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位于蘇州城西三十裏,海拔221米,面積14000公頃,與名山大嶽相比,也許名不經傳,只是座小山,但它卻是姑蘇城點點青山中極爲詩情畫意的一座,山中多奇峰怪石、勝景佳境,最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是流丹似火的丹楓成林。
當然,倘若只有這些,並不足以讓它冠絕吳中千百年,天平山的成名,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在政治軍事與文學史上同時取得巨大成就的北宋名臣範仲淹。天平山是範仲淹先祖的歸葬之地,其高祖範隋曾定居蘇州,其後幾代範家人也都葬于此處,北宋時期,宋仁宗趙祯將天平山賜給範仲淹,俗稱範墳山或賜山,時至今日,天平山中仍有不少範家遺蹤,就連天平山中如今絕美的紅楓也是範仲淹的十七世孫範允臨從福建移來,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每到深秋時節,秋意闌珊,燦爛如霞。
天平山,也曾是乾隆南下江南的最愛,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到天平山遊玩,曾禦筆提寫“高義園”,明代大器晚成的畫家文征明,早年的傳世名作正是其遊曆天平山之後所繪的《天平山圖》。
近幾年,由于紅楓節的推廣作用,天平山知名度愈發高漲,與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湖南嶽麓山並稱爲中國四大賞楓勝地。
一進天平山景區,便可目見一牌坊,上面刻著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短短兩句,彰顯著這位北宋名臣的節操與政治抱負。好的句子,總是直指人心,對國事不甚關心平日裏只念叨著自家家長裏短油鹽醬醋的我,誦讀範公的這兩句名言,也忍不住一陣蕩氣回腸。
楓葉之間,顯露出一座飛檐翹角的古代建築,是爲紀念範仲淹而建,爲範文正公祠,也稱“忠烈廟”,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生們,念叨著範公這位北宋著名詩人與名臣的文學成就與政治功績。如我一般的普通遊客,更多的則是放眼于祠內的景色,碩大的幾株銀杏樹,滿樹金黃幾株紅楓間雜其中。
景區內有一白雲古刹,又稱天平寺,爲唐朝僧人永安修建,初名白雲庵,以白雲泉得名,北宋慶曆年間賜額“功德禅院”,成爲範氏功德香火院,幾經重建。
正值周末,人山人海,遊人賞楓的熱情如火如荼,都想極力擁抱最後一抹秋色,站在橋這邊,大半的楓葉已近尾聲,但仍有幾株紅楓如火似錦,點綴了殘存的最美秋色。
天平山,海拔不過200米高,難度不高,步履矯健的,忽地的就登頂了,也沒什麽陡峭的懸崖可言,適合男女老少,看到一頭白發,步履蹒跚的老人也在慢慢爬,征服一座山,也許是每個年紀都有的心願,三歲多的元寶,也蹭蹭蹭爬到了山頂,體力驚人。
其實山頂的景色並不稱奇,只是一座新房子演變的小廟而已,但是站在山腰往下看去,亭台樓榭,掩于楓葉之間,讓我想起了愛晚亭,杜牧那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想必說的便是這樣的景象吧。
半山腰上,放眼望去,霧色朦胧,綠色楓林銀杏林紅黃綠一片,露出點點青瓦屋檐,這袅娜婉約的景致,正是蘇州城的氣質,不大氣不磅礴也不沒有那種處處嗟歎的壯美,卻讓你有很多遐想。
也許下一季,還會擁著人山人海,來天平山,不錯過每一個季節,不辜負每個陽光正好的周末,珍惜與孩子與家人相處的每分每秒,也許也便不會錯過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