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美東時間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股價暴跌,美股盤前一度跌超80%。開盤後,瑞幸咖啡股價就觸發熔斷機制,在20分鍾內連續三次觸發熔斷。瑞幸咖啡共計在盤中六次暫停交易,截至收盤,暴跌逾75%,收于6.4美元。
事件導火索:
瑞幸咖啡今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公司首席運營官劉劍及其部分下屬員工存在僞造交易等行爲。初步調查確定的信息表明,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公司虛增了22億人民幣交易額,相關的費用和支出也相應虛增。瑞幸咖啡此前就已因疑似數據造假遭遇沽空機構做空。今年1月31日,沽空機構MuddyWaters Research(渾水研究)稱,瑞幸咖啡的平均每店業務在2019年三季度虛增了69%,四季度虛增了88%。對于渾水的指控,2月3日晚,瑞幸咖啡發布澄清公告,稱該報告毫無依據,屬于惡意指控。
瑞幸簡史
從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試運行,到2019年5月份正式上市,瑞幸咖啡刷新中國企業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可以說是資本的寵兒。
●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試運行。●2018年4月,瑞幸宣布獲得數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天使輪融資金額爲1.899億美元,資金來自董事長陸正耀控制的家族公司。●2018年7月,瑞幸完成了2億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爲大钲資本、愉悅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君聯資本。投後估值10億美元。●2018年12月,宣布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大钲資本、愉悅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繼續跟投,中金公司成爲此輪融資的新進投資方。投後估值22億美元。2020年1月8日,大钲資本減持了3840萬股,持股比例從14.06%下降至12.15%。●2019年4月,瑞幸宣布在B輪融資的基礎上獲得1.5億美元B+輪融資,其中貝萊德資本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資1.25億美元,投後估值29億美元。●2019年5月17日晚,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融資規模達6.95億美元,成爲當年在納斯達克IPO規模最大的亞洲公司。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共有158家機構投資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總數達4.6億股,股比達23.93%。而在2019年3季度末,僅有94家機構投資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總數也僅爲3億股。
這意味著,僅2019年四季度,就有64家機構新進入場,如今被埋在了坑底。
從各大財經論壇,乃至將軍的個人朋友圈。已經被瑞幸財務造假的這條實錘暴雷消息刷爆。
而伴隨著暴雷消息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瑞幸咖啡的門店均已爆單。一時是“洛陽紙貴”好不熱鬧。這讓將軍想起一個場景,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經濟當“黃”童子雞,ofo共享小黃車。用戶們刷爆了OFO的認證官方微博、打爆了他們的客服電話。
爲了什麽?
當然是爲了緩解焦慮,誰賺錢都不容易,都怕這點押金退不回來了。瑞幸的今天和ofo共享單車的昨天何其相似?將軍再次感慨道:“資本市場沒有新鮮事。”
資本市場沒有新鮮事,康美藥業300億的虛增貨幣實錘暴雷還曆曆在目。瑞幸這裏就爆出了虛增22億元的現金流入。
爲什麽受傷的總是投資者?互聯網+消費,這種燒錢的投資運營模式到底是不是一場龐氏騙局遊戲?
瑞幸的這波操作,裏面那麽豪華的機構陣容尚且被埋,那作爲普通投資者,怎麽才能避免被割韭菜?
在這裏我浮現出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經典案例時刻,與之同時的同時還有四個字,“安全邊際”。巴菲特說,最好的生意是那些長期而言,無需更多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卻能保持穩定高回報率的公司。在他的心中,可口可樂是對這個標准的完美诠釋。
說一千道一萬,絕大多數的投資者被割韭菜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賺快錢。
以爲自己看得懂企業的商業模式,以爲自己買的標未來的成長性難以想象。于是相信了企業家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在一場又一場的落寞中,投資者還是沒等到那張屬于他的“大餅”。你說研究商業模式、研究分析股價漲跌規律的、分析企業成長性的投資者難道不努力嗎?
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廢寢忘食的天天技術分析,看布林線、看K線、看macd,甚至因爲重倉買入瑞幸已經到了自發安利産品,自己“自幹五”天天支持不說,還推薦喝星巴克的同事、家人、朋友都來轉買瑞幸咖啡。
但無論怎麽努力,昨天的結果已經告訴了答案。資本市場就是這樣,他的鐮刀從不會因你的努力而網開一面,本質上那是一場認知收割,高緯度收割低緯度,確定性收割不確定性。血一般殘酷的現實告訴所有投資者一個道理:“選擇比努力重要”。
那我們應該怎麽辦,怎麽投資才能避免被割韭菜?
這是將軍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我經常問自己,難道就真沒有確定性穩賺不賠的選擇了嗎?
