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局在2016年把烏敏島哥丹采石場(Ketam Quarry)附近一處轉化成三種罕見鳥類藍喉峰虎(Blue-throated Bee-eater)、黃胸織雀(Baya Weaver),以及肉垂麥雞(Red-Wattled Lapwing)的築巢區。
自設立築巢區以來,當局共錄下藍喉峰虎21次在這一地點孵蛋。藍喉峰虎上一次的孵蛋記錄是在1999年。
今年,栗樹鴨(Lesser Whistling Duck)已首次在這裏繁殖。栗樹鴨去年第一次出現在北幹采石場,當時有兩只。
國家公園局在烏敏島展開的物種複育計劃取得成效,在爲稀有和面臨生存威脅的鳥類建造築巢區後,藍喉峰虎共21次在區裏孵蛋。
除了使用隱蔽攝影機來捕捉藍喉峰虎的畫面,下來也考慮透過分析脫氧核糖核酸的方式,偵測在仄爪哇(Chek Jawa)出沒的物種。新加坡海岸線地區已采用這項技術。
公園局也在北幹采石場(Pekan Quarry)增設漂浮濕地(floating wetlands),讓更多鳥類棲息和繁殖,這個措施成功吸引更多蒼鹭、翠鳥,以及鴨等物種。
肉垂麥雞會在澆水充足的礫石、森林空地或沙子上築巢。爲了吸引肉垂麥雞回來,公園局將部分區域的高草清除,並鋪設上礫石。(國家公園局提供) 黃胸織雀的鳥巢由雄鳥搭成,而且十分獨特。公園局除了保護黃胸織雀築巢的樹木外,也種植了其他有垂枝的樹木,如竹子和垂柳。(國家公園局提供) 藍喉蜂虎築巢時,會在地面或斜坡上挖隧道,然後在末端建一個“房間”來産卵和撫養幼鳥。(國家公園局提供)
藍喉峰虎、黃胸織雀與肉垂麥雞這三種鳥被納入公園局物種複育計劃。這項計劃旨在通過再引入、強化棲息地等方式,保育面臨生存威脅的動植物品種,協助它們正常繁殖。
爲增設更多藍喉峰虎的築巢地點,當局也增添沙子和花崗岩,並種植適合它們停靠的樹木。
公園局自然保護處高級署長林良任受訪時說,會進一步探討利用科技技術來保育烏敏島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