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基礎設施公募REITs政策推出,中國公募REITs這一資本市場翹首以待了十幾年的投資品種的輪廓也漸漸清晰。
由于兼具了固定收益産品的穩定性及股票類産品的成長性,REITs在國際成熟市場不僅受到機構投資者的青睐,也是衆多個人投資者資産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筆者談談在REITs投資實踐中會遇到的一些話題及看法。
底層資産優質就是好REITs麽?
在海外REITs市場,經常會聽到一種觀點:“開發商不要的不動産,才往REITs裏裝”。特別是在飽受“地産霸權之苦”的香港,持有此種觀點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因此,不少香港投資者更喜歡買房子或者炒地産股而不是購買REITs,盡管港股REITs比恒生地産指數回報高出許多。當然,在其他市場,如REITs發展相對成熟的日本及新加坡,此類觀點也並不罕見。
究其原因,REITs作爲不動産類資産證券化的重要模式,底層資産的質量往往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要素。因此,由優質資産打包組成的REITs,上市後往往受到更多投資者的青睐,比較有說服力,定價能力也較高。
但是如果墨守成規,往往會失去一些優秀的投資標的,例如,領展房産基金(0823.HK) 的初始資産是香港房委會轄下的街市,由于硬件資質差、運營管理不善,與後來的冠君産業信托(2778.HK)等相差甚遠。
但是領展上市後的股價表現卻非常優異,這主要得益于“草根出身”的原始資産帶來了估值提升。當然,其管理人娴熟的資本運作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觀點:
底層資産的資質,並不是REITs股價表現的決定因素。投資者更應該關注REITs本身與底層資産之間的定價差,以及後續資産價值提升的潛力。底層資産優良的REITs能極大降低上市的難度,但卻不是投資者能在二級市場持續賺錢的保證。
金融工程粉飾
另外一個在海外REITs投資時經常會遇到的話題是金融工程的應用,在REITs上市以及置入新的資産時比較常見。金融工程的表現形式多樣,有直接補收益的,有大股東(出讓方)讓渡收益權的(即其所持部分或全部股份在一定時間內不參與派息分配),也有比較含蓄派發遞延股票的…… 這樣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REITs真正的賺錢能力,因此往往給人一種負面的印象。
但其實金融工程的應用也有積極的一面,應用得當能提升REITs的規模、降低資産集中度以及實現規模效應等,對REITs的中長期發展十分重要。
特別是在很多亞洲市場,底層資産收益率與REITs收益率倒挂,如果不借助金融工程的力量,很難實現REITs的跨越式發展。一個經典的案例是2012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簡稱“廣州IFC”)注入越秀房托:當時廣州IFC資産還處于培育期,寫字樓入住率只有50%多,擬注入的資産規模是原有資産的2倍,越秀房托通過發行一部分遞延單位(股份)給越秀地産作爲對價,以及由越秀地産對四季酒店租金支持等操作,既減輕了新入資産對股息的攤薄,又使得REITs及資産規模都得到大幅提升,爲其之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投資者而言,最爲關鍵的兩個因素是:第一,金融工程後面的假設是否合理,比如培育期之後,補貼消失,新注入物業的租金增長能否抵消補貼的影響;第二,金融工程的動機是想把資質較差的資産“甩鍋”給REIT,還是選擇符合該REIT良性發展的策略安排。
觀點:
REITs往往會涉及金融工程的應用,投資者應該避免那些頻繁運用金融工程來粉飾“劣質資産”的REITs。但另一方面,如果該REIT股價因爲金融工程的安排而下跌但交易本身有利于REIT的中長期發展,那可能是個買入的機會。
資産外拓能力
雖然REITs亦股亦債,但總體上更接近股票。往往股價表現越好,REITs的成長性也越好,還具備較強的收購兼並能力。新加坡REITs跟香港REITs幾乎同時發展,但是相對而言,前者的投資更爲成熟。
