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0日,谷歌公布了一項重組計劃,將43歲的印度高管桑德·皮查伊提升爲首席執行官。這令外界意識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勢力:谷歌和微軟這兩間硅谷巨擘,均由印度人執掌。
印度勢力崛起硅谷
事實上,印度人在硅谷的勢力不止于此。除了谷歌新掌門皮查伊和去年上台的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諾基亞首席執行官拉吉夫·蘇裏、日本軟銀集團總裁尼科什·阿羅拉、存儲卡制造商SanDisk公司首席執行官桑傑·梅赫羅特拉、半導體企業Global Foundries公司首席執行官桑傑·賈、制圖軟件公司Adobe首席執行官山塔努·納拉延、數據存儲公司NetApp首席執行官喬治·庫裏安……一長串名字足以說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中有多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印度CEO並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們幾乎都出身于印度普通家庭,遠赴英美深造,通過上大學進入“國際化”軌道。
他們多數都不是所掌管公司的創始人,而是憑借強大的技術背景,在公司出任多個職位,一步一步從底層幹上來。
印度人“攻陷”跨國巨頭
印度裔經理人的傑出表現並不囿于科技領域。
百事可樂CEO盧英德(2006年上任,曾被《財富》雜志評選爲商業界最有權勢女性的第三名)、萬事達卡CEO阿賈伊·邦加(2010年上任)、擁有近200年曆史的消費品巨擘利潔時CEO拉凱什·卡普爾、英國酒業巨頭帝亞吉歐(Diageo)CEO伊凡·梅尼斯(2013年上任)、全球音響産品領導者Harman國際CEO迪內希·包利華、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全球CEO高博德等,印度裔CEO已成爲跨國大企業的一道亮麗風景。
這些還都是現任CEO,如果再加上德意志銀行前CEO安舒·賈恩(2012年上任,今年7月離職)、標准普爾公司前總裁德文·夏爾瑪(2007年~2011年在任)、聯合利華前CEO文迪·邦加(阿賈伊·邦加之兄)、英國移動運營商沃達豐前CEO阿倫·薩林(2003~2008年在任)……這一群體將更加壯觀。無怪乎美國《時代》周刊驚歎,CEO成爲了印度頭號“輸出品”,並形容印度是“培育全球老板的理想之地”。
印度企業鮮少外來CEO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非印度人領導的印度企業卻寥寥無幾。自從印度主要汽車制造商塔塔汽車公司總經理卡爾·史萊姆(英國籍)2014年墜樓身亡之後,七大《財富》世界500強印度公司,沒有一家是由非印度裔的CEO領導的。
據悉,今年跻身《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印度公司分別爲:印度石油公司、信實工業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塔塔汽車公司、印度國家銀行以及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
科技界六大印度裔掌門
谷歌新晉CEO
桑德·皮查伊 險被Twitter挖角的好好先生:皮查伊和妻子安賈莉皮查伊和妻子安賈莉
皮查伊出生于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長期以來一直是谷歌創始人拉裏·佩奇的得力助手。
受任職工程師的父親影響,皮查伊自小對科技深感興趣。高中畢業,他考入了許多印度人夢寐以求的印度理工學院。
1993年考取獎學金前往斯坦福大學,父母當時花盡積蓄將他送往美國,讓他有深入接觸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機會。2002年從沃頓商學院拿到MBA學位後,皮查伊在麥肯錫短暫工作過。
自2004年,皮查伊加入谷歌。剛開始一段時間,他在谷歌一個專門負責搜索工具欄的小組工作。隨後,他提議谷歌開發自己的浏覽器。他說服當時的上司帶著Chrome加入浏覽器大戰,結果Chrome不負衆望成爲互聯網最受歡迎的浏覽器之一。
Chrome推出後不久,皮查伊升任副總裁,並最終晉升爲高級副總裁,負責監督包括Chromebook,Chromecast和Gmail在內的Google産品。
2013年,佩奇任命他掌管安卓業務。也是從那個時候起,皮查伊成爲谷歌最有影響力的高管之一。
據《商業周刊》的描述,皮查伊爲人友善,管理風格溫和,是谷歌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在公司內部有著好人緣。
硅谷還流傳著一個關于他的八卦消息。據稱,2011年,Twitter試圖挖他來當CEO。據說,當時事情已經談得七七八八,谷歌爲了阻止他跳槽,支付了5000萬美元的獎金。投資銀行FBR分析師威廉·伯德指出,將皮查伊升爲CEO可能是佩奇留住他的策略。
2014年,他還曾被視爲填補微軟CEO職位的潛在人選。
微軟CEO
