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回收用于家庭供電,並非單純地出于環保。
按照豐田的新能源推廣計劃,今年下半年將會在日本市場上市首款純電動汽車,一款單座或雙座的微型純電動車。不久前,日本媒體報道了一則更詳細的信息:在這款微型純電動車上,豐田將會采用可簡單拆卸、用作儲能裝置的電池組。
這款微型純電動汽車只用于日常短途通勤,續航裏程約爲100公裏,因此配備的是小容量電池組。一旦電量衰減20%-30%,僅剩的續航裏程甚至無法支持單日出行,就將被回收利用,作爲家用儲能系統的一部分。
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回收用于家庭供電,並非單純地出于環保。2011年日本地震和核電站泄露事件之後,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的能源結構。
如果不是2011年的日本地震,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確立的「核能立國」策略將會被持續實行並發揮重要作用。地震發生之前,核能已經占據日本能源結構的32%,地震之後迅速下降到3%,幾乎所有核電站都被關閉。
作爲曾經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之一,經曆了1973年和1979年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的慘痛教訓之後,日本不會再考慮石油燃料的使用比例。因此,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變得尤爲重要。光伏太陽能就是其中的主要發展路線。
光伏太陽能的增長非常快。日本的地貌特征不適合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站的建設,相反,卻非常適合推廣屋頂光伏産業,爲了鼓勵國民在住宅安裝光伏太陽能板塊,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允許家庭以固定價格將光伏太陽能的多余電量售賣給企業。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符合預期,2012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電力相當于兩個中型核反應堆。而到了2014年,日本的光伏太陽能裝機容量達到了20GW,發電量甚至已經超過了電網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然而,大量湧入的分布式太陽能無法及時消耗,同樣會對電網管理帶來壓力。如何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優化電網的供電需求,成爲了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後又一個急需解決的議題。
這時候,家庭儲能系統被提出。日本政府隨之推出了一系列鼓勵住宅使用儲能設備的措施,最開始,日本政府留出了大約9830萬美元的預算,爲使用家庭儲能設備的家庭和商戶提供66%的費用補貼。而針對那些能夠進行零能耗改造的房屋,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會同時提供補貼。
基于這樣的背景,日本是全球市場發展儲能技術最快的國家之一。早在2016年,日本的儲能系統就幾乎全部用于電力輸配領域。
可以看出,日本在儲能技術領域的野心。爲了加大發展儲能系統,日本政府甚至計劃到2020年,儲能電池的生産量要達到全球的50%。汽車行業也被納入這一項規劃裏。其中,電動車項目中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方向就會作爲儲能設備。
2018年,日本中部電力公司宣布與豐田汽車達成合作,主要內容就是回收豐田電動汽車(混動車和電動車)舊電池,建立一個大容量蓄電池系統。這是一個龐大的儲能設備來源,從新能源汽車淘汰下來的動力電池雖然不能支持車輛供電與正常運作的需求,但是電量衰減之後的電池放在家庭用電中,依然可以提供5小時甚至更長的用電需要,使用壽命可以延續5年以上。
鎳氫電池與锂電池同樣適用,這類電池作爲重要的家用儲能裝置,可以在用電閑時區間儲存多余電量,在城市用電高峰時使用、甚至將電量重新輸送回電網當中,在實現家庭內部自行解決能源消耗的同時,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供需平衡的調節作用。
2020年,日本家用儲能系統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
爲了鼓勵日本國民加入到光伏太陽能的建設,日本經濟産業省在2012年引進了固定價格收購制度,電力企業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固定價格收購所有可再生能源電力。
不過,這項補貼制度在2019年底正式取消。市場預測,由于日本家庭在光伏太陽能發電中所得的多余電量將不能以固定價格收購,大量家庭會利用儲能系統將多余電量存儲起來,用于家庭消耗,以減少電費成本。因此,2020年之後,對家用儲能設備的需求量將會大幅提高。
豐田新推出的微型純電動汽車采用可拆卸電池組,也是考慮到未來日本家庭對儲能設備的大量需要。
與此同時,日本市場也在中國尋求提供家用儲能設備的合作夥伴。動力電池生産商是其中一個選擇,比亞迪在很早前投入到儲能系統的研發,並與日本企業展開了合作。而甯德時代也從去年開始與日本NER合作,生産面向日本住宅與企業的蓄電池,甯德時代負責提供電池單體,NER公司則負責組裝。日本企業在中國尋求合作夥伴,主要的考慮是在電池生産中技術、産量與價格的優勢。
另一條道路是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合作。去年12月,日本丸紅公司展開了與拜騰汽車的資本合作。日本媒體指出,丸紅瞄准的是拜騰汽車進入市場銷售之後,未來將産生大量的廢舊電池,可以用作改造大型蓄電池。
比亞迪也是其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企業。2020年開始,日本伊藤忠商事就將與比亞迪投資的普蘭德儲能開展廢舊電池回收業務。按照計劃,利用16-20套廢舊車載電池組裝成一個蓄電池,就能提供100戶家庭一天所需的電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10年,大量的動力電池面臨報廢,它們成爲了日本儲能市場發展的目標。
圖 | 來源于網絡
About Astoncar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