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當年關于英國脫歐的文章再度發表出來,此文也是被到處和諧,網絡上找不到了,可以看見一些影子,當年預言爲何英國要脫歐的文章已經全網找不到了,曆史回看,當初的很多語言是准確的,我是國內爲數不多的在頂級媒體上預計英國會真的脫歐的人。
當年的評論:
[我財經]脫歐公投爲啥博弈激烈?張捷:英國想做雞頭不做鳳尾_中國經濟網 (ce.cn)
2016年7月在央視評論脫歐
脫歐大概率與英國國際政治大圖謀
張捷,2016年7月,時任中信改革發展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引言
英國脫歐公投成功,世界經濟金融大動蕩,各種報道長篇累牍,英國很多人要求投票重新再來,還有蘇格蘭等要求脫英等等,很多人說英國脫歐公投成功到真正脫離還有很大的距離,最後英國不會成功的,但筆者認爲英國脫歐是大概率,英國有英國的政治夢想的,其實每一個曆史大國都有恢複其曆史榮光的夢想。本人在公投前就多次評述英國脫歐公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所圖謀,現在公投成功,在各路朋友的期待下,我將我的這些判斷的理由寫了出來。
一、英國的政治智慧與歐盟風險
從各種表面的文章看,更多的是媒體淺層的評論和指責,說英國做了錯誤的政治決定。但本人認爲英國脫歐不是普通草根能夠糞土的,英國是整個西方世界最有政治智慧的國家,有多年的政治傳統,公開說的和真正訴求的,是不一樣的!英國脫歐需要看到更深的政治背景,英國的政治貴族不是前台的政客演員,是對其中關鍵政治訴求只做不說的,沒有足以讓他們冒險的政治願景,脫歐不會上演。別說什麽遣返難民與歐盟分歧什麽的,這些最多就是一個導火索和理由,真正的利益訴求不會說出來。
英國的公投,同樣是在歐洲風雨飄搖壓力巨大的時刻,英國的公投也是擺脫在歐盟的風險。歐盟的金融風險在2011年歐債危機以來並沒有解決,而是被掩蓋。我們可以看最近的報道,意大利銀行不良資産達到了50%的水平,意大利總理倫齊昨日表示,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某些大行相比,意大利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微乎其微,矛頭直指衍生品風險數萬億歐元的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到2015年德銀坐擁超過75萬億美元的衍生品賭注——數額比德國GDP大20倍。全球金融衍生品的總額才500多萬億美元,其中,次貸衍生品的總規模也就40萬億~50萬億美元。現在全球金融衍生品總規模大約在700萬億美元。換言之,德銀的金融衍生品占到全球的1/10。目前德意志銀行的股價市值只有158億美元,2015年巨額虧損68億元,市值只有08年的百分之幾。一個次貸衍生品泡沫就令美國金融體系崩潰,如果德銀的衍生品泡沫被引爆,至少這個銀行就很難再存在了,而它是德國最主要的商業銀行,這對以德國爲核心的歐元區金融體系的沖擊力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歐盟的金融風險巨大,英國的政治家不會不知道,他們脫歐還是偶然嗎?
現在全球的政治正確是全球化,搞獨立和貿易保護是要受到壓力的,尤其是英國要有自己的大圖謀是會受到美國和歐洲的聯合打壓的,利用民意民粹,搞一個“偶然”的意外民主結果,讓西方盟友們誰也說不出話,這才是政治智慧。
二、國際政治不相信巧合
英國一直是奉行制衡戰略的,是國際政治平衡大師,有本事將自身砝碼做的權重最高,現在的金融環境,與曆史帶有某種相似和巧合。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的背景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破裂全球重組,阿盟從親蘇變成倒向美國讓美元綁定了石油結算,而現在由是一個石油價格風雨飄搖的時代,英國應當嗅到了世界再度重組站隊的味道。歐共體的成立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法聯盟解體下發生的,英國最終加入歐盟則是在布雷頓森林破裂、石油危機和第四次中東戰爭爲背景下發生的,現在也是石油價格暴跌中東混亂歐盟金融動蕩,曆史帶有巨大的相似性,這難以讓人相信都是巧合。
而英國拓展英聯邦的關鍵性舉措,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而是剛剛發生。2013年英國等54個成員國低調的簽署了《英聯邦憲章》,我們的各種媒體都沒有很大篇幅的報道,但這卻是英國重振英聯邦走出的關鍵而堅實的一部。《英聯邦憲章》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2013年3月11日簽署的英聯邦首份闡述其核心價值觀的文件。伊麗莎白二世在簽字前表示,《英聯邦憲章》是“英聯邦發展與革新曆程中一個重要裏程碑”。該文件規定英國政府積極推動加強和改革英聯邦,從而維護其影響力和有效性,並挖掘未來發展潛力。這一文件是英聯邦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成果,其鮮明的價值觀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英國2013年簽署英聯邦憲章是有重大圖謀的,與2016年脫歐是密切相關的,而且在2013年簽署這些協議的時候,脫歐的公投在程序之中了,你能夠相信英國的政客的政治決策當中是兩個孤立的事件嗎?難道脫歐公投與英聯邦憲章的簽署二者就麽有任何聯系?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這僅僅是《英聯邦憲章》簽署的不到2個月前,從這兩個幾乎同時的時間節點上你能相信其中沒有聯系?而其後是2015年1月4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如果有可能,將原計劃于2017年進行公投提前舉行。公投又被提前了,而2015年的時候,敘利亞難民潮還沒有爆發,因爲難民問題英國要公投脫歐的理由並不充分。我們對待英國脫歐把眼睛只看投票前的幾個月,是我們的分析家太短視了。
