麥田起舞
堅持原創,關注自我成長/兒童教育
全文共5407字 | 閱讀大約需12分鍾
#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語言大師#
我知道關注這個號的很多媽媽都很關注英語啓蒙,也非常積極的在收集各類啓蒙學習的資源,很開心之前整理的一些繪本、音頻和視頻資源能幫得上大家的忙,這一篇繼續和大家分享英語啓蒙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安妮鮮花的這本《不能錯過的英語啓蒙》是我看到的第二本相對系統的講英語啓蒙的書,上一本是常青藤爸爸的《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當時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記了筆記,把幹貨分享了出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戳鏈接。
常爸和安妮鮮花都已經是英語啓蒙領域的家長領軍人物了,各自也都在早教市場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單就這兩本書的區別來說,常爸更關注不同階段孩子做英語啓蒙的方式方法,安妮鮮花則都非常強調體系性閱讀的重要性。
前者是以年齡段爲軸,結合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給出英語啓蒙的具體操作指導建議;
後者則是結合作者自己對子女在加拿大學習經曆的了解和觀察向我們特別輸出了國外英語教學中非常核心的兩個方法:“自然拼讀”和“分級閱讀”。
二者沒有沖突,優勢互補,推薦大家都能去讀一讀。
下面進入簡單粗暴的筆記幹貨分享部分啦,爲了方便大家閱讀,我用問答方式總結相關內容。
1、英語啓蒙越早越好嗎?
英語啓蒙早晚的關鍵不在于學習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于聽力辨音能力的培養,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聽覺記憶能力就越強。
辨音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退化,有區分的存儲多種語言信號的能力也會退化,年齡越大,語言的學習對母語的依賴越強。
辨音能力強的孩子,能很快把別人的話進行拆分,對應上具體的情境,就可以明白是什麽意思,很快就可以輸出。
(這個關于聽力辨音能力的研究我在早期的文章也曾經分享過,感興趣可以戳《科普幹貨:學習一門新語言最好的時間是0歲》)
聽力辨音、聽覺記憶之後才是聽力理解,把原汁原味的語音信號輸入大腦是前提。
啞巴英語真正的原因在于,輸入環節中原汁原味的英語聽力輸入量不夠,中英互譯的思維模式以及死背單詞語法造成的情境對應能力的不足。
從國內孩子的情況看,孩子對英語語音接觸的越晚,接受度越低,比如同樣的英文動畫片,有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會要求看中文的。
因此,出生後就開始進行語音信號輸入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是事半功倍。
但這並不能說早接觸英語的孩子以後的英語水平就一定高(因爲語言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高質量的堅持非常重要)。
2、孩子太小,什麽都還聽不懂,磨耳朵有用嗎?
關注英語啓蒙的媽媽對“磨耳朵”這個詞都不陌生,都知道要給孩子打造一個有效的語音輸入環境。
但是孩子還這麽小,什麽也聽不懂,甚至好多內容連大人都聽不懂,這樣磨耳朵是不是無效的呢?
——磨耳朵的關鍵不在于聽懂每一個單詞,而在于熟悉英語的韻律節奏,培養語感。而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是語感在前,語法在後。
如果用中文對照來思考同樣的問題的話,就知道,孩子在學說話之前,我們也是只管說,一遍一遍重複,而且重複的多數情況下就是正常生活中交流的句子,而不止是單獨的音和字。
3、用什麽類型的資源給孩子磨耳朵?兒歌?新聞?動畫?
對于小孩子,尤其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因爲聽力辨音能力很強,所以兒歌中的語音他們很容易就能吸收,即使是語速很快的兒歌或者是新聞脫口秀這類節目,也都能成爲孩子的語音積累。
有了這樣的積累,孩子3歲左右再看動畫片就會容易很多。
對于有些大孩子,從小沒有英語的積累,中文強勢,不願意聽英語兒歌,可以用動畫片提高他的興趣。
(除了安妮鮮花提到的兒歌和脫口秀這類資源外,常青藤爸爸在他的書中也提到過童謠,對孩子培養韻律感節奏感語感都是非常好的,另外常爸也特別提到看動畫片的時間控制問題(2歲以下的孩子盡量不要看電子設備屏幕,5歲以下的孩子每天不要超過1小時)。啓蒙要做,但是孩子的視力更應該重視,況且目前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太多的“屏幕時間”還會對孩子的注意力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
4、各種資源的播放頻次怎麽控制?精讀OR泛讀?單曲循環OR全部循環?
孩子想要什麽他自己知道,讓他自己做主就好。
安妮鮮花說,從他們家孩子一歲多開始,家裏DVD遙控器大權就大權旁落了,家長們要管的只是整體的時間控制問題。
尊重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內在規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時間去選擇,大人不要過多的限制。
比如有的孩子會翻來覆去聽一首歌或幾首歌。
抓住孩子興趣的火花,及時提供他感興趣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再立體的給予其他資源。這樣孩子興趣的一個小火點才能一點點變成火花,變成火海。
(從目前我的經驗來看,孩子從1歲半左右就表現出了對各種物品的明顯偏好,對音樂,繪本也是一樣的,有時候聽到一首歌馬上就吵著要換掉,有時候一首歌結束之後還吵著要再聽,會要求聽無數次,所以對于“讓孩子按照的自己的認知發展規律去選擇”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5、只是聽兒歌/讀繪本就行了嗎?要不要背單詞背句子?