薩蒂亞·納德拉 在微軟服務22年的技術大神
納德拉是首位執掌全球最大軟件公司微軟的印度人。納德拉是首位執掌全球最大軟件公司微軟的印度人。
47歲的薩蒂亞·納德拉書寫了印度人在科技領域的成功典範,他創下紀錄,成爲第一位執掌全球最大軟件公司微軟的印度人。
納德拉出生于印度,先在印度曼尼帕爾理工學院拿到了電子通訊工程學位,移民美國後,他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
他1992年加入微軟,旋即聲名崛起,是科技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大神。《福布斯》雜志近期將納德拉評爲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72強之一。
自2014年出任微軟首席執行官以來,納德拉取得了曾經被視爲無法實現的業績:讓硅谷再次喜歡微軟。他倡導協作和不敵視競爭對手的産品等途徑做到了這一點。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納德拉的管理方式與微軟耀眼的前任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大爲不同。除了深厚的技術背景,他最大的優點在于和藹可親、善于合作的風格,極其謙遜。
在接替鮑爾默出任微軟首席執行官前,納德拉在微軟的職位是雲計算和企業集團的執行副總裁。
SanDisk CEO
桑傑·梅赫羅特拉 曾多次遭美拒簽
梅赫羅特拉十幾年前和友人一同創辦SanDisk公司。梅赫羅特拉十幾年前和友人一同創辦SanDisk公司。
57歲的桑傑·梅赫羅特拉1998年幫助創建了閃存公司SanDisk,公司如今已成爲世界三大存儲卡制造商之一。梅赫羅特拉曾擔任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工程高級副總裁、産品開發副總裁以及內存設計和産品工程主管,自2011年以來擔任首席執行官。
梅赫羅特拉也是印度家長望子成龍、實現美國夢的代表。他在印度完成了11年的中小學教育後,成功申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但他去申請美國簽證時,卻連續三次被拒,他的父親很頑強,前往領事館攻關,爲兒子鋪就赴美路。最終,他在伯克利拿到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進入英特爾公司,並在那裏遇到了SanDisk共同創始人埃裏·哈拉利。
諾基亞CEO
拉吉夫·蘇裏 將諾基亞移動網絡部扭虧爲盈
47歲的印度裔新加坡人拉吉夫·蘇裏是電子和電信工程師,在成爲諾基亞公司首席執行官之前,已經在諾基亞公司工作20年之久。
蘇裏自2009年以來領導諾基亞移動網絡部門,被認爲是將諾基亞移動網絡部門大幅改組並實現盈利的功臣。
2014年,昔日世界第一的手機制造商諾基亞將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不久後,蘇裏成爲諾基亞新任CEO。據稱,蘇裏的上位除了他的業績——移動網絡部門將成爲沒有手機業務的諾基亞的主力,和他的印度血統也不無關系。
巧合的是,和微軟CEO納德拉一樣,蘇裏也曾就讀于印度曼尼帕爾理工學院。
Adobe掌門
山塔努·納拉延 領導Adobe大幅度轉型
納拉延在Adobe奮鬥9年成爲CEO。納拉延在Adobe奮鬥9年成爲CEO。
53歲的制圖軟件公司Adobe掌門山塔努·納拉延,一直被同事們描述爲低調但有競爭力的人。
納拉延畢業于印度曆史悠久的高等學府奧斯曼尼亞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位,隨後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BA,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2007年,在加入Adobe 9年後,他出任首席執行官。他以卓越的領導能力、不凡的技術洞察力和過人的經營能力,領導Adobe實現了大幅度轉型。
軟銀集團總裁
尼科什·阿羅拉 從谷歌副總裁到軟銀接班人
阿羅拉曾在谷歌工作了10年。阿羅拉曾在谷歌工作了10年。
47歲的尼科什·阿羅拉畢業于印度理工學院,擁有美國波士頓學院的金融碩士學位和美國東北大學的MBA學位。
他最早是一名投資分析員,還在德國電信工作過。2004年,他加入谷歌,曾在谷歌經營盈利頗豐的歐洲業務,最終成爲這家搜索巨頭的高級副總裁兼谷歌首席商務官。
2014年8月,阿羅拉離開谷歌,閃電跳槽至軟銀集團,負責新設立的互聯網和媒體業務,身份是軟銀集團副董事長兼軟銀互聯網和媒體公司CEO。今年5月,他被任命爲軟銀總裁,並被看好成爲未來的CEO。
他們爲什麽能打破“玻璃天花板”?
2013年,一份關于《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按營業收入排名)的系統分析數據表明,僅有3家非印度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它們分別是由拉克希米·米塔爾領導的安賽樂米塔爾集團(米塔爾創立的橫跨10數國的國際鋼鐵公司),安舒·賈恩坐鎮的德意志銀行,以及盧英德領軍的百事可樂。