我們很多人把這個公投說成是西方民主的問題,說成是民粹的短視,民粹綁架和強奸了政客等等。而我結合曆史和現實利益,更覺得英國政客在這個民主票選當中是利用了民粹,幹西方主流資本軍事同盟會打壓的政治不正確的事情,其他發達同盟國家是不會支持英國搞英聯邦的,但這個事情確實是給英國帶來巨大的好處,起碼是信心和夢想。所以這個事情要通過民粹來表達,然後政客們說自己在民主制度下無能爲力,這是一個周瑜打黃蓋的表演。在複興英聯邦的問題上,英國的政治人物和普通民衆是立場一致的,但不能說出來的。我們認識國際政治不能簡單的就事論事,即使不能把1956-57年的英法聯盟的英聯邦、第二次中東戰爭、歐共體成立這樣的大尺度曆史事件聯系起來看,起碼在脫歐公投我們要看看卡梅倫提出脫歐公投先後發生了什麽吧?這前後的《英聯邦憲章》簽署,英聯邦有了核心法律文件,這樣大的英聯邦大事都視而不見,我們的外交官真的都去當翻譯了。
到底是怎麽樣,我們從英國政府的後續表現以及歐盟的送客不挽留的態度上,也是可以看出端倪的。英國政府2016年7月9日正式拒絕了要求英國就是否脫離歐洲聯盟舉行第二次公投的請願,這份請願書曾獲得了400多萬人簽名支持,這就是英國的態度,否則他們是會二次公投的。而歐盟事後的態度更說明問題,英國公投脫歐以後,在德國首都柏林緊急聚會的歐盟核心六國外長一致向英國表達了強硬態度,強烈要求英國應該“立即啓動脫歐進程”。歐洲理事會主席唐納德·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茨和歐盟輪值主席國荷蘭首相馬克·呂特24日發表聯合聲明:“任何延誤都將延長不必要的不確定性,”聲明說,“應該盡快,無論這一過程可能有多痛苦。”這等于就是逐客令了。歐洲議會28日以395:200票通過決議,敦促英國立即啓動“脫歐”程序,表示必須完全尊重英國人民的意願。德國總理默克爾態度變強硬,警告英國不要對未來與歐盟的關系有幻想,一旦退歐,英國將不會獲得優待。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當日將英國的主權債務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這樣赤裸裸的威脅,在民粹的壓力下,政治家都知道會適得其反,其實德國想要主宰歐盟,也不希望英國在裏面,英國不在,更有利于德國人在歐盟裏面當老大主宰歐盟,其實英國離開有人是幸災樂禍的。英國在歐盟的處境是尴尬的,就如同雞肋,在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情況下,選擇脫離本身就是最好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很糾結。
三、大國複活的時代
爲什麽英國可能會重新點燃了複活英聯邦的夢想?因爲時代不同了!現在是大國崛起的時代,當年英聯邦是大國解體的時代。當年二戰後看似美蘇爭霸,其實美蘇還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肢解英國,不能讓英國恢複國力重現戰前世界霸主的實力。現在蘇聯解體美國衰落中國崛起這樣的格局下,英聯邦是存在新空間的。而大國崛起另外的背景是技術背景,網絡、大數據等新技術,使得國家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英聯邦解體時計算機只有雛形,技術落後管理成本高對日不落帝國是巨大的效率障礙。而現在則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後,大國大體系的規模效益凸顯了出來,中國、印度等大國的煥發活力均與之有關,英聯邦複活的效率優勢重新回歸了。
英國選擇脫歐,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各國實力的變化。在歐盟雛形的在歐共體時代,英國不光在內部是有領先優勢的,歐共體的成員國也個個生龍活虎。現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都是發達的累贅了,西德整合東德後的德國是老大自居要英國當小弟了,法國也不是當年法國的實力了,還進來一大群窮國要飯,還有移民等問題一大堆,這個圈子的前途是堪憂的,更何況這個圈子德國還要把英國當小弟被吆五喝六的。而原來英聯邦的圈子在蘇聯解體前都是産業落後國,資源價格也極爲低廉。要注意的是西方産業規劃,采礦是西方算作農業的,鐵礦石石油的價格比挖土貴不了多少,印度更是貧窮問題國,原來的殖民地都是找英國要飯的;而現在這些殖民地不少很富裕比英國都強,還有資源和人口,印度的發展態勢全球看好,這樣的圈子多麽有活力,而且這個圈子英國是精神領袖文化領袖。對比這兩個圈子,把兩個圈子前後變化計算一下對比一下,你要是作爲英國的政治家,你會選擇哪個圈子裏混?想不想換一個圈子?說什麽脫歐損失巨大、英聯邦希望不大等等雲雲,全是拍腦袋的想象,底下把各圈子的因素算一算、比一比,英國的政治家和選民都不是傻子,他們公開的把公投結果說成是意外,就是對歐洲、對世界的一種韬晦。
