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在住宅區覓食、山豬在組屋區出沒,在新加坡邁向成爲大自然裏的城市的同時,野生動物也更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研究員表示,人類學習與野生動物和睦共處是新加坡目前所面對的挑戰。
圖片來源網絡
本地目前有大約1700只猕猴,它們在我們生活範圍內越來越常見。萬禮自然生態研究員兼國家地理探險家洪慧芳指出,疫情期間更多人到自然保護區進行探索,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猕猴較爲負面的行爲因此被放大。
專門研究靈長類動物的洪慧芳說,從研究可以看到,95%的時候猕猴不會理睬或靠近人類,其余的5%就是有人餵食或將食物暴露在它們眼前,才會造成不友善的互動。
她說,除非被激怒,猕猴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而人類也可以采取行動避免不友善的互動。
圖片來源網絡
現代人看到什麽新鮮事都會想用手機或相機拍下,洪慧芳說,到自然保護區看到猕猴時當然可以拍照,但她提醒公衆不要刻意制造聲音來引起它們的注意,因爲這樣可能會激怒它們,使它們心生防備,變得凶猛。
37歲的洪慧芳研究靈長類動物超過十年,在觀察猴子的期間發現,跟其他動物相比,猴子的表情更爲生動,跟人類非常相似,讓她很感興趣。
“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有時會看到它們很細微的表情變化……它們跟自己同伴的溝通,也是用表情來傳達,就像人類的情緒一樣,可以從表情看得出,非常迷人。”
(圖片來源網絡)
洪慧芳說,過去兩年,許多國人因爲疫情無法出國旅遊,因此開始探索本地的自然保護區,發現本地有很多不同品種的植物和動物,有些甚至是在本地才能看到的,例如瀕危的黑脊葉猴(Raffles’ banded langur)。
黑脊葉猴是本地和馬來西亞獨有的猴子品種,在湯申自然公園(Thomson Nature Park)和貝雅士(Lower Pierce)下段蓄水池的出沒幾率最高。
洪慧芳指出,目前本地僅有70只黑脊葉猴,而雄猴比雌猴數量更多,繁育可能出現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她透露,正和團隊計劃同馬國科學家合作,把一些猴子帶進本地以解決問題。
國家地理今年4月開始推出12集的播客“Expedition: Earth”,邀請世界各地的國家地理探險家談談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
洪慧芳就在其中一集節目中分享新加坡如何能讓人類與動物和睦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