安妮鮮花非常強調“情境對應”的能力。
因爲他們認爲,小孩子學語言,就是直接將情境與語言直接對應上,而母語強勢的大孩子學語言,是有明顯的翻譯過程的,而這個翻譯過程會讓語言變得不地道。
書中提到:
單詞和句型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學會用,背下來100個句型不如通過動畫片和閱讀積累100個情境管用。
作者的女兒在加拿大上幼兒園的時候,發現大多數孩子從幼兒園裏回來複述的話,很多都是兩三個單詞,根本不具備句型的完整性,主謂賓很多部分都是省略的,和我們長大以後學習到的以“單詞-語法”組合成的句子完全不同。(這和我們看美劇或者原版動畫片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一樣的,他們很生活化的表達往往很簡單,但是很准確)
但是作者也強調了:動畫片再怎麽看也是有局限的,閱讀能力才是語言能力的根本。
場景積累多了語言才能地道自如。
(作者只是強調情境對應,否定脫離場景的一味的死記硬背單詞和句型,但個人覺得孩子在情境對應中如果能記住了一些單詞和句子,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常爸就在書中提到小baby時期可以用“指物訓練”幫孩子認識周圍的各種事物,就像我們用母語教孩子一樣,“這是小汽車”、“那是大樹”等等是類似的)
6、自己在家和孩子用英語對話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很多家長認爲,自己在家和孩子用英語對話能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但是作者對這種方式一直存疑。
首先,中國人英語口語的正確度沒有把握,除非經常和外國人交流,一般中國人,甚至包括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說出來的英語是不是符合老外的習慣都不好說。
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可能是錯誤的中式英語。
其次,就是口音的問題,如果確實需要和孩子說英語,不如和孩子一起看原汁原味的東西,讀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因爲親子閱讀是沒有人能替代的,而且最好爲孩子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語語音資料。
7、找專門的外教練習口語是不是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
書中說:在孩子不進行大量的聽力輸入的情況下,在沒有任何英語語音和場景積累的情況下,僅靠具備一些單詞量和外教簡單的就一些話題進行聊天,是不足以很好的解決孩子口語問題的。
作者還是強調高質量的輸入,尤其是閱讀。
輸出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輸入的問題。
語言環境,歸根結底還是情境對應。
在中國目前真實的英語語音環境還不夠好的情況下,重視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境對應積累,多聽原版兒歌,多看原版動畫片,多聽原版故事的音頻,這些都是積累英語語音信號、訓練韻律節奏和語感的有效途徑。
(我理解作者不是完全否認找外教交流的學習方式,而是不支持“僅僅找外教交流,但卻忽略高質量輸入”的啓蒙理念,如果既有高質量的輸入,又有外教真實場景的交流,當然更是錦上添花)
8、怎麽知道孩子學沒學會呢?
怎麽才能知道孩子聽沒聽進去,學沒學會呢?
這都不重要。
只要孩子准備好了,就一定會給你驚喜。
如果你一定要有個評價標准,那就每天默默地計算一下你給孩子聽了多少、看了多少、讀了多少,就夠了。
聽說讀寫,在目前中國的英語環境下,說的滯後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可以在自主閱讀初期,加強孩子的朗讀訓練,讓讀出來成爲說出來的前奏。
輸出和輸入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只要輸入的資源正確,方法科學,時間足夠,剩下的就只有等待。
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輸出的要求,比如一開始學英語就讓孩子認字母,背單詞,或者聽英語的同時就要求孩子去跟讀,更不能要求孩子像背古詩一樣背英語,但是對流利閱讀可以加強重視。
9、自然拼讀到底是什麽?該怎麽學習?
最近幾年看到太多英語啓蒙提到“Phonics”的了,中文翻譯爲“自然拼讀”。
安妮鮮花在書中也提到,英語國家的孩子都不學音標,而是通過從學前班就學習letter sound的方式逐步學習更多的拼讀規則,然後在閱讀中鞏固強化這些規則,這些letter sound就被稱爲 phonics,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拼讀。
說白了其實就是26個英語字母在不同的組合中的發音規律。
學會自然拼讀的孩子,因爲了解了大部分字母在不同組合的發音規律,所以確實能夠做單見到單詞就會讀,哪怕不知道這個單詞是什麽意思,同時也可以做單聽到單詞就會寫,也可以解決很多單詞的拼寫問題。
這當然對孩子自主閱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國外不單獨教授語法,他們認爲語法只是spelling或者phonics的一部分,很多出版社配合phonics的學習有配套的讀物,有的封面上就直接標注本讀物是訓練具體哪一個音的,讓孩子在不同的故事中,重複拼讀同類的音,最後在大腦中交互印證。
但是,北美的Phonics的成功在于它是依托于科學閱讀的框架體系,作爲技能來訓練的,而不是作爲一種知識、一種規律,記住了就可以的。
他們的教法是:先有閱讀接觸的基礎,再系統梳理一下規則,然後通過大量閱讀適合的讀物鞏固強化。
達到的結果是:一個規則不管在什麽樣的閱讀材料中出現,孩子們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出來,最後變成閱讀中無形的感覺。
所以,對于自然拼讀,不要爲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在閱讀中學,在閱讀中用。
Sight words(可以理解爲高頻常見詞) 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少量的sight words掌握之後就可以解決至少50%的閱讀詞彙問題,但這些詞彙也應該是在閱讀中強化記憶的,死記硬背是有害無益的。這些詞廣泛的存在于所有的預讀材料中,盡量不要單獨拎出來死記硬背。
10、怎麽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書籍?