而英國脫歐和經營英聯邦,本身就是當年丘吉爾描述的三環外交的複活,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俄羅斯式微GDP只有英國一半,08年後美國的衰落、歐盟的麻煩和英聯邦小弟們的經濟發展,多極化的三環外交的環境比當年還要好。三環外交這個戰略對英國的政治家應當不陌生的,就算世界不能因此成爲多極,英聯邦不能成爲一極,但英國可以處于英美關系、英歐關系和英聯邦三個環節的中心,英國的國際地位也將更加關鍵,這才是英國地緣政治左右逢源的美圖。
四、英國夢:複活英聯邦縱橫捭阖
我們認爲,這背後就是英聯邦以及英國前殖民地的複活問題。只有這樣重大的問題,才足以讓英國的政治家冒險!而且恢複帝國往日的榮光,是所有政治家和民族主義者的夢想,在曆史曾經輝煌過的所有國家,這個夢想可以說是最有號召力的!中國想、土耳其想、伊朗想,爲何英國就不想?只不過這個想法一旦說出來,就會被各國一致打壓,英國政治家的只做不說是全球聞名的,曆史也是如此。即使是恢複不了英聯邦,退一步也要恢複當年的三環外交格局,改變英國的國際政治地位。由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出的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其主旨是企圖通過英國在與美國、英聯邦和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環節中的特殊聯系,充當三者的聯結點和紐帶,以維護英國的傳統利益和大國地位。這裏我們需要認識一下英聯邦。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創立英聯邦,《威斯敏斯特法》標志著英帝國轉變爲英聯邦。自此以後,英國通過英聯邦形式,加強在貿易領域中的協商,增強聯邦內各國經濟上的互惠,並組成英鎊集團。這個聯邦是緊密的聯邦,與蘇聯的聯邦政體是類似的。而二戰以後,美蘇有共同的政治訴求就是肢解英國,不能讓英國恢複二戰前的實力,因此英聯邦還叫英聯邦,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成員國之間的聯系程度從前蘇聯類似變成與獨聯體類似了。但英國應當是對英聯邦有夢想的,英聯邦有秘書處,英聯邦秘書處是英聯邦的行政機構,同時也承擔各成員國間交流和協商的工作。
英聯邦還有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此會議前身爲帝國會議,1944年易名爲英聯邦總理會議,1975年改現名。通常兩年舉行一次,以前一直在倫敦舉行, 1966年起輪流在成員國舉行,由東道國政府首腦主持。同時英聯邦還有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英聯邦部長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長會議,衛生部長會議、司法部長會議和電信部長會議;不定期舉行的有貿易和經濟會議、青年會議、工業合作會議、農業會議等。
英聯邦同時還有類似于世界銀行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機構,也有類似于聯合國文化署的機構。英聯邦基金會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組成一個國際基金組織,資金由成員國政府提供,用于推動英聯邦內專業及其他非政府間的更密切的合作。英聯邦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資助,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放映電影、開放圖書館等活動促進人們對英聯邦的了解。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
英聯邦的憲章文件說明英聯邦組織的政治宗旨,是促進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環境的民族之間的協作。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英國在英聯邦當中的精神領袖和文化中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在處理英聯邦事務上英國一般扮演主角。成員國在許多領域進行商討和合作,包括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科研、法律、醫藥和農業。但是成員國享有的主要利益爲各種貿易協議和資本投資配置帶來的經濟效用,這難道不是一個TPP或者TTIP協議帶來的內容嗎?在英聯邦,英國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員國是新加入或貧窮成員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資本來源。援助計劃由英聯邦開發公司(CDC) 等機構執行。這不就是世界銀行、IMF等國際組織追求的國際政治職能嗎?