身居《財富》世界500強CEO高位的印度人並沒有想象的多。這是否說明,《時代》雜志所稱的“印度是培育全球老板的理想之地”並不屬實?其實不然。印度確實輸出了相當多的經理人。
還有這樣一組數據:針對美國標准普爾500強企業的一次權威調查發現,這些企業中的CEO美國人最多,其次是印度人,他們領導著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則有4個,甚至連標准普爾都曾選了一位印度裔(德文·夏爾瑪)當總裁。
納德拉、皮查伊先後執掌微軟、谷歌,則無疑是裏程碑式的。
爲何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業、跨國大企業如此青睐印度裔高管?他們爲何能打破“玻璃天花板”?
爲人謙遜 職業意志強大
南新罕布什爾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跨文化研究,對來自美國和印度的經理人進行分析,發現更多印度管理人員的領導素質能達到最高水平。
該研究稱,印度經理人面向未來,“集真誠的個人謙遜態度與強大的職業意志品質于一體。這些領導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低調地建立優秀的組織”。
印度企業家在海外的抱團文化,也是造成印度人才冒起的原因之一。
上一代在硅谷闖蕩的印度人站穩陣腳後,便努力協助後來者,他們建立組織和天使基金等,讓隨之而來的印度人加快成功,又幫助後輩打破印度人只能當工程師的框框,教導他們做好管理工作。
語言和文化優勢明顯
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得印度裔在管理層之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由于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英語和印地語並列爲官方語言,英語成爲很多印度人接近母語的語言。在大城市裏,出身中産家庭的年輕人過著西方的生活,看好萊塢大片,聽西方流行音樂。
語言思維和歐美相近,加之印度人開放熱情的性格和崇尚個性使得他們更加適應歐美文化。
印度人能歌善舞,從小生活在大家庭裏,容易養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印度人平時就喜歡侃大山和辯論,也使得他們大多巧舌如簧,口若懸河,這些都助力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團隊。
高等教育國際化
印度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擁有較長曆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印度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向歐美輸送大量技術人員。
印度人在理工特別是數學方面的天賦早已世界聞名,憑借在這方面的專才,再加上近乎母語般的英語水准,印度向硅谷輸送了大量的IT工程師。
據印媒報道,目前在美國的印度學生已超過10.3萬名,是第二大外國學生群體。有數據顯示,2014年,78%的印度學生選擇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學科。
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正是培養這類技術精英的搖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大批湧至美國。他們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繼而在風起雲湧的八九十年代,在電腦、金融、跨國公司等領域盡領風騷。如今,這些來自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兵團”。
谷歌新晉CEO皮查伊、軟銀集團總裁尼科什·阿羅拉、英國移動運營商沃達豐前CEO阿倫·薩林等可謂其中代表。
更爲重要的是,印度商學院教育很早就與國際接軌。
印度管理學院(IIM)等高等學府就是培養印度管理人才的搖籃。
早在20世紀50年代,該校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加爾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分校。
百事可樂CEO盧英德、萬事達卡CEO阿賈伊·邦加和哥哥聯合利華前CEO文迪·邦加、英國酒業巨頭帝亞吉歐CEO伊凡·梅尼斯等都是該校畢業的。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
2010年,著名的美國哈佛商學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羅利亞爲該學院第10任院長,羅利亞也成爲這座著名學府102年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芝加哥商學院也選定印度人蘇什·庫馬爾擔任新一任院長;在歐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INSEAD商學院院長一職。
