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次認識李東明時,他剛獲得某個協會頒發的中國10大資本運營TOP CFO稱號,彼時他正擔任雅士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副總裁。2013年,蒙牛113億港幣完成對雅士利的收購,李東明加入雅士利開始並購整合公司資源。當時雅士利面對傳統渠道銷售的萎縮,母嬰渠道和電商渠道沒有及時跟上的情況,這一年是他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挑戰之一。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擔任被並購公司高管了。從2006年1月加盟中糧集團開始,他先後曆任中糧五谷道場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蒙牛投資合作中心主任,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戰略部並購部負責人,雅士利集團的副總裁,蒙牛集團分管投融資系統的副總裁,現在他是中糧農業産業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糧農業産業基金”)投資總經理。在中糧集團已經13年了的他對職業生涯用一個詞進行概括“脫虛向實”,從金融服務的“虛”到企業經營的“實”。他是位投資人但又不僅僅是位投資人。
他擅長用有趣的語言表達投資和生活哲學,“就像電飯煲做飯一樣,做事前要醒醒,行動的時候再有點壓力,才能有好結果!”本期金融界《實踐101》欄目對話李東明,詳細聊了中糧農業産業基金投資定位、投資邏輯、以及對農業産業鏈變革中投資機會的洞察思考等。
並購著眼長遠,整合勿忘“初心”
很少有人如李東明一樣職業經曆,能夠連續參與大型並購事項,且經營管理並購標的公司。在中糧集團期間,他參與了幾乎所有大型並購案,包括:通過破産重組收購五谷道場,通過港交所大宗交易方式收購蒙牛乳業,在澳大利亞通過競購戰勝四大糧商之一的邦基、澳洲最大糖業集團Macky收購澳洲第三大糖業公司TullySugar,在港交所通過全面要約方式收購雅士利國際和現代牧業等。並購重組的艱辛,整合運營的複雜,他的體會和感受最爲直接深刻。
金融界《實踐101》:您的個人職業生涯非常具有特點,您自己如何來評價?
李東明:我最早是做券商理財投資,再去負責研究部,此後選擇去投行部門,投資機構,最後進入了中糧集團,完成了從金融到企業經營的轉變。進入實體企業是我一直想要的,要了解一家企業在並購後如何實現整合和經營,就必須進入企業站在産業發展和公司經營角度,作爲“當事人”參與其中。
中糧集團內部有規定,完成對企業並購後需要在被並購企業工作一段時間,所以我的職業經曆是非常豐富的,先後在五谷道場、蒙牛、雅士利工作過,讓我親曆公司並購整合完成的全過程。
金融界《實踐101》:您對于並購重組有著豐富的經驗,您認爲並購重組真正挑戰是什麽?
李東明:並購不難,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去達成整合目標。幾乎所有並購都會有整合 “100天計劃”以及整合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包括雙方的戰略、財務、業務、采購等成員組成開始對被並購公司進行整合。但整合效果經常並不如預期,我一直有思考這個問題。
整合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其實是很正常的。一方面並購公司容易忘記“初心”,並購標的最終目的是什麽。買方始終是相對“強勢”,整合中出現問題時,買方的想法容易覆蓋標的公司團隊的想法,甚至“初心”,被並購標的整合結果可能只剩下一個原公司名字成爲“空殼”。
另一方面,保留原來創始人團隊,剛開始肯定與新股東“沖突”。現階段被並購企業大多數是“創始人”公司,管理的規範性上相對弱一些,但“創始人陰影”太長,創始人的風格、理念和新股東容易産生沖突,而自身轉變爲職業經理人管理並購公司,心態會有變動影響實際管理水平。
如果看中 “創始人”團隊,在並購之初就定好企業戰略方向和管控模式,讓創始人團隊進行管理運營,讓原始團隊發揮真正的實力,不要想著幹掉“創始人”。記住在“100天計劃”裏面快速實現整合,溫水煮青蛙是最難受。所以,你一定要想清楚 “初衷”是什麽?品牌、原始團隊、市場份額、專利技術……
金融界《實踐101》:在實操過程中,有具體案例可以分享嗎?