我們可以看到英聯邦有類似聯合國的秘書處,也有類似G8、G20的首腦會議,還有類似IMF的基金組織,功能結構是齊全的。從英聯邦這樣的架構上,就是一個小聯合國的架構,雖然還只不過是一個框架,但歐盟的實現難道不是從一個框架而來的?英國脫歐,擺脫在歐盟做小弟的當前尴尬處境,也擺脫美國安插英國到歐盟利益訴求的處境,才有可能恢複其英聯邦盟主的地位!英國脫歐是其複興英聯邦必不可少的開始一步!很多評論說英國脫歐就會更加強英美聯盟這是完全錯誤的,英國只有替美國在歐盟當中充當白手套發揮作用,英國在美歐之間搞平衡,英國在美國的眼裏才有地位。在蘇聯解體歐盟形成以後,英國一直是美歐間漁利者的角色,英國在歐盟又與其他歐盟國家相對特殊,保持了歐美的力量平衡。脫歐後這個平衡打破,英國變成一味地投靠美國是沒有前途的。而脫歐還確實是帶來巨大的利益,在新的世界格局和技術發展下,也確實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這裏我們可以看一下英聯邦主要各國的GDP情況:英國2.849萬億美元,印度2.074萬億美元,加拿大1.551萬億美元,澳洲1.340萬億美元,尼日利亞4810億美元,南非3130億美元,新加坡2930億美元,巴基斯坦2700億美元,孟加拉1950億美元,這些英聯邦的主要大國已經GDP達到9.366萬億美元,歐元區的GDP是11.54萬億美元(數據來源:StockQ.cn),而且這個圈子有龐大的人口,總人口20億左右,比中華文明圈還大。數據說話,英國在其中的雞頭領袖地位是明確的,整體實力與歐元區也是可比的,關鍵是這些國家的資源和發展都很有前景,而且印度等國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其GDP可以增大很多,與中國的情況是類似的。同時還有一些前英聯邦國家值得關注,中東各國大多數曾經是英聯邦國家,英聯邦煥發活力了,他們是可以恢複的,而且法國都加入過英聯邦的。而歐元區其他歐洲國家明顯的資源量是不足的,還有被伊斯蘭化的難民壓力。那個圈子更好這還用說嗎?而英聯邦這個信用體系如果整合,GDP達10萬億左右的規模,與中國、歐元區、美國的經濟規模很有競爭力了,世界將變成四個10萬億規模以上的信用實體,世界的格局將就此改變。
英國建立以英聯邦爲框架的信用體系,我們可以放眼看一下這個體系:背後有印度13億人,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日利亞等人口大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尼日利亞等資源大國,英國自己的金融和科技能力也有一些,還有新加坡等關鍵的海權節點國家,這是一個多麽有希望的藍圖!這個體系的互補性是非常好的,歐盟與之相比有啥優勢?這是一個可以自循環的近20億人口的體系,世界競爭力是巨大的!英聯邦複活以後,丘吉爾提出的三環外交戰略隨之複活,英國在美國、歐盟、英聯邦之間的核心作用前景誘人,對世界格局將造成重大的改變。所以英國脫歐不是反全球化、去全球化,而是全球的多極化!英國夢想的三環外交下的世界中心若影若現。在美歐獨聯體之間,中華文明圈與英聯邦也都可能成爲世界的一極,美國一極獨大、歐洲在北大西洋公約下附庸次之的世界格局,將被多級所取代。
五、脫歐果實“英聯邦的TPP”
英國脫歐搞英聯邦,有什麽切實的利益呢?這裏我們還要看到的就是英國脫歐的果實,是一個類似TPP的“英聯邦TPP”——英聯邦特惠制,這個信用體系的價值是巨大的。
全球化是蘇聯解體後的世界浪潮,但現在這個浪潮是出現了反潮流的,美國要簽署TPP和TTIP都是一個小圈子,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擡頭的,當然英國在英聯邦範圍內搞小圈子還是有優勢的。這個優勢體現在其所謂聯邦的特殊性上。因爲貿易一般是有最惠國待遇的,這個最惠國意味著你給了某一國好政策其他享受此待遇的國家也能夠享受。但英國以及英聯邦成員國互相之間的這個政策優惠,最惠國待遇就不能利益均沾了,這是人家聯邦的內部事務了。
英國脫歐的巨大利益在于英聯邦帶來的信用體系!英國與這些國家是帶有一個天然的類似TPP或者TTIP的協議的,這個協議就叫做——英聯邦特惠制!英聯邦成員國根據英聯邦特惠制互相實行關稅優惠,以促進互相之間的貿易往來。現在美國衰落,以前美國是不用簽署這些協議小國就要對美國馬首是瞻,但現在不簽他們可能就跟中國跑了,而簽約還要有困難。而大英帝國當年的解體,是和平解體,沒有中國革命那樣流血的過程,有産者的財富沒有被清算,以前的教會勢力依然發揮重要的社會作用,所以資本和宗教還是一體的,這個紐帶是非常牢固的信用體系!這些國家之間在英聯邦的框架下就是帶有天然的TPP性質的合作的,這個合作的信用體系在當今世界的博弈格局當中太重要太有價值了。但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今歐盟),退出了英聯邦特惠制。根據協定,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可以與歐盟協商特別的貿易協議。而現在英國脫歐,又可以搞英聯邦特惠制了,爲何公開渠道對此只字不提?英國的脫歐不是簡單的脫離歐盟,而是要重新加入英聯邦特惠制的,是英國在歐盟的條約利益和英聯邦特惠制二者之間做一個選擇。
