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爲商品包裝上的信息不足,他們無法辨別哪些是可回收的環保包裝。即便是受認證的環保包裝商品,每兩個消費者就有一人(53%)會先考慮價格,如果不會比一般的更貴他們才會購買。
調查針對包裝産品的結果顯示,有70%的受訪者認爲市面上的産品包裝過度,應該減少。多達95%的消費者表示願意購買使用環保包裝的産品,這反映了消費群體對環保包裝高度接受。
本地垃圾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持續低落,調查顯示認知、便利和價格是影響人們是否收回垃圾的幾大因素。新加坡環境理事會准備增加宣導力度,加強人們對環保的態度,進而推動本地循環經濟的發展。
我國去年共制造了約694萬公噸固體垃圾,相比40年前增加七倍。其中約四分之一(182萬公噸)是住家垃圾,當中單是包裝垃圾就超過50萬公噸,價值約18億元。相比迅速增長的垃圾量,回收率卻不理想,其中塑料回收率僅爲6%。
有70%受訪者認爲市面産品包裝過度
環境理事會主席羅惠嬌說,本地打造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浪費需要政府、業者等多方的配合,其中消費者更是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理事會下來將推出更多宣導活動,包括和學校合作,推廣人們對環保的認知和行動。
政府早前宣布,明年實施飲料容器退費制(Beverage Container Return Scheme),隨後也將陸續根據“制造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EPR)模式推出更多環保政策。環境理事會和咨詢公司畢馬威(KPMG)新加坡順勢展開調查,探討本地消費者對環保的態度。
我國去年共制造了約694萬公噸固體垃圾,相比40年前增加七倍。其中約四分之一是住家垃圾,當中單是包裝垃圾就超過50萬公噸,價值約18億元。相比迅速增長的垃圾量,回收率卻不理想,塑料回收率僅爲6%。
這項對超過10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每10個消費者中就有七個並不完全清楚什麽材料可以回收。而阻礙公衆養成回收習慣的因素包括嫌沖洗過程費時費力(23%)、不知道如何分類垃圾及辨別可回收物(21%),以及覺得回收桶地點不方便(15%)。八成受訪者就認爲,回收桶地點是否方便是影響他們能否積極參與回收計劃的最重要因素。
畢馬威新加坡的可持續發展咨詢服務及畢馬威影響力部門主管霍淑菁說,商業可行性及環保包裝的價格競爭力將是業者最大的挑戰。“即使有綠色標簽(Green Label)、環保創新及成本分攤體制等措施,業者還是要共同在公共和私人宣導方面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