李東明:以2010年收購君樂寶爲例,當時公司營業收入10億元,我們定好通過董事會進行管理,讓創始團隊放手去做,只派了財務和品控兩個部門負責人。並購後前三年,創始團隊按照並購時的戰略執行,效果很好。期間,創始團隊根據市場變化,希望發展奶粉業務,中糧和蒙牛並不是非常接受這一新拓展方向,但既然決定讓創始團隊管理就放手去做。事實證明,原始團隊經營管理能力很強,14年3月推出第一罐君樂寶奶粉,18年奶粉業務淨收入就超過了35億元,而君樂寶2018年營收應該接近100億元。
如果選擇整合掉並購標的,選擇買一個就是“消滅”一個競爭對手,就像國外一些企業並購整合。對原品牌不新增投入,甚至通過取消品牌投入,短期爲集團貢獻利潤;長期來說,用自有品牌替代掉並購品牌的市場,原品牌就慢慢消失了。
金融界《實踐101》:從君樂寶目前的營收來看,這無疑是一項非常成功的並購案例。
李東明:站在今天來看,蒙牛收購君樂寶不論從業績還是戰略布局上都是成功的。所以,並購重組是否成功是需要時間和市場檢驗。
市場中有一種觀點,說並購重組70%是失敗的。爲什麽?因爲做實證研究跟蹤時間太短,大部分跟蹤不超過1年時間股價和利潤變動。
以中糧的兩項海外並購爲例,2014年10月,中糧集團通過中糧國際控股荷蘭尼德拉(Nidera)51%股權和新加坡來寶集團旗下來寶農業有限公司51%股權完成交割。完成並購後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對財務重新進行審計,對資産進行清洗,因爲對出售方來說,肯定會對資産進行包裝美化,嫁姑娘肯定是濃妝的,而短時間的盡職調查其實很難發現全部問題,對並購標的進行財務整理短期內勢必影響營收和利潤。
但是這兩項並購的完成,將有助于中糧在全球最大的糧食産地南美、黑海等地區擁有優質糧源,並把它們與擁有最大糧食需求的亞洲新興市場建立聯系。收購將協助中糧實現農産品貿易、物流、加工和糧油食品生産銷售的産業鏈全球布局。事實上,2014年,中糧集團收購兩家公司後,當年海外收入占中糧集團收入的超過50%。特別是目前中美貿易正在進行中,我們複盤這兩項並購就會發現它具有很大國際戰略意義。目前,中糧國際盈利很好。
央企並購是終身負責制度。如果是新建項目,建設期的虧損是可以接受的,但並購標的公司在並購後出現的虧損卻很難被接受的。實際上,我們知道新建項目並不能像並購那樣在短期內完成業務布局。這樣的考核方式,對並購負責人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
産業鏈變革孵化出新機會
近日,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幹意見》(簡稱《意見》)日前正式下發,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對鄉村振興作出頂層設計和細化部署。這份沉甸甸的文件,會有哪些大農業産業投資機會,與此同時A股市場會有哪些投資機遇呢?
金融界《實踐101》: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出爐。農業4.0是繼1.0的傳統農業、2.0的機械化農業、3.0的信息化農業之後進步到智能化的更高階段。您曾在金融界2018年上市公司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中提到要關注産業鏈變革的機會,特別關注“産業鏈上下遊的變化,將可能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從産業鏈角度,您可以具體解讀嗎?
李東明:中糧農業産業基金LP和GP均以中糧集團爲主,實際由中糧資本進行管理運營,中糧資本是中糧集團18個業務模塊之一。從中糧集團整體戰略和發展方向來說,我們更多在大農業進行投資,從包裝食品到食品糧油加工,延伸到食品品牌,渠道創新上,更多地投資集中在中下遊。
因此,中糧農業産業基金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我們都有參與,整體投資方向是大農業。
從産業鏈上遊來看,我認爲種子和有機肥行業有機會。糧食種植方面十三五之後,我國大力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對環境和土壤質量影響很大。所以在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糧食單産,這就是種子和有機肥行業的機會。
2017年中信股份參股的私募基金中信現代農業産業投資基金,斥資11億美元收購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的巴西玉米種子業務。
中遊來看,消費升級的加工食品也有機會,比如高端酸奶和奶酪、烘焙産業發展特別快,提供烘焙粉專業服務,讓消費者提供體驗式服務和消費。
而下遊的機會在流通環節。中國是世界上流通環節最複雜的國家,産品由生産商到經銷商再到消費者,流通目的地越往中心城市走越便利流通成本越低,越往鄉鎮層次越多流通成本越高。所以,渠道中作爲生産商和經銷商之外的第三方服務有機會,它們提高流通效率,提升門店管理水平,爲品牌商服務。
另外,我也很看好母嬰行業發展,這是有大機會的。
金融界《實踐101》:“再窮不能省孩子”,母嬰消費作爲家庭消費的核心入口,整個母嬰大賽道的人群全生命周期價值足夠大,極具商業潛力。曾有人對消費市場投資價值鏈做過趣味解讀,對消費人群的價值排序爲: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能具體談一下母嬰大賽道中,哪些細分領域有突破機會?
