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偏離徑道案例數量只占訪客總數的極少數,但增幅卻比訪客人數大出許多,意味著類似行爲自疫情後更加普遍。
疫情期間掀起一股踏青熱,自然公園訪客人數激增,踏青時偏離小徑的情況也隨之增加,這不僅是罔顧自身安全的行爲,對自然生態環境也會造成破壞,威脅到一些瀕臨絕種動植物的生存。
盡管如此,踏青時不慎走丟或受傷等意外還是難免發生。疫情期間,就有兩名青年到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尋找二戰日本神祠時走失,警方得出動大批警力,甚至辜加警察進入叢林尋人。在另一起意外中,一名踏青經驗豐富的男子去年則誤判水溝深度,結果受困數小時。他們都是在入夜之後才獲救。
“每一名訪客都有責任保護徑道以外的環境不受人類影響。環境破壞在短期內不易被察覺,但長期的踐踏可能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害。”
自然公園晚間易迷路 訪客可能陷入危險
自然公園內設有警示牌和欄杆,提醒公衆不要偏離徑道;違例者可被罰款最高2000元。但對一些人來說,踏青時偏離指定徑道會更刺激、更有挑戰和新鮮感。
林良任解釋,本地的自然公園內有很多稀有品種的動植物,如娑羅雙木、沼澤糖膠樹、萊佛士帶狀葉猴、馬來穿山甲和淡水螃蟹等。公衆偏離徑道,踩著林地行走,過程可能踐踏植物幼苗,同時也影響動物的作息。
隨著新加坡邁向“大自然中的城市”願景,公園局呼籲公衆配合當局一起維護我國的自然資源。
林良任也說,自然公園在晚間人煙稀少、甚至伸手不見五指,不熟悉環境的人可能會迷失方向並陷入更大的危險中。
根據公園局的數據,雙溪布洛濕地徑道保護區去年的訪客次數比疫情前的每年平均增加109%,達23萬人次;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增加87.5%,近75萬人次;烏敏島則增加約43%,達37萬人次。三個自然公園的總訪客人數就達到135萬人次。
一名不願具名的踏青愛好者就說,他以前經常去不同國家登山,但疫情期間不能出國,自己把本地能走的徑道走遍後,決定嘗試探索新的風景。“當然我在出發之前會做好調查和准備,比如查地圖、攜帶足夠飲用水、通知家人等。”
即使人們能夠安全穿梭在叢林中,他們的出現也會擾亂生態環境的平衡。
國家公園局自然保護處高級署長林良任受詢時說,單在2021年,當局就接到430起在自然公園踏青時偏離指定徑道的案例,數目是疫情前每年平均140起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