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政府回收土地的計劃,在我國東部經營近三載的龍魚養殖場無奈結業;懷著沉重心情籌劃搬遷之際,業者一家還全員出動進行促銷,希望爲已經“養出感情”的幾千條魚找到新的家。
位于巴西立第3農道63號的OTF龍魚養殖場,由王啓業的父親和叔叔在1993年創辦,剛開始時養殖孔雀魚,隨後在1990年代末因爲孔雀魚市場走下坡而轉型,改而養殖龍魚。
王啓業的父親(左)和叔叔(右)。圖:陳良同
OTF龍魚養殖場。圖:陳良同
父親爲開漁場而賣掉組屋
轉型並非易事;王啓業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說,養殖孔雀魚和龍魚所需的設備不同,爲了籌措資金,父親當年不惜賣掉位于義順的四房式組屋,王啓業和家人也因此于2002年搬到漁場裏住,直到現在。
大約十歲開始就在漁場幫忙父親的王啓業,畢業後也正式加入漁場,如今42歲的他,擔任漁場的銷售及運營經理。
王啓業。圖:陳良同
漁場除了養殖龍魚,也包括𫚉魚(Stingray)。漁場裏也有零售商店,售賣小魚和水族産品等,主要由王啓業的叔叔和嬸嬸打理。
建議新地段面積太小
這個占地約2.4公頃的漁場,租約早在2012年到期。王啓業透露,自那時候開始,他們就不斷和政府商談延長期限,租約也因此續了一年又一年。
與此同時,他們也向當局申請新地段以進行搬遷,然而過程卻不順利。王啓業說,當局提供的新地段面積大多僅0.5或1公頃,有的位于工業區,皆不適合養殖龍魚和𫚉魚。
17日結業 月底須遷出
王啓業告訴記者,去年底時他們再次收到政府來信,要求他們必須于今年6月底撤離這塊地。
盡管王啓業一再和當局溝通,表示需要時間搬遷和安置上千條魚,但當局征收該區土地進行發展的決定已定,王啓業一家只好接受。
漁場養殖的龍魚。圖:陳良同
漁場養殖的𫚉魚。圖:陳良同
不過,由于沒有在規定的6月底搬離,他們因此接到法庭通知,勒令他們必須在28天後,即本月28日將土地歸還政府。
清倉大促銷 上萬塊的魚降成千元
爲了盡快脫手漁場裏3、4000條龍魚和𫚉魚,王家只好進行大促銷,希望爲魚找個“新家”。原本一條價值上萬的魚,如今降價成千元,一條叫價幾千元的魚,則降到百元。
看著悉心培育多年的魚,如今以超低價出售,王啓業坦言,必定損失慘重。他說:“一只魚從小養到大,需要五到七年。幾千條魚的話,那費用真的很高,我們一年的水電費就幾十千了,還有租金,弄到來一年差不多百多兩百千。”
他接著說:“現在每條50塊、100塊地賣,就當作一個‘領養’費,救這些魚。”
爲了盡快脫手漁場裏3、4000條龍魚和𫚉魚,王家只好進行大促銷。圖:張慧仙
王家計劃營業至這個星期天(17日),之後就關門以專心清理垃圾。
王啓業透露,他們月底交地時,必須確保那些能移動的物品都被清除一空,而這次傾銷的大部分收入會用來請垃圾車,一趟下來的費用可達800到1000元。
圖:陳良同
家族全員協助搬遷 心情沉重
記者周一(11日)早上走訪漁場,王啓業忙著爲魚換水和餵食。他說,自從搬遷成爲定局,全家人的心情都變得沉重,尤其一向親力親爲顧魚的父親,更是變得沉默寡言。
王啓業形容自己的心情時說:“我還是照樣餵魚,只是說餵了之後有人購買我會比較開心,如果我餵了之後它還在、沒有人領養的話我更難過。”
因爲要做的事太多,王啓業的哥哥特意請假,回到漁場幫忙賣魚。王啓業的姑姑、堂兄弟姐妹們也都撥空到漁場,幫忙顧店以及煮飯,一家族齊心合力,爲漁場盡最後一分力。
顧客大歎可惜 有者連續三天上門
不少公衆聽聞漁場即將走入曆史,紛紛趕在結業前上門。
46歲的周國忠就連續三天帶女兒到漁場,購買了魚缸和龍魚。他的小舅子鄭金寶則大手筆買下至少八條龍魚。對于漁場即將結業,他們皆感歎可惜,因爲本地像這樣的漁場已經不多了,王家一家人自己養殖出來的魚,也比市面上來得大條。
不少公衆聽聞漁場即將走入曆史,紛紛趕在結業前上門。圖:張慧仙
40歲的公衆鄭先生感歎,隨著農場一間間關閉, 猶如看到一個時代逐漸沒落。
而52歲的陳女士則是到漁場裏的零售店囤貨。她受訪時還難過哽咽,因爲她以往都是和已故的丈夫到這裏買魚,這裏承載了他們倆的回憶。“東西可以去別的地方買,可是這裏有的是回憶。”
賣不出的魚或捐給學校
據記者了解,養殖場目前還剩下不到1000條魚,最終若還有魚賣不出去,王啓業表示計劃把魚捐給學府。
“只要有魚塘、有魚缸,校方都可以來找我們要求領養,這也能幫我們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主要是這些魚有地方去了。”
至于已經住了幾十年、漁場邊的老屋,自然無法保留;王啓業一家之後將搬到父親新買的預購組屋,展開新的生活。
漁場邊的老屋自然無法保留;王啓業一家之後將搬到父親新買的預購組屋,展開新的生活。圖:陳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