歐盟設立以來,歐盟的整合並不好,在這裏英聯邦特惠制是帶有系統性優勢和效率的。首先就是語言和司法的沖突。歐盟雖然英語是官方語言,但在歐盟國家內部英語使用還不如中國,老百姓大量不會英語,更別說大陸法系與海洋法系的沖突。對此英聯邦有巨大的優勢,在《英聯邦憲章》簽署後,英聯邦商會,一個由該俱樂部出資的機構,堅稱英聯邦仍存在顯著的貿易和投資利益。其中一位發言人宣稱,由于享有一種共同語言(英語在整個英聯邦爲第一或第二語言),不成文法傳統和會計規範,英聯邦成員國相互之間的合作可以提高10-15%的效率。這個效應可能不像聽起來那麽含混,某些經濟學家指出了不成文法和民法經濟體之間的差異。英聯邦整合的效率明顯高于歐盟。
你說在歐盟的實惠和英聯邦特惠制面前,英國會選誰?脫離歐盟搞英聯邦特惠制,就是搞英國版的TPP或者TTIP體系。
六、曆史大尺度厘清脫歐脈絡
曆史的視角總能給我們更深的認識。我們如果不是短視的,我們既要對未來看得遠,對曆史的回望也要大尺度一些,看一個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決不是看最近的事情。我們如果不忘記曆史,就可以知道英聯邦與歐盟前身歐共體就是一個競爭的關系,英聯邦如果強盛了,歐洲傳統強國也會搖擺倒戈的,英聯邦的興衰也是充滿傳奇。曆史脈絡不能忘記,一切都不會無緣無故。
這裏我們需要的就是回顧一下50年代歐盟雛形誕生前的英聯邦法國事件!法國總理蓋伊·摩勒1956年來到了英國首都倫敦,與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舉行會談。英國內閣當時的一份文件對此進行了如下的記錄:“當法國總理蓋伊·摩勒先生最近訪問倫敦時,他向首相提出法國與英國組建聯邦國家的可能性。蓋伊·摩勒先生還保證,盡管法國人民此前曾數次將國王送上斷頭台,但今後決不會這樣對待英國女王。” 1956年9月28日的秘密文件顯示,此後不久,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提議法國加入英聯邦,這同樣意味著法國接受英女王爲國家元首。摩勒甚至向艾登保證:“法國接受英國女王的管轄,在法國國民中不會存在任何困難。”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中,把合並後的國家成爲“盎格魯法蘭西”(Franglaterre)。英國前國務大臣丹尼斯·馬克沙恩認爲,這些材料是英法兩國“痛苦羅曼史”的最佳例證。(自《你可能不知道的法國》 編者:王春永 文朝利 中國發展出版社,
http://news.163.com/09/0920/19/5JM64R9R00011247.html)
法國如此肉麻的谄媚跪舔英國你能夠相信嗎?一向對英高傲的法國人,怎麽一下子向英國人低下他們高貴的頭了?這背後的背景我們是不能不說的,這就是爲了控制蘇伊士運河中東戰雲密布,法屬北非風雨飄搖。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當年風起雲湧的曆史時間節點: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爲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産移交埃及。而在法國申請加入英聯邦與英國結盟一個月以後,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打響了,1956年10月29日英法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美蘇兩國均介入此事件,並對三國施加壓力。1956年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英法兩國的軍事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美國和蘇聯兩個新超級大國終于在世界島的核心,趕走了結盟的老牌超級大國英法,成爲真正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第二次中東戰爭戰場的結果是埃及失敗,英法以色列戰場得到戰勝,但經過國際博弈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在美蘇的幹預下贏得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而伴隨這個戰爭結果的就是英法神馬解體和英聯邦的浮雲化。