李東明:首先,母嬰行業中細分行業如奶粉、紙尿褲和嬰兒車在國內均有比較強品牌企業,但是其他細分行業並未出現強品牌企業,主要依靠渠道推力。目前全國有將近10萬個母嬰店,其中最大的連鎖母嬰店——樂友,目前才是幾百家連鎖店。母嬰店對客戶有很高的粘性,通過大品牌引流,通過自有品牌盈利。孩子王、樂友自有品牌占整個銷售的比例應該都在30%以上,愛嬰室相對差一些,10%。事實上,連鎖系統是最能産生巨富行業,比如曾經的沃爾瑪、家樂福等。
幾年前,我與新西蘭蘭科集團(Rank Group)創始人格蘭姆•哈特有過一次交談,他有很傳奇的人生,年輕時候當過卡車司機,也做過钣金工,後來通過做連鎖文具店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成熟的市場,很難有從0做到億萬富豪,但是連鎖行業創業有可能做到。
此外,母嬰行業利好政策有預期。如西方國際鼓勵生育都會補貼一些奶粉錢,在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母嬰營養品補充計劃,對媽媽和寶寶都有奶粉和副食補貼。在中國鼓勵二胎政策下,目前還沒有鼓勵生育的經濟政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如何降低育兒成本,會有關于母嬰行業會的新經濟政策出台,這將利好國內母嬰品牌。
金融界《實踐101》:這些投資機會也可以對應在二級市場,也可以參照麽?
李東明:可以參照二級市場去尋找合適標的。2019年某些行業二級市場的估值反而較一級市場低,二級市場是機會的,企業PE、PB合適以及企業主營不錯,作爲財務投資機會我們也不會錯過。
金融界《實踐101》:您剛提到PE、PB合適以及主營不錯的企業,有好的機會您會選擇投資,而哪些企業您是絕對不會投資的?
李東明:並購這事,幹了二十多年,“膽子”越來越小,因爲騙子的手法不斷創新,而人性的弱點是不變的,永遠存在的。農業是天然具有“造假”屬性的産業,從康達爾、藍天、銀廣夏、歐亞農業、草原興發、新大地到最近的獐子島、萬福生科、輝山乳業、吉峰農機……看不懂的公司,我們是不會投資的。
國企對于政策把握是非常敏感的,不論是“去杠杆”、“混改”還是“精准扶貧”等。當經濟開始“去杠杆”,國企開始主動降杠杆,而民企的反應速度就顯得較慢。很多加杠杆去做的並購,還未完成整合,實現盈利的企業很容易陷入“困境”,抗風險能力低,這就會出現一些投資機會。但如果這些加杠杆的並購是向毫無相關的産業去發展,沒有明確的擴展發展方向,也沒有判斷並購行業業務好壞的能力。這樣的企業,我們是不會考慮投資的。
金融界《實踐101》:您提到了國企混改,目前國有企業改革正酣,中糧集團此前已經積累了相關經驗,旗下5家港股上市公司、6家A股上市公司,這種使用證券化方式引入外部資本,打破單一股東的局面,實現股權與治理的多樣化亦是混改的路徑探索。中糧的混改探索,有什麽經驗可以分享?
李東明:國資委一直都在推動國企混改進行。個人認爲混改可以從國企央企中一些新興業務上入手,內部的爭議和分歧就會小一些,推動更爲容易,畢竟國企的體量比較大。
以中糧集團旗下的紅酒業務爲例,此前做國內的紅酒生意有長城葡萄酒,後來發現大家喜歡進口葡萄酒,在2015年20幾個中糧同事成立團隊開始做進口葡萄酒生意,後來成立“名莊荟”,中糧控股、員工持股、中糧農業産業基金也有投資。2018年名莊荟已經成長爲一家年銷售額達到12億的進口葡萄酒專業化公司。
總的來說,探索性業務、內部創業業務,比較容易通過混改産生激勵,分散風險,也能改善經營機制和提高經營效率。國企混改可以遵循先易後難原則,員工是否持股可以進行具體探討,混改不一定有員工持股。不管怎樣進行混改,記住市場化激勵激發潛能提高效率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