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快讀
  • 旅遊
  • 生活
    • 美食
    • 寵物
    • 養生
    • 親子
  • 娛樂
    • 動漫
  • 時尚
  • 社會
  • 探索
  • 故事
  • 科技
  • 軍事
  • 国际
快讀

新加坡小衆宗教:切水果蔬菜要說“對不起”,冥想時一定要捂住嘴巴?

2022 年 8 月 6 日 青蛙学社

Image

相較于印度教(興都教)和錫克教,耆那教(Jainism)是一個在新加坡較少聽聞的以印族爲主的宗教。它始于公元前六世紀,和佛教差不多同一時期甚至更早誕生。


Image

耆那教早在1910年,就由從印度古吉拉特邦前來工作的信徒帶到新加坡。(新加坡耆那教協會提供)


耆那教早在1910年就由從印度古吉拉特邦前來工作的信徒帶到新加坡。二戰之後,約七八十名信徒到新加坡謀生,從此落地生根、開支散葉。1972年新加坡耆那教協會正式成立,1978年協會集資買下現有在友諾士地鐵站附近私宅區的活動中心。今年新加坡耆那教協會將慶祝成立50周年。


Image

這尊耆那教第24位祖師馬哈維亞的聖像,是在2009年從印度請到新加坡。(陳愛薇攝)

2006年耆那教加入新加坡宗教聯誼會(IRO),成爲第十個,也是最後一個加入的宗教。目前新加坡約有3000名耆那教徒。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Read more”觀看視頻,了解新加坡耆那教信徒的生活。

Image

ImageImage

Image

呼吸傷害空氣中的微生物

耆那教的第24位祖師馬哈維亞(Lord Mahavira)被視爲最後一位祖師,他的教誨由子弟編制成聖書,“3A”三大教條是:不暴力(Ahimsa)、不絕對論(Anekantavad)和不執著(Aparigraha)。

 

信徒沙拉日(Rajesh R Shah)也是新加坡宗教聯誼會(IRO)的主席。他向《聯合早報》解釋三大教條時說:“不暴力最直接的是指不傷害任何生靈,包括植物根莖、小昆蟲、微生物。除此之外,在言語上和思想上也不能夠暴力,一切保持平和。

 

“不絕對論指的是接納不同的觀點,如瞎子摸象時會有各自的表述,但說是其實是同一頭大象。宗教也一樣,都在講述真理,只是不同版本的真理。不執著,減少對物質的追求。當你擁有得越少,欲望也會更少。”

 

Image

沙拉日來自一個耆那教家庭,他積極投身新加坡耆那教協會服務,目前也是新加坡宗教聯誼會(IRO)的主席。(嚴宣融攝)

 

在印度有一批非常虔誠的耆那教苦行僧,他們穿著白色衣服,甚至不穿鞋子,避免不自覺地踏到蟲蟻。苦行僧隨身會帶著一把小掃帚,用來掃去地上的蟲蟻或微生物後,才鋪一塊白布坐在上面念經。念經時他們會用一小塊白布遮住嘴巴,避免吐出的口氣,殺害空氣中的微生物。


Image

印度的耆那教苦行僧隨身帶著小掃帚,掃去地上的蟲蟻或微生物後才坐下,避免傷害它們。(新加坡耆那教協會提供)

 

新加坡沒有在印度修行的苦行僧,但信徒在家膜拜冥想時,也會先用小掃帚掃地,念經時會用白布遮住嘴巴。他們每天也會撥出48分鍾靜思冥想,這段時間得坐在一塊白布上不移動,根據自己靈魂的需要,閱讀、朗誦或念經。

 

Image

每天48分鍾的冥想時間,沙拉日會坐在白布上,用一小塊白布遮住嘴白念經。(陳愛薇攝)

 

Image

耆那教徒家中必備白布、小掃帚、遮嘴小白布、念珠和經書。(陳愛薇攝)

 

Image

就連根莖類也不能食用

耆那教在飲食方面比茹素者更嚴格。除了肉類,就連植物也盡量選擇特定部分,如未發芽的谷物、豆類和菜籽;同時不食用根莖類植物,如馬鈴薯、姜和蒜頭。沙拉日解釋道:“植物根莖包含大量微生物,這也等同于殺生,而且把這類植物連根拔起時,會殃及周邊的植物和蟲蟻等等。”


雖然只是指定部分,耆那教徒平日切菜時,還是會跟蔬菜說:“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對教徒來說,這樣還是對蔬菜造成了傷害,但爲了果腹,不得不吃它們。


沙拉日說,現在越來越多人對耆那教徒的飲食有所了解,也願意配合烹饪,甚至是航空公司也可爲耆那教徒准備特別餐食,所以外出用餐不是問題。

 

一年兩次,約在4月和10月的九日禁食期(Ayambil Oli),餐飲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信徒每天只吃一餐,而且只能吃煮熟的谷類和豆類。調味只能用白胡椒、黑胡椒、和鹽和一種印度香料阿魏粉(Hing)。

 

Image

一年兩次的九日禁食節,女信徒會到新加坡耆那教協會烹煮特別的餐食,供信徒食用。(陳愛薇攝)

 

Image

九日禁食期間只吃一餐,而且只限煮熟的谷類和豆類。(陳愛薇攝)

 

耆那教沒有入教儀式,願意信奉者只要遵循教律即可。即使是生長在耆那教家庭,也可量力而爲,沙拉日舉例說:“就像禁食,如果你因爲禁食而感到生氣,反而對自我修行不好。能夠禁食者就禁食,不能夠的可以給予幫助,如當義工烹煮特別料理給信徒,不能夠幫忙者可以給予鼓勵,選擇一個你感到舒服和能力範圍內的方式。”

 

Image

新加坡耆那教協會將慶祝成立50周年,女信徒忙著牆上繪制宗教故事和廟宇的壁畫,爲活動中心增添色彩。(嚴宣融攝)

I Believe Therefore I Am

系列介紹

信仰抵得住時間的流逝。在高度現代化的今天,信仰的力量日久彌新。新加坡共有十大宗教,牽系著多元種族,在小紅點上共存共融。其中鮮爲人知的如拜火教、猶太教、耆那教、錫克教和巴哈伊教,都有著一批虔誠信徒。

《聯合早報》和亞洲文明博物館攜手推出《我信故我在》視頻系列連續五周,每周四更新。通過生活化視角,爲你講述小衆宗教的故事。

相關閱讀:

  • 善于經商的猶太人能一整天不用手機?在新加坡的他們這樣守護信仰

  • 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在新加坡,入教還得先喝一杯聖牛尿嗎?

  • 《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前身,在新加坡有迹可循?信徒死不離身的是?

文:陳愛薇

Image

Image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視頻號

收看獨家訪談、特約節目

了解本地新聞、疫情資訊

Image

新加坡魚尾文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冠病疫苗騎行新加坡Omicron

Image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

Image

ImageImage

相關文章:

  • 對不起,新加坡沒這樣東西!
  • 對不起!最近新加坡待不下去了,簡直太奇葩
  • 對不起,新加坡變了!“2021年最後一天,我突然想起這50個瞬間”
  • 新加坡:對不起,別再叫我坡縣……因爲……
  • 對不起,在新加坡的我們只想過那1%的生活!
  • 對不起,新加坡,是我們來晚了
国际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2022 快讀 | 服務協議 | DMCA |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