什麽是合適的書籍?
兩條選書准則:
第一條是孩子的興趣,第二條是合適的難度。
關于書籍難度等級,北美出版的學生書籍一般都標有明確的難度等級。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北美閱讀分級標准中主要的三個體系:
01、Guided Reading Level (GRL)即A-Z分級法
該方法將圖書按A-Z進行分級,共26級,從A到Z難度遞增,一級稱爲一個GRL。它是由凡塔斯和皮內爾兩位閱讀專家(Fountas&Pinnell)開發的一套圖書分級系統。在其官網上已有32000種圖書被分級,且在線分級書單每月更新。A-Z法是一個應用較廣泛的分級方法,很多數據庫采用其分級作爲檢索項,或用以標注圖書級別。
02、Developmental Reading Assessment (DRA)即閱讀發展評價體系
這個測試成績與學生年級水平相關聯,比如二年級開始DRA成績應爲20,中間24,到二年級結束爲28。
03、the Lexile Framework (Lexile)即藍思分級法
這個分級方法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制定,在藍思分級標注中,藍思(Lexile)是衡量讀者閱讀水平和標識出版物難易程度時使用的單位。簡單來說,一個藍思(Lexile)是一個難度單位,讀懂一本初級低幼讀物與讀懂一本百科全書之間差距的千分之一被定義爲1個Lexile。藍思最高分值爲1700L。
下圖是我在網上找到的不同分級體系的對應圖表,供大家參考。
方便實際操作的選書的原則:
01、five fingers 原則
讀一本書,遇到一個讀不上來的詞,就豎起一個finger,如果一頁還沒讀完,就已經豎起5個fingers,說明這本書難度太大,如果一頁讀完一個finger也沒豎起來,說明難度較低。
02、I PICK原則
Purpose:目的,爲什麽要讀這本書,是想讀故事,還是想學知識等。
Intrest:興趣,是否感興趣,可以根據年齡,或者當前的季節,節日,參加的活動,學校學習的內容等。
Comprehend:理解,是否理解這本書的內容。
Know:認識,能正確的讀出單詞。
11、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啓蒙學習的重點是什麽?
2歲以前:把大力氣花在聽力輸入上,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這個時候的親子閱讀,重點是發展認知,學會把圖形和簡單的英文表達對應起來。
2-4歲的孩子:繼續聽力輸入,同時加強情境對應的訓練,通過動畫片、原版書建立對應模式。
4歲之前的閱讀:一般以繪本爲主,輔以孩子喜歡的分級讀物。
4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
4歲以上的孩子:在學習Phonics的同時,加大自主閱讀的閱讀量,尤其加大同一級別的閱讀量。
12、父母在孩子英語啓蒙的路上,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你不需要自己英語有多好,只需要具有正確學習理念就可以
英語啓蒙的路上,父母最大的作用在于幫孩子走上正確的軌道。
孩子需要什麽,就給他提供什麽。
孩子通過聽原汁原味的原版英語來培養聽音辨音的能力,然後開始學習Phonics,親子閱讀階段很快會完成,之後就會進入自主閱讀階段。
父母的作用其實就是在孩子進入正規學習之前非常短的那段時間給孩子一點力,幫孩子進入正確的軌道。
在這一點上,父母對兒童英語學習整體方向的把握,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有價值。
孩子英語學習是不是能上軌道,和父母理解英語教育的理念、方向、方法有關,和父母在研究這個體系框架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的努力有關。
在不能確定和孩子說的是正確的英語的情況下,首先要和孩子一起輸入,吸收,看國外的動畫片,原版書都是怎樣表達的,找出對應場景下的語言表達方式,此後再活學活用。
不能只是道聽途說的瘋狂下載資源,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需要什麽,有體系,有次序的整理資源,使用資源,引導孩子學習。
不要總是關心孩子到底學會了多少,患得患失,更容易適得其反。
上述12條,幾乎涵蓋了大部分寶爸寶媽在給孩子做英語啓蒙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也有作者通過在加拿大的所見所聞和子女的親身經曆與學習成長過程總結出的啓蒙核心方法。
希望這些分享對大家能有幫助,大家如有什麽心得體會或者經驗教訓,也歡迎留言交流,希望能和各位寶爸寶媽一起在娃英語啓蒙的路上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PS:如果對往期發布的學習資源感興趣,可以關注“麥田起舞”公衆號後點擊底部的“文章分類”,點擊最右側子菜單選擇“免費資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