在亞洲REITs中,新加坡REITs是將“走出去”執行得最堅決的群體。新加坡的豐樹、騰飛等REITs早早在2015-2016年間,就把目光放在了亞洲其他地區以及澳洲、北美洲等市場。以豐樹物流信托(MLT)爲例,資産組合基本覆蓋了亞太地區的主要經濟體。相反,香港REITs在“走出去”方面則顯得極爲謹慎,即使兼並收購,也大都囿于本地市場。領展在股價表現方面一枝獨秀,也是主要得益于其在本土的並購,它也是直到去年10月才首次走出大中華區,收購了一家位于澳洲的物業。而香港REITs中並購做得較多的置富信托,則主要依賴與大股東長實集團之間的互動。
就外拓能力而言,也分爲靠大股東資産注入和從第三方直接收購。大致上,從第三方接貨的難度較高,如果還能同時實現估值的增厚,就容易受到投資者的歡迎。
觀點:
優秀外拓能力,特別是對第三方資産的並購能力和在新市場的資産獲取能力,往往能給REITs股價表現帶來驚喜。
規模與專業化
與外拓能力相關的一個話題是規模。一般而言,規模越大的REITs,流動性越好,股價表現越好,但股息率會相對較低。例如,兩個收益率爲5%的REITs合並之後可能使得收益率降到4.5%,但股價會上漲11%。因爲規模增大後帶來了規模效應和融資成本下降等有利因素。同時,合並有利于REITs在擴張中尋找更優質的機會。
2018年尤尼百-洛當科(Unibail Rodamco)與西田(Westfield)兩大零售巨頭的合並就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對于規模的追求,使得REITs市場的兼並潮逐漸到來,而且這股潮流將從同類資産的合並轉到跨資産類別的合並。
這從新加坡REITs近年的動作中可見一斑,如星獅物流工業行信托(Frasers Logistics and Industrial REIT)與星獅商産信托(Frasers Commercial REIT)的合並,華聯商業信托(OUE Commercial REIT)跟華聯酒店信托(OUE Hospitality Trust)正在進行的合並,此外還包括凱德商用信托(CapitaLand Mall Trust)與凱德商務産業信托(CapitaLand Commercial Trust),易商紅木信托(ESR REIT )與勝寶工業信托(Sabana REIT)的合並等。
從“術業有專攻”,到“跨界合並”和“規模爲王”, 這背後反映的本質是在全球資産荒的情況下,投資者對底層資産的業態不再堅守的趨勢。
觀點:
規模越大的REITs,股價表現往往越好。投資者應該多關注有兼並收購機會的REITs。
利息對REITs股價的影響
無論是亞洲區常用的DDM(股利貼現模型)方法還是歐美地區更常用的FFO(營運現金流)方法, 影響REITs定價的最主要的因素都是利率。幾乎每一次加息周期臨近時,都會有投資者看空REITs,擔心REITs股價因其債券屬性在加息周期中下跌。
但是曆史數據卻顯示,REITs股價在加息周期中會較大概率錄得上漲,甚至能輕微跑贏大市。對于這一現象筆者的解釋是:加息往往是經濟擴張下推動的貨幣政策,在此情況下租金收入的增長往往能抵消加息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貨幣政策往往滯後于實際的經濟情況,所以加息往往慢于經濟實際複蘇的步伐。
所以,加息時REITs的綜合表現會更類似于股票,而非債券。反之,降息時REITs的綜合表現會更類似于債券。
觀點:
在降息的環境中,REITs的表現更類似于債券,有較強的防禦經濟下行的能力。在加息的環境中,REITs的表現則更像股票,享受經濟擴張帶來的盈利及股息的增加。
現在是投資REITs的好時候麽?
我們在等待中國REITs全面放開的同時,也要同步關注海外成熟市場的REITs。有意思的是,盡管主要股票指數在各央行的“暴力”降息中大都收複了3月份暴跌的失地,甚至創出新高,但除了數據中心、物流等新業態REITs外,其他業態的REITs價格基本上仍在“地板上”。
在百年不遇的疫情影響下,社會經濟活動的停擺對大部分REITs的營業收入影響是十分直接的。但是,一旦疫情受控或是疫苗可以大規模應用,預計REITs板塊的價值回歸也將成爲大概率事件。
本文源自REITs行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