爲什麽英法戰場和國際政治的結果背道而馳?這背後就是我一直所分析的,美蘇二戰以後的共同目標在于肢解英國,英國不能恢複往日榮光是他們能夠稱霸和兩極世界的前提,所以英法不能聯合是他們的戰略底線,就如在東亞不能讓中日聯合一樣。這一點從美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當中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在戰爭開始以後,美國爲把英法勢力擠出運河區,命令全球美軍進入戒備狀態,威脅英法。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也提交議案要求英法立即撤軍,遭到英法兩國否決後又敦促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正式通過決議要求停止戰爭並從埃及撤除所有外國軍隊。美國還將英法的行爲當作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經濟上,美國政府故意抛售英鎊,導致英鎊彙率在戰場得勝的情況下不升反貶,貶值幅度達到15%,同時美國否決了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亦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英國戰爭經費捉襟見肘。而蘇聯更強硬,直接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蘇將對英實施核攻擊,是赤裸裸的核戰爭威脅。這裏英法的盟國美國變成了對手,冷戰對手美蘇立場一致的指向了英法。所以簡單的冷戰思維理解二戰到蘇聯解體前的國際政治,是過于簡單化幼稚化了。盡管從1947年開始到1972年爲止,英國前後共發生了14次英鎊危機。但1956年的英鎊危機尤爲特殊,英國第一次嘗到了貨幣戰爭的反噬作用,從做了數世紀之久的大國夢中清醒過來,看清了自己所處的國際地位。而現在,英國人想要做夢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英法在美蘇的壓力下第二次中東戰爭失敗,徹底失去了對中東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對世界島的控制權,失去了中東石油資源的控制權!此後才是美蘇爭霸英法淪爲真正的二流國家。在這個背景下英法分離英聯邦離散,而歐盟開始誕生了。1957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簽訂《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把英國撇在了一旁。因此歐盟與英聯邦有天然的和曆史的競爭關系,當初的歐盟雛形就沒有帶英國玩!而且後來法國還于1963年和1967年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與當初法國要加入英聯邦時的態度完全不同了。這個聯盟當初就是在孤立英國的,現在英國對歐盟的態度,更要從大曆史的層面理解。當年美蘇都不能接受英法的聯合英聯邦的凝聚,卻可以讓歐洲結盟歐共體存在,歐共體當年的作用就是用來來分裂英法,抵消英聯邦的實力的。
英國與歐共體的博弈地位由來已久,在50年代,英國政府爲了抵制歐共體這個六國經濟共同體,而曾經組織了非歐共體國家的七國自由貿易區。1960年1月4日,奧地利、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在斯德哥爾摩簽訂《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即《斯德哥爾摩公約》 。該公約經各國議會批准後于同年5月3日生效,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正式成立,簡稱歐貿聯,總部設在日內瓦。歐貿聯的宗旨之一就是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歐洲政治一體化。歐共體能夠讓英國加入,也是當初的六國對七國的狀態。在歐共體與英國達成協議以後,依據協議英國和丹麥于1972年底退出聯盟,加入歐共體,其余成員國也紛紛與歐共體國家簽署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這個組織已經實際上被歐共體邊緣化。
而英國加入歐共體,一樣是複雜的曆史博弈的結果。從60年代麥克米倫到愛德華•希思政府時期,是英國切實調整“三環外交”的時期,丘吉爾所描述的以英國爲中心的“三環模式”,指的是調整英美關系、英國與英聯邦、英國與歐洲大陸這三個環節。英國加入歐共體是戰後英國曆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標志著戰後英國的“三環外交”實現了由倚重英聯邦和英美“特殊關系”爲重點面向歐洲的戰略轉變,其意義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英國其後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都被法國否決,背後就是法國擔心英國的左右逢源。1969年12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同英國展開談判,並于1972年1月達成協議。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加入歐共體。英國終于加入歐共體,還被迫要退出它在英聯邦享受的英聯邦特惠制,同時退出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簡稱EFTA),英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等于三環外交實際中止。