答案,其實是有的。
確定性的賺錢邏輯
“低買高賣” 。
看到這個邏輯,我相信,大多數人要開始嘲諷了。
將軍在說的什麽“廢話”?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你們認知的低買高賣,和我所說的低買高賣,可能是兩回事。
在購買股票的入市經曆裏,大家大都會有這樣的經曆,初入股市的你在聽旁邊的老韭菜朋友也好,還是什麽群裏的“股騙老師”也好。你向他詢問一直股票,他通常會有萬能的解答話術。“壓力位,支撐位,低吸,高抛,低買高賣” 。
這種“低買高賣”,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多數人所認知的低買高賣了。
其實這種廢話,我把他歸納爲“低買高賣”的一種模式,也就是技術面的低買高賣。按這種思路邏輯進行股票交易的人,通常都會把“低買高賣”,結果做成了“高買低賣”。說一千道一萬,絕大多數的投資者被割韭菜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賺快錢。
而我這裏說的確定性的賺錢邏輯的“低買高賣”,是基本面的低買高賣,不是技術面的低買高賣。
舉個例子:1
假設我是一個收購水果的,已知北浙江的蘋果銷售單價爲200元/斤(浙江蘋果基本面),已知廣西的蘋果單價銷售爲80元/斤(廣西蘋果基本面)。我在廣西進貨,運到浙江以180元/斤賣掉,立刻賣光,反複倒賣,即時扣除消耗成本,運送成本,毛利率依舊高的驚人。
這種基本面的低買高賣就是確定性的賺錢邏輯,這種操作機會在現在這個物流和資訊通達的年代可能很少見了。但別覺得不可能,在70年代,福耀玻璃的老板,曹德旺就是靠的這種操作,倒賣白木耳一年賺到了6萬。70年代的6萬,已然不少了。但珍貴的不是這個,珍貴的這種操作策略是人人都可以複制的操作邏輯。而不是那種“技術面的低買高賣”,弄個人人各自一套理解的什麽壓力位,支撐位,量能,這種“技術面”的操作本質上是主觀的,人人不可複制的交易策略,其實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沒什麽價值。
舉個例子:2
說個極端思路。一張真真正正的百元鈔票。有人把他丟揉成一團,再丟進陰溝水裏,他在把一百塊取出來。這一百塊上已經皺了、濕了、臭了。他說以五十元的價格賣給你,你要不要?
你肯定要。因爲這穩賺一倍。
這一百塊錢的皺、濕、臭,不影響它的價值,現在他已打五折的價格出售,你買入就是取決于“基本面低買高賣”的策略。你要做的只是花上一張五十塊錢,走一段路,去銀行換取一張新的,或者用高于五十元的價格賣給另一個看懂百元鈔票價值的人。
別以爲沒這種機會,太多了。
假設水的一噸價格比石油還貴,而生産一噸石油的成本遠比水高的時候,是不是買入石油就是“基本面的低買高賣”?
又或者有一天,生産一噸石油的出售價格,比生産一噸的石油成本還低,這個時候你買入了就是“基本面的低買高賣”。
這個交易策略的邏輯核心太簡單了,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遠遠低估的時候買入(安全邊際)—正常價格或者高估價格賣出。真傳一頁紙,假傳萬卷書,我認爲,成功的投資是沒有門檻的,人人均可複制的。它絕不是什麽看布林線,看量能,看MACD,看K線等等這種主觀性極強千人千面技術指標,本質上這是個體不可複制的操作邏輯。
將軍認爲,成功的投資策略歸根結底是一種方法論。是有迹可循的、可複制的,依托于可回溯客觀數據的一種投資策略。
如果用股票資産來舉例,道理是一樣的。
你只需要判斷,當下的股票價格<股票價值
而未來股票價格>股票價值。從而基于“基本面的低買高賣”,買入持續穩定業績增長的白馬股企業。因爲低于價值的持續穩定盈利白馬股公司內在價值是一直增長的,價值角度而言他是一直提高不下降的。那麽低于白馬股公司的價值的價格一定會上升。如2015年9月,被低估白馬股公司萬科A就是典型案例。
這裏怎麽判斷一家企業是不是白馬股,下次我會重新撰文來講。
寫到這裏,我想再次呼籲所有投資者,我們每個人都該做價值的發現者,而不是泡沫的接盤者。人可以慢慢變富,但人的變富邏輯思維必須要快快建立,這樣投資的複利增長才會有更好的效率。
而我在當下也始終認爲一點邏輯,人生發財靠的是周期康波。錯過了上輪房地産上漲帶來的資産增值機會,80、90後還算情有可原。而這波股權投資的大時代,或許是80、90後離資産增值,跨越階梯的最好機會,大家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一定要用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