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以印度慘敗、中國撤軍收場,印度視之為「國恥」,始終未放棄找個機會挽回面子的打算。中國撤軍後,印度在邊境地區不斷擴軍、蠶食,兩國邊防軍之間時常對峙,甚至大打出手。1987年,當中越邊境輪戰正酣之時,中印實際控制線東段西藏山南地區桑多河谷、克節朗地區的衝突,幾乎使兩國處於戰爭的邊緣,第二次邊界戰爭一觸即發。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時期,印度總理尼赫魯視察童子軍。這場戰爭不但使印度從「世界強國」跌落,也使尼赫魯名譽掃地,1964年黯然去世(圖源:Getty)
預演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立刻後撤脫離與印軍的接觸,有的地方甚至撤到了麥克馬洪線以北。印軍在中國軍隊撤退後,積極向前推進。1963年起,中印邊防軍在中國西藏亞東縣與錫金、不丹交界處的春丕河谷就時常發生摩擦。春丕河谷一頭連著乃堆拉山口,另一頭連著則里拉山口,是中國通往錫金的重要陸路關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值得指出的是,近日中印發生衝突的洞朗地區就位於這一地區以南。
1967年,中印邊防軍在乃堆拉山口及乃堆拉山口以北的卓拉山口差槍走火。9月11日早,印軍前出乃堆拉山口的塞布拉鐵絲網,中國邊防軍上前阻止,雙方由爭吵、扭打最終升級為槍炮齊鳴,9月14日停火。
10月1日,駐卓拉山口附近的印軍廓爾喀聯隊7名士兵在一名排長帶領下,手持廓爾喀彎刀越境向中國邊防軍挑釁,中國邊防軍向其提出警告,警告無效後印軍於扭打中開槍,中國邊防軍當場一死一傷。衝突迅速升級,雙方開始炮戰。當晚衝突結束。
據中方記載,乃堆拉山口衝突中,中國軍隊陣亡32人,擊斃印軍65人;卓拉山口衝突中,擊斃印軍36人。印度國防部則稱,兩次衝突印軍共計陣亡88人、負傷163人,中國軍隊340人死亡、450人負傷。
1967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只是中印以後邊境摩擦的預演。當時對於雙方而言,印度擴軍、有效掌控中國藏南地區尚未完成,中國也並未做好戰爭準備,衝突迅速就結束了,並未釀成大的事端。
中國西藏亞東縣與錫金、不丹交界處地圖。左上角為乃堆拉山口、則里拉山口,兩山口之間是春丕河谷,以南是洞郎地區(圖源:宋忠平新浪微博截圖)
處心積慮的報復計劃
1960年代末,印軍精心制定了「防禦作戰」計劃,試圖加強實際控制線附近的軍事實力,然而受制於國力、官僚機構的拖沓,直到1980年代初,前沿各據點部隊才部署到位,但通往這一地區的公路網絡仍未建成。
1980年代初,正是有「鐵娘子」之稱的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之女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第二個總理任期,得益於經濟的起飛,印度在邊境地區日趨活躍採取攻勢。英迪拉下令檢討印度的安全形勢,於1982-1983年批准了陸軍參謀長提交的新軍事計劃,將軍隊推進到中印實際控制線上,加快中印爭議地區國防基礎設施建設。
1985年,英迪拉長子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繼任印度總理,並親自兼任國防部長,任命公認的鷹派將領克里希納斯瓦米·桑達吉(Krishnaswamy Sundarji)為陸軍參謀長,批准了代號「棋盤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調動陸軍10個師、數個空軍中隊,演練戰時如何快速將駐紮在阿薩姆平原地區的印軍主動力部署到中印實際控制線附近。然而,演習結束後印軍並未返回原駐地而是就地駐紮,成為常駐部隊。大量印軍通過陸路、空中推進到中印實際控制線附近,與中國邊防軍對峙,兩國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1986年底,印度將「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由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建立阿魯恰納爾邦,更使邊境形勢緊張。到1987年初,甚至有西方媒體預言,第二次中印邊界戰爭即將爆發。
在兩國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1987年初拉吉夫又兼任財政部長將1987-1988年度國防預算提高43%。為了進一步與中國在實際控制線附近對抗,以顯示力量,印軍又舉行了代號「獵隼行動」的大規模演習,繼續向一線增兵。3個步兵師被從印巴邊境調往東部,印度空軍部隊也前出到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一線機場,準備隨時支援陸軍。
按照桑達吉的計劃,如果中國軍隊按照1962年的打法,再次利用輕裝步兵迂迴包抄,將遭到早已準備好的印軍優勢兵力的殲滅。在空軍空襲西藏機場的配合下,陸軍還將對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實行有限反攻。桑搭吉的作戰計劃帶有幾分越南的影子,不久之前桑達吉正好訪問了越南,在他看來越南正是運用這樣的作戰方略成功抵抗了中國的「入侵」。
「87·4」軍演
這次中印對峙的焦點就在桑多洛河谷。桑多洛河谷位於東西走向的克節郎河東北,克節朗河又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1962年印軍在這一地區曾被中國邊防軍「狠揍」。戰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在這一地區撤到了麥克馬洪線以北,對於桑多洛河谷的掌控並不嚴密。印軍戰後開始蠶食中國藏南,但也直到1983年才重返這一地區。