美蘇等兩霸能夠讓歐共體做大,是他們冷戰對峙的結果。到上世紀70年代英國更衰落,英聯邦處于名存實亡狀態,英聯邦的小弟們已經被美國控制,英國向歐共體的妥協是三環外交的徹底破産。隨著英國經濟、軍事實力下降和國際局勢的變化,英美關系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日趨下降,英美特殊關系實際上已被更爲廣泛的歐美特殊關系所取代。而英聯邦更是名存實亡,英國三環外交的可能性不複存在。而當時世界的環境是布雷德森林體系在破裂中,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稱:美國將不接受以美元兌換黃金,外國人可以任意處置美元,外國銀行家可以任意決定美元價值。1973年3月,在西歐出現抛售美元、搶購黃金和馬克的風潮後,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達成協議,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英國當時進入歐共體,就英美特殊關系而言,在這一次擠兌美元的行動當中,英國是得到避險的,同時也是獲得在美國地位砝碼的。
然而在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後,美國獲得阿盟的合作,美元成功綁定了石油,沙特等阿拉伯石油使用美元結算,英國就搞過一次脫歐的公投,不過那個時候的結果是留在歐盟。所以英國的脫歐公投也不是第一次了。現在蘇聯解體美國08危機後衰落,英聯邦原有的資源國金磚國崛起,世界格局又有改變,這風向變化英國的政治家應當容易嗅到的。英國要實現其英聯邦夢想,阻力依然在歐美,歐盟就是它英聯邦夢想的絆腳石,英國當然要脫歐了。把這些背景聯系起來看,英國脫歐與英聯邦的關系,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再進一步講英國與歐盟也是有曆史嫌隙的,在英國受到攻擊的時候,歐盟的角色德國人的角色英國人也不會忘記。這就是1992年英鎊被攻擊時歐盟和德國的表現。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英國的金融業被洗劫,國家經濟受到重創,與我們2015年股市波動造成的全社會大損失的結果是類似的。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稱做黑色星期三。在索羅斯等人的金融攻擊當中英國財政大臣多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多次拒絕了。攻擊者不斷賣出英鎊買入馬克,買入英國股票賣出德國股票,德國和歐共體是袖手旁觀的,甚至是分一杯羹的。在這樣的對沖操作當中,索羅斯能夠成功的關鍵是德國央行沒有幹預,這與歐債危機當中德國對希臘以及歐豬國家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關鍵時刻不能給予幫助和同舟共濟,卻要你不斷承擔義務和付出代價,這樣的國際聯盟,你願意留還是願意脫?以前的歐共體和早期歐盟是發達國家俱樂部,現在是窮國負擔很重,與英聯邦當中的發展中國家性質趨同了,而且歐洲的難民大量來自英國原殖民地,就算給難民做好人,也應當在英聯邦的體系之下而不是歐盟當好人的。英國人的選擇其實是非常理性的。
了解了這些曆史,在曆史大尺度下英國脫歐的前因後果是清楚的,對英國的脫歐就不奇怪了。我們一般認爲二戰後的曆史就是美蘇冷戰,就是中蘇關系的密切和交惡,對歐美內部各種利益的合縱連橫了解不多,而他們內部的利益博弈是同樣劇烈的。英國在歐盟當中本來就是一個特殊的角色,現在全球格局又變了,理性的政治家永遠是利益的叢林法則。
七、不確定因素蘇格蘭
對英國的英聯邦夢想,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就是蘇格蘭的獨立,如果英國的脫歐進程當中再遭遇蘇格蘭獨立,則對英國就是致命打擊了。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其政治智慧的影子。
對英國公投脫歐,蘇格蘭等地就是反對的,而這個蘇格蘭怎樣不幹擾英國的計劃,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中策劃的影子,那就是我們可以看一下蘇格蘭獨立公投是怎樣幹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是2013年3月21日,英國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薩蒙德宣布,蘇格蘭于2014年9月18日舉行獨立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脫離英國獨立。薩蒙德當天在蘇格蘭議會宣布這一公投日期。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獨立公投計票結果公布,55.8%、共1877252名選民對獨立說“不”。我們可以注意一下這個時間,2013年1月23日決定英國脫歐公投,2013年3月11日簽署英聯邦憲章,這蘇格蘭公投的發布時間也太巧合了吧?而且同樣公投,安排在英國脫歐之前,在英國脫歐時,蘇格蘭早就公投玩了,再啓動公投和獨立,已經不那麽容易了。而且如果蘇格蘭獨立公投成功,那麽英國脫歐公投是否執行就兩說了,在重大變故目前,有的是理由取消公投的。因此英國這個公投應當是策劃良好。
