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獻上說,一個遙遠星系離我們的距離是110億光年遠,要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麽:
這個星系的光需要110億年的時間才能到達我們地球,那是通過測量星系的紅移效應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在光發射出來的時候,是在110億年前,這個星系那時非常靠近我們,也許只有幾十億光年。而當該星系的光最終到達地球的時候,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可能已經大于200億光年。這個110億光年的說法是個非常馬虎的表達。
也許有人會反駁:200億光年?宇宙的年齡才138億歲,這個星系怎麽會距離我們這麽遠?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任何東西的傳播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怎麽可能138億年時間裏移動200億光年的距離呢?這真是令人費解。
一、譜線紅移——空間膨脹
20世紀初,天文學家們已經有不少測量“恒星徑向速度”的經驗了。他們發現,在空間的任何方向上,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星光的頻率都偏低,顔色都偏紅。所有的漩渦星雲看上去都在退行,而且是以極高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
當時沒有人能夠解釋它,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哈勃(Edwin Hubble)揭開了這個謎團。1924年,哈勃已經證明,那些漩渦星系並不是銀河系的一部分,而是遠離銀河系的一個個河外星系,包含數十億顆恒星。1929年,哈勃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星系距離我們越遠,它們的退行速度就越快。臨近的星系以相對穩定的退行速度離我們而去,而較遠的星系則有著更快的退行速度。這就是産生譜線紅移效應的緣由。
當時哈勃並沒有精確地知道這些星系的距離有多遠,但他做出了一個合理的結論:譜線紅移並不是那些星系真正遠離我們而去,其實質是宇宙空間自身在膨脹,而且在各個方向上都如此。
想象由一個遙遠星系發射出的一列光波,它有特定的頻率和波長。在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的時間裏,這列光波在太空中向著地球飛速而來。如果我們的宇宙是靜態的,這列光波在到達地球時應該有著和它出發時完全相同的波長。但宇宙並不是靜態的,空間正在膨脹。因此,光波穿行的空間也同時在膨脹,光波被漸漸地拉長,産生了偏紅的顔色。
光波在膨脹的空間中穿行的時間越久,它就會被拉伸得越厲害。因此,來自遙遠星系的光線旅行時間更長,將會比附近星系發出的光産生更大程度的紅移效應。這就是哈勃的發現。現在宇宙學家已利用星系紅移作爲其距離的替代量度。
二、哈勃定律及哈勃常數
測量星系的譜線紅移實際上也是測量星系遠離銀河系的速度。研究譜線紅移將爲繪制宇宙空間星系的布局提供重要線索。
哈勃掌握了測定河外星系距離的方法,因此他可以進一步研究河外星系和距離之間的關系。他將這些星系的紅移和它們的距離位置一一對應起來,畫在一張空間的疆域圖上。
可以發現,河外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V正比于星系的距離D。哈勃得出,星系退行速度和星系距離的比值幾乎是一個常數H,當時哈勃計算出爲500,以km/s/Mpc爲單位,這裏Mpc是百萬秒差距(1pc=3.26光年)。
換句話說,哈勃的觀測意味著326萬光年外的星系正在以500km/s的速度遠離地球。這就是著名的紅移——距離關系,稱作哈勃定律(Hubble's Law):
V = H x D,H爲哈勃常數。
哈勃的這一發現,被學界認爲是宇宙膨脹的直接證據。後來,隨著觀測手段和技術的進步,哈勃常數的測量精度也日趨精確。
測量哈勃常數成了天文學界關鍵科學目標之一。例如,2001年美國天文學家費裏曼(Wendy Freeman)對造父變星周光關系進行了精確定標,得到的哈勃常數爲72km/s/Mpc,誤差10%。2016年,H0LiCOW團隊發布了基于引力透鏡數據的哈勃常數,結果是71.9km/s/Mpc,誤差3.8%。2018年,一個國際團隊利用哈勃和蓋亞(Gaia)空間望遠鏡完成了一次測量,最新測量的哈勃常數爲73.52+-1.62km/s/Mpc,這是對哈勃常數最新也是最精確的一次測量。
星系紅移作爲距離的量度,是測量遙遠星系最實用的方法。哈勃指出,紅移量與距離有關:Z=HxD/c,這是哈勃定律的另一種表達形式,這裏Z爲紅移量,c爲光速,D爲距離,H爲哈勃常數。由此,只要精確測出星系譜線的紅移量Z,便可以計算出星系的距離。此方法可以測定遠達百億光年計的距離。
例如,2013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遙遠天體z8_GND_5296的光譜確認,它的宇宙學紅移是7.51,距離地球大約290億光年,對應大爆炸後7億年。該方法目前測得的最大距離約是460億光年,也就是目前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三、星系的距離意味著什麽?
天文學家測得的星系距離究竟意味著什麽呢?假設一個星系在很久之前發射出一列光波,當時它距銀河系有50億光年之遙。當這束光最終到達地球的時候,這個距離現在可能已經變成100億光年了。歸根結底,這是因爲宇宙空間同時在不停地膨脹。
問題來了,星系紅移並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有關其“原始”距離的信息,以及關于其“當前”距離的信息。我們唯一能夠從紅移中得到的信息就是,這個星系的光在膨脹的空間中穿行了多少時間。它既不是50億年,也不是100億年,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大約70億年。
那麽,關于這個星系的距離,我們應該怎麽表達呢?
嚴格來說,“這個星系太遙遠了,它發出的光波在膨脹的宇宙空間中穿越了70億年的時間才到達我們這裏。”這聽起來十分別扭。爲了讓表達更加簡潔,天文學家會說“這個星系在距離地球70億光年遠的地方。”畢竟,70億年的穿行時間是我們唯一能夠測量到的信息。但這顯然是非常馬虎的近似說法,它沒有清楚地表述這個星系現在離我們的真實距離。
由于光速有限,我們在空間中能夠看多遠有個限制。如果宇宙誕生于138億年前,這也是光的最長旅行時間。空間很可能無限大,但我們只能觀測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以銀河系爲中心,以138億光年爲半徑的球狀區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可觀測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這個球體的表面就是宇宙學視界(cosmic horizon)。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空間膨脹,當前我們的宇宙學視界的實際半徑大約已是460億光年,即當前可觀測宇宙的實際半徑已達460億光年。
因爲光速太慢,宇宙學視界是對我們觀測能力的一項基本限制。隨著時間流逝,可觀測宇宙會不斷變大,每一年其半徑會增大1光年。遺憾的是,由于空間在加速膨脹,最終可觀測宇宙的增長無法趕上空間的膨脹,我們能夠看到的星系會越看越少。最後,宇宙中的每一個星系都會成爲“看不見”鄰居的孤島。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