1983年,印度派遣情報人員越過麥克馬洪線前往桑多洛河谷牧區搜集情報,每年夏季進入冬天撤出。1986年,當印軍再次潛入桑多洛河谷時,發現中國邊防軍已在河谷地區建立了半永久哨所,印度舉國沸騰。印軍在麥克馬洪線以北建立了7個分得很開的尖兵哨所與中國邊防軍對峙,距離最近處不到10米,整個東部中印邊境由此緊張起來。網傳1987年中印曾在這一地區交火,擊斃印軍13人,俘虜8人,中國邊防軍4人犧牲、11人受傷。中印官方並無相關信息披露。
網友製作的「87·4」軍演時期桑多洛河谷地區形勢圖,圖中與克節朗河垂直交叉的即為桑多洛河谷,西藏軍區52旅曾進駐圖中印度主張線以北,多次前出克節朗河谷設點(圖源:鐵血軍事)
中印對峙高峰時期,印度在東北部前線部署了12個師及數個獨立旅的部隊,叫囂要將國境線推到雅魯藏布江邊,而中國當面僅有西藏軍區的兩個山地旅及數個邊防團。為保障邊境地區安全,中國以軍事演習的名義向西藏增兵,這就是有名分「87·4」軍事演習。雖名為軍演,實際上中國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開戰。早在1986年10月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訪華時,鄧小平就警告印度如果不停止在邊境的行動「中國將不得不『教訓一下印度』」。
根據演習預案,總參作戰部向成都軍區13集團軍、蘭州軍區21集團軍、濟南軍區54集團軍下達預先集結號令,準備入藏參與邊界作戰,13軍149師、37師、21軍61師、54軍160師作為第一梯隊入藏,成都軍區在西藏設立前進指揮所,並由前進指揮所組織參戰部隊指揮員前往前線勘察道路、地形;預定衝突爆發半個月後,組織師一級指揮員乘飛機抵達前線勘察,領受作戰任務。6月,團營級指揮員抵達前線,組織勘察地形,領受作戰任務,149、37師先後部隊同期抵達前線。
按照中央軍委「保持克制,堅決反擊」的作戰方針和指示,成都軍區前指決定:以13集團軍指揮山地步兵52旅、37師和160師負責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戰,以西藏軍區前指指揮53旅、149師和21師負責德讓宗至拉魯地段作戰。要求部隊6月底完成集結和準備,7月作為戰役開始的初步時間,待第二批作戰部隊到達後就開始發起進攻。戰役以殲滅印軍前線兩個主力師,收復藏南爭議土地為目標,一舉解決我方主張的領土邊界。
據時任西藏軍區山地52旅防化連指導員李國慶回憶,「說是演習,其實和實戰的差別就是沒有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其餘方面和戰爭沒有太大區別。」其所在的防化連5月就已開赴克節朗河谷附近駐紮,先後多次前出到克節朗河北岸執行設點任務,52旅先後在克節朗河北岸完成了拉丁拉、旺登、杜讓尚、踏瓜登、克乃寧一共五個點的設點任務。
據未經證實的報道,印度陸軍曾計劃以一個師的進攻來清除在桑多洛河地區的中國部隊,但有兩次都在最後一分鐘撤銷了攻擊令。
在中國官方的「官八股」中對於這次演習是這樣總結的:「全體官兵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吃大苦耐大勞,團結一致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戰勝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堅守旺東點加強對無名湖地區的控制和在朗久、克節朗地區增設新的邊防點的勝利。」
和平?
印度軍方原本認為,中國當時正與越南爆發邊界衝突,難以在西藏方向再開戰端,因而有恃無恐。但當中國精銳野戰軍由內地入藏後,印軍認識到局勢的嚴峻,大戰一觸即發。印度國內展開激烈爭論,難以就是否開戰達成一致,美國、蘇聯也表示不支持開戰,希望印度與中國談判,尋求外交途徑解決爭端。
早在1986年,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訪華時就對印度提出激烈批評。同年,蘇聯總統戈巴契夫(Gorbachev)訪問印度時委婉地向印度表示,「如果中印間發生衝突,蘇聯不會履行蘇印條約中對印度的承諾。」1987年,蘇聯又向中國派出特使,表示會盡力制止印度的戰爭行為,美國甚至向中國提供中印邊境地區印軍部署情報。
經過權衡,印度態度開始軟化。1987年5月時任印度外長蒂瓦里(Narayan Dutt Tiwari)借前往朝鮮出席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的機會順訪北京,向中國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兼代總理萬裡帶去拉吉夫·甘地的口信,「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局勢惡化」,「印度希望雙方消除過去的誤解和懷疑,重建和恢復兩國友好關係」。7月,拉吉夫在北方邦的一次國大黨支持者集會上大罵西方,宣稱「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同月,拉吉夫自兼外交部長,親自主持印度外交。
印度態度軟化後,中國出於後勤保障、對越作戰考慮,中止了作戰計劃,撤回駐軍。據李國慶回憶,52旅在7月從克節朗地區回撤。一場大戰就此消弭
儘管通過這次衝突,中國在部分地區向麥克馬洪線以南推進取得了一些成果,收復了部分土地,使今天的中印實際控制線與麥克馬洪線並不一致。但通過這次衝突及之前的演習,印軍全面推進到了麥克馬洪線附近,經過幾十年終於完全掌控了藏南地區,收穫遠比中國大。此後,中印兩軍長期在麥克馬洪線附近的拉鋸、對峙、擠壓、蠶食,實際上中國通過蠶食收復麥克馬洪線以南土地的操作空間已經極小,中國已經失去了收復藏南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