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4號,猶太人在特拉維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並且發表了以色列國《獨立宣言》。7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我們很難找到另一個民族在經曆了如此多的苦難後,能夠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取得如此成就,達到如此高度。過去一百年發生在以色列的事情有時聽起來像神話,但都是真實的。
一、艱難的“回歸”路
以色列的故事,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民族一千多年來堅持夢想的故事,是一個國家創造奇迹、開創未來的故事。
以色列的主體民族猶太人約在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到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地區)。在經曆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後,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個地區,將地名改爲“敘利亞-巴勒斯坦”。這也是現在“巴勒斯坦”地區名稱的由來。
兩千年來,他們一直夢想回到這片先祖的土地。19世紀末歐洲人開始強烈排斥猶太人,民族主義席卷整個歐洲大陸,許多猶太人意識到歐洲很快將沒有容身之地,他們本能地知道,在歐洲之外有一個屬于他們的家園。由此引發了猶太人大規模的移民潮。
第一次猶太移民潮也稱爲第一次阿利亞(希伯來語,猶太人移居到以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土地”的行動),它開始于1882年,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1903年,總共將兩三萬猶太人帶到巴勒斯坦。但對于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年輕移民來說,來到先祖之地後的生活既振奮人心,又令人沮喪,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反差太,其中絕大多數人幾年後又選擇了離開。
第二次阿利亞(1904—1914),有大約4萬猶太人來到以色列地,他們大多來自東歐。這次移民潮對巴勒斯坦正在蓬勃發展的猶太社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留下了兩筆對猶太國影響深遠的遺産:一是現代希伯來語的複活與全面使用,二是猶太複國主義運動標志性制度基布茲(以色列的集體社區)的誕生。並組建了自衛團體,以抵禦部分阿拉伯人的襲擊,還建立了日後的特拉維夫。
一座座基布茲如雨後春筍般在巴勒斯坦拔地而起。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爲了對抗同盟國,選擇拉攏遍布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經濟與政治勢力,在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以支持猶太人重重返巴勒斯坦地,建立民族家園,換取猶太人對英國的支持。巴勒斯坦原先的統治者奧斯曼帝國在一戰結束後分崩離析,其將巴勒斯坦的統治權拱手讓給了英國,英國于是建立了英屬巴勒斯坦托管地進行殖民統治。
第三次阿利亞(1919—1923)中有3.5萬人來到巴勒斯坦。親眼看見戰爭讓歐洲變得滿目瘡痍後,第三次阿利亞成員積極建設建國前的機構,正是這些機構保證以色列最終能夠順利建國,實現猶太人的主權 。
在1924年,美國出台了限制移民的法案,大量來自歐洲國家的猶太人無法移入美國,轉而選擇移入英屬巴勒斯坦托管地。第四次阿利亞,在短短5年內就有8萬余名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在這批猶太移民當中,有許多是中産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到來促進了巴勒斯坦城鎮的建設與商業的發展,並使得巴勒斯坦的輕工業也建立了起來。
第五次阿利亞(1929-1939),由于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東歐等地的猶太人的財産以及生命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險。他們被迫出走巴勒斯坦托管地。這其中許多人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比如醫生、教授和律師等他們前來定居後,巴勒斯坦的醫療、教育乃至重工業的發展明顯上了一個台階。
由于巴勒斯坦托管地資源有限,猶太移民人口陡增之後,開始不可避免的與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爭奪土地與礦産等資源,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作爲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統治者,英國自然不想看到自己的殖民地內部發生動亂,因而其在二戰爆發前夕決定限制每年移入的猶太人數量,以緩解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緊張局勢。然而這並沒能阻止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在納粹開始大規模屠殺猶太人之後,數十萬名猶太人爲了保命,通過各類手段移入巴勒斯坦托管地。
發生在歐洲的恐怖場景讓猶太人變得空前團結,起源于1896年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官方政策,其目標就是創建一個猶太國。
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夕,共有65萬名猶太人已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定居了下來。爲建立一個小型國家奠定了人口基礎。
建國後,以色列無條件爲全世界猶太人提供庇護。1949年到1950年的“魔毯行動”,1984年到1985年的“摩西行動”,還有1991年的“所羅門行動”……將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從內亂和饑荒中拯救出來。同時,隨著以色列在軍事上的勝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紛紛“回歸”以色列。
而如今以色列人口已達880萬,在短短的70年內增長了近11倍。他們的回歸不僅使得以色列在這四戰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爲其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二、建國
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爲了擴大未來猶太國的領土,在巴勒斯坦地區迅速建立了許多新的猶太人定居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英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減少海外開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無力再維持龐大的殖民地統治。與此同時,冷戰的威脅無處不在,阿拉伯石油的關鍵作用日益凸顯。爲了避免引發阿拉伯人的反抗,英國政府沒有改變對猶太人的政策,也並沒有像《貝爾福宣言》所承諾的那樣著手建立猶太國。
猶太人與英國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爆發了多次暴力沖突和襲擊事件。在巴勒斯坦地區,英國委任統治的成本越來越高,不得已于1947年1月22日宣布將巴勒斯坦的命運和建立猶太國事宜交給剛剛成立兩年聯合國。1947年5月15日,聯合國成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主要負責尋求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方案,並進入巴勒斯坦開始爲期三個月的調查和研究。
