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3日電 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署名吳俊剛的評論文章稱,英國“脫歐”協議遭議會否決,導致英國政治遭遇危機,政局陷入混亂。文章稱,近年來,一種嚴重的“流感”在西方民主國家中傳染,導致民主政治一個接一個失靈,連現代民主之母英國都無法幸免。
資料圖:當地時間1月15日晚,英國議會下院以432票對202票,投票否決了此前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協議被否後,反對黨工黨立即對政府發起不信任動議。
文章稱,英國議會以432票對202票的絕大多數,否決了特蕾莎•梅政府花了兩年時間與歐盟談成的脫歐協議。英國政治陷入二戰以來的最大危機,一方面是英國人在脫歐問題上民意撕裂,另一方面是各政黨都拿不出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然而,在議會遭遇慘敗的首相,卻又在反對黨提出的不信任動議中過關。
一個弱勢的政府,加上一個弱勢首相,形成混亂的政局,英國人似乎已經茫然無所適從。向來被譽爲模範的穩定兩黨制頓失光彩,英國民主現在像是患上嚴重感冒的病人,四肢乏力,頭昏眼花,六神無主。這一切都充分反映在英國各政黨在脫歐課題上陷入莫衷一是,四分五裂的局面。
分析稱,脫歐課題演變成今天這個局面,“罪魁禍首”應該是前任首相卡梅倫。卡梅倫爲了擺平黨內脫歐還是留歐的爭論,決定舉行全民公投,事前信心滿滿,以爲留歐的人一定會占多數。結果卻出乎意料,52%的投票者贊成脫歐,卡梅倫被迫辭職,足見公投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和歧見。
接任首相的特蕾莎•梅本是留歐派,卻必須在上任後執行52%選民的脫歐決定。爲了加強自己的地位,她決定來一次閃電大選,以爲會得到多數選民支持,卻“陰溝裏翻船”,執政的保守黨失掉更多的議會議席,首相的權威也因此受損,形成她的弱勢地位。
弱勢政府加上弱勢首相,自然難以掌控大局,就連本身的議員也沒有共識。這次議會表決脫歐協議,就有100多位保守黨議員倒戈,投下了反對票。
資料圖:英國首相特蕾莎⋅梅。
反對黨投反對票爲難政府並不稀奇,大批執政黨議員也造反,則說明執政黨內部矛盾重重,沒有共識。很多極端保守黨議員認爲脫歐協議給歐盟做出了太多的讓步,不接受她幾經周折才談出來的折衷方案,可謂是禍起蕭牆。
現在,英國政府和議會都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從脫歐的泥沼中翻身。
文章認爲,卡梅倫決定舉行公投,特蕾莎•梅決定閃電大選,都是出于想要鞏固個人地位的算計,但都錯估了民意。
分析指出,近年來,歐美民主制度輝煌不再,即使不是日薄西山,也是百病纏身。諸如難民移民問題、民粹主義問題、極右翼問題、經濟問題、旋轉門似的政府輪替問題、民衆示威破壞問題等,凸顯民主制度似乎已和時代脫節,無法有效處理全球化和社會分化等新趨勢所帶來的問題,就像前面說的,都感染了一種新的流感。
美國和英國的政治僵局現在大家已耳熟能詳,就連瑞典在2018年9月大選過後,也已經拖了四個月,還無法組成新政府。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0日,67萬英國民衆彙集在倫敦議會廣場舉行示威遊行活動,呼籲對英國脫歐最終協議舉行全民投票。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
文章指出,英國議會民主失靈當然不是突然間發生的,而是日積月累,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英國民主的病根何在?觀察家的看法見仁見智。
有一種看法認爲,英國政治今天的困局,在于它不知不覺地把遴選政治領袖的工作,交給了牛津大學的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系。也就是說,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的政治領袖都是出身自同一所大學的同一個學系。他們對哲學、政治和經濟這些經國濟民之學,雖有所知,但僅限皮毛,而更糟的是這些養尊處優的精英和民衆脫節。
幾年前,曾經擔任工黨政府內閣部長的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也曾在《海峽時報》撰文談英國政治。他指出,工黨選出了黨魁科爾賓並不是意外,而是反映了歐洲現在的一個大趨勢:選民越來越唾棄主流政黨而傾向于極左或極右。他還說,歐洲出現這種極端政治浪潮,很值得新加坡和其鄰國思考。
事實上,美國的政治氣候也是如此。真正原因何在?關鍵還在于主流政黨沒法解決上述各種問題,也就是缺乏應有的執政能力。而缺乏執政能力的原因,則在于它們無法推出真正具有治國能力的政治領袖和治國團隊。這或許就是民主政治今天的病根,也是許多國家的主流政黨所面對的共同問題。
文章稱,中國唐代的“藥王”孫思邈說:上醫治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今天許多民主國家的亂象,根源都在于國家病了卻找不到治國的“上醫”,到處是“下醫”甚至“庸醫”當政,政治怎能不亂?事實說明,英國式(也包括美國式)的兩黨制已經病態畢露,無法確保有實力的治國團隊的産生。對迷信兩黨政治的人,這該是一個很好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