而蘇格蘭的獨立運動,更多的是因爲英國的衰落。如果英國的國際政治地位改善,蘇格蘭就不是問題,北愛爾蘭也不會是問題,而且還會有更多的國家想要加入英聯邦,就如當年法國一樣,這其實是發展問題,只要發展好了,一切矛盾都容易解決。
八、帶給中國機遇和挑戰
英國脫歐的這場變局當中,是歐美的分裂和衰落,對中國短期是持有英債、歐債的巨大損失,長期則是國際政治空間的自由度增加,中國與英聯邦體系的合作前景巨大。世界由此變得多極,但對中國的和平崛起這是最好的環境。
英聯邦的崛起,世界將更多極而變得複雜化,中國與印度的競爭將更加複雜,這個體系內有印度崛起需要的資源,印度則能夠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人口,印度在其中得利大于中國。還有就是俄羅斯與衰落的歐盟整合前景增加,與中國可能拉開距離,尤其是俄羅斯可能打日本牌,讓日本在東北亞處于中俄漁利的位置,因而在脫歐的過程當中日元暴漲是有原因的,人民幣的彙率也受到一定壓力也與此有關。而英國是人民幣最大的海外離岸中心,中英關系密切,英國脫歐後也需要中國的支持,英國在前一段時間,其實是有兩次對中國的重大示好,一次是在亞投行問題上,英國忤逆美國率先表態支持,帶動歐洲國家支持,另外一個就是把LME的所有權與香港聯交所合並,LME控制著世界衆多金屬資源的定價權,這些金屬的主要需求端都在中國,這對中國非常有利。
英國的三環外交以英國自身爲地緣中心,而英國發揚英聯邦則是南北合作的模式,與歐美以前聯盟的發達俱樂部是不同的,英聯邦裏面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的,而且其海權路線與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兩個端點的,其參與世界島的曆史是與我們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接壤的,我們的一帶一路戰略,與英國的英聯邦有更廣闊的合作前景,因而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就不奇怪了,中國的走向世界,雙方存在共贏合作的廣闊空間。
英國脫歐以後,會有一系列的貿易合作談判的,英聯邦內部也會有一系列談判,這些談判的結果如何,是最終決定英國和英聯邦走向的關鍵。而中國在這些談判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麽,能夠得到什麽,那才是對我們最關鍵的問題。英國廣播公司(BBC)2016年7月24日報道說,哈蒙德已經和中國就自由貿易協定展開磋商。哈蒙德表示,現在是在全球範圍尋找“新機會”的時刻,而中國是英國最大的投資目的地國之一。哈蒙德在前首相戴維·卡梅倫內閣擔任外交大臣,在新內閣中改任財政大臣。他出席了在中國成都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對英國脫歐以後的處境,與中國的關系將變得重要,沒准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被歐盟否決後,可以在英聯邦最先得到承認呢!中國制造在英聯邦特惠制下,能夠得到什麽樣的特惠,是我們外交官們需要努力的事業。
我們有了判斷就要有這個努力的方向,英國搞英聯邦分裂歐美,對世界的多極化和中國崛起要更多的發揮有利的一面,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英國這個信用體系更多的支持,英國的英聯邦複蘇也需要中國支持,在這些互惠共贏的領域,中國需要以支持取得足夠的籌碼,達到與英聯邦共同成爲世界一極的戰略目標,取得中華民族崛起的階段性勝利。這是世界從一極變成多極的重要曆史戰略機遇。
結束語
所以,英國脫歐需要更深刻層面的理解,英國脫歐公投本身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此前不久《英聯邦憲章》簽署應當是與之連貫的行動,英聯邦特惠制本身帶有類似TPP的英聯邦特惠制重大利益,還有丘吉爾的三環外交曆史國策,對此英國的政客早已經謀劃和韬晦了。有些專家說我這樣分析沒有足夠的證據,但我說我這是判斷不是論證證明,證明的事情是法官和曆史學家幹的事情,而且有些曆史真相永遠是謎題不能證明,而我們對世界的進程的判斷,本身就是在信息不充分下做出的,能夠有現在這樣多的相關信息已經很不易了,大多數論及脫歐的文章,連我的這個信息量都沒有,全部是最近剛剛發生的短期信息,而英國政治家做這樣大的政治動作,起碼的目標和沙盤推演就沒有嗎?尤其是對英國這樣老牌的、有政治智慧的曾經雄霸全球的國家政治家,更需要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