1947年9月1日,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成員正式提交了一份巴以分治的建議書。根據這份文件,將55%的巴勒斯坦劃分給猶太人,45%劃分給阿拉伯人,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
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繼續討論分治問題,並最終通過《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猶太人終于將擁有自己的國家。
“根據我們自然的和曆史的權利……我們宣告在以色列故土上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建國,並發表了《獨立宣言》。揭開了猶太曆史新的篇章,羅馬人攻破耶路撒冷後,持續了兩千年的流亡生涯終于結束,猶太人在先祖之地重新獲得主權。
另一方面,阿拉伯人的抵制從未停止,戰爭一觸即發……
三、在戰火中走向強大
以色列建國,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來說是同一段曆史的兩份回憶。猶太人難民在光榮與驕傲中回歸故土,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難民則在痛苦與悲傷中逃離家園。以色列宣布獨立時,大約有30萬阿拉伯人離開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由此産生,直到今天也無法解決。
第一次阿以戰爭——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的次日,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組成阿拉伯國家聯軍進攻新生的以色列,第1次阿以戰爭爆發。在以色列的頑強反擊之下,主動挑起爭端的阿拉伯聯盟铩羽而歸。
此次戰爭中,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爲“綠線”。使得以色列領土比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擴大了6200平方公裏,這條分界線也逐漸被國際社會乃至阿拉伯世界所認可。約旦則占領了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裏亞,後來那裏被稱爲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爲加沙地帶。
這場沖突最大的失敗者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們將這段曆史稱爲“大災難”,70萬人因爲戰爭淪爲難民,幾千人死去。
第二次阿以戰爭——決定命運的“六日戰爭”。
1967年,埃及、約旦與敘利亞互相簽訂了共同防衛協定,旨在對抗三者共同的敵人以色列。三國聯軍實力遠勝于以色列國防軍,以色列在國際社會多方遊說尋求支援無果的情況下,感到自身安全難保,索性先下手爲強。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借著早晨的雲霧和埃及人早飯時間,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鬥,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至6月10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在短短6天內,以色列國防軍大敗阿拉伯國家聯軍,不僅占領了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地區,還從敘利亞手裏奪下了戈蘭高地,從埃及手中奪下了整個西奈半島。
“六日戰爭”向世界證明了以色列軍隊的實力,過去那群將英國人趕出巴勒斯坦的地下武裝組織已經成爲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隊。猶太人不用生活在危險中,再也不用擔心下一場大屠殺就在眼前,可以肆無忌憚欺負猶太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中東出現了一個新的軍事強國。
第三次阿以戰爭——“以色列的又一次生死存亡之戰”
1973年10月6日的以色列異常安靜,這天是猶太人的贖罪日,法律規定,所有商店都得停業,路上幾乎沒有車,孩子們有時會到空曠的高速公路上騎自行車。
下午兩點,防空警報聲劃破了全國的甯靜,埃及和敘利亞從地面和空中突然開火。240架埃及戰鬥機飛越蘇伊士運河,2000名埃及士兵向以方密集發射了1萬枚炮彈,1400輛敘利亞坦克正從戈蘭高地沖向加利利地區……剛剛誕生25年的猶太國第三次面臨生死戰。
這場戰爭持續了16天,頭5天對以色列而言猶如噩夢。在戰爭第一階段,以色列一直處于守勢,除了極少幾次反擊,國防軍一直在抵抗。在勝利中長大的年輕的以色列士兵,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敗,顯得無比迷茫。
第二階段,以色列國防軍制定了“先北後南”的策略:首先扭轉北部敘利亞軍隊勢如破竹的攻勢,南部軍隊暫時維持守勢。這一策略取得了效果,以色列國防軍在後期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在南部,以軍包圍了埃及第三軍團;在北部,以色列裝甲部隊停在可以攻入大馬士革的地方。在遇到突襲、開局不利的情況下,以色列實現了驚天逆轉。
贖罪日戰爭成爲以色列最後一次同敵軍正規部隊的較量。雖然戰爭爆發前和戰爭初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以色列國防軍讓阿拉伯鄰國明白,同以色列正面交鋒是自取滅亡,沒有勝算。
四、新的威脅不斷湧現
隨著幾次阿以戰爭的結束,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知道,想通過戰爭的方式摧毀以色列已經不可能。于是針對以色列軍隊和人民的暴力襲擊層出不窮,以色列面臨的新挑戰,並不來自正規軍,而是來自激進組織。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8名“黑色九月”(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分子僞裝成運動員,荷槍實彈直奔以色列運動員住處。2名運動員當場被打死,9人被劫持爲人質。最終西德警方解救人質失敗,9名人質全部被激進分子被殺害。這一事件對以色列人沖擊極大,大屠殺已經過去30年,全世界通過電視直播再次目睹猶太人慘遭殺害,而且地點還是德國。
以色列北部需要應對的激進組織是真主黨(成立于1982年),西南部是哈馬斯(成立于1987年)。這兩個激進組織都試圖消滅以色列,攻擊以色列平民,不斷向邊境附近的人口密集區域發射火箭彈。有時,這些襲擊和以色列的報複行動導致沖突升級,引發激烈交戰行爲……
70年來,猶太人難民的回歸與阿拉伯人的出逃所導致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口變化及其連帶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國內外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其不僅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內政問題,也是敘利亞與約旦等鄰國的外交問題。目前看來,此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得到徹底解決的希望極爲渺茫。其仍將是阿以沖突的核心與引發中東新一輪動蕩的潛在隱患。
盡管經曆了太多的苦難與威脅,但以色列人頑強的活了下來,一次又一次戰勝其強大的對手,發展成爲中東強國。如今,以色列幾乎已經全部控制了巴拉斯坦地區。雖然,中東地區仍然險象環生,阿拉伯國家虎視眈眈,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和激進分子的仇視從未停止,但猶太人曆經千年苦難沉澱的精神將帶領他們愈走愈遠、愈走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