國外世界500強或美國500強掌門人、硅谷創業公司、哈佛的教授、麥肯錫的顧問、商學院院長多是印裔;在硅谷,印裔就業人口6%,但創業公司占16%;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大體結構:中國人爲基層,印度人中層,本地白人爲高層;美國印裔只占1%,但在大公司的高管人數僅次于美國本土白人,遠超過華裔。
印裔群體的成功遠超過了華裔群體的成功,究竟是什麽原因呢?與華裔比較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16個方面來分析,可以明確地看到印裔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1、硬件相同: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華裔無論從體型體態、還是膚色,與美國主流人群差距都比較大,接納難度自然大一些;印度人雖然非常黑,和黑人不分上下,但種族依舊是白種人,被美國以白人爲主體的主流社會自然接受度更高。
2、思維相似:印度曾受到英國190年的殖民統治,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于使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精英階層西化程度高。
3、性格接近:印度人開放熱情的性格和崇尚個性使得他們更加適應歐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從小生活在大家庭裏,容易養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印度人平時就喜歡侃大山和辯論,也使得他們大多巧舌如簧,口若懸河,這些都助力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團隊。
4、喜歡交際:印度人十分重視感情的維系,即使平時無事,他們也願意約朋友和客戶喝喝茶,或者是一起去酒吧聊天,天生樂觀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諷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他們在社交上遊刃有余。
5、抱團文化:強烈認同自身族裔,重視本族裔的團結互助是印度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一個印度經理如果站住腳,在招聘,工作安排上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很快就會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攜的人也如此炮制,這樣藤藤蔓蔓,形成各種團隊,自然在管理職位往上走的時候有更多的競爭力。
6、教育國際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印度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向歐美輸送大量技術人員,印度商學院教育很早就與國際接軌,印度管理學院(IIM),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加爾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分校。
7、長遠的職業規劃:事業雄心決定了印度經理人在跨國企業的職場上走得更遠,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在優越的經濟條件之下,這些印度裔經理人仍是不滿足現狀,甯願自己合租擁擠的公寓樓,花錢去上MBA,不斷“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
8、善于妥協:印度高管最爲重要的特質在于善于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從小就擅長辯論,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系,熱衷于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于接納不同意見的人。
9、成長環境:印度國內特殊的社會環境還讓這些印度裔高管具備了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文化具有極強的多樣性,這使得印度人接受和融入全新的環境更迅速,而且印度的官僚體系是世界上最腐敗、最低效的體系之一,印度商人長期浸淫在這樣的環境裏,自然精通“Jugaad”(印度俗語,意爲“隨機應變,想盡辦法達到目標”)的奧義。
10、謙遜作風:出生卑微決定了他們的管理風格不像蓋茨、鮑爾默、喬布斯或佩奇那樣強勢,而且他們更善于化解沖突,微軟的納德拉總是穿著同樣的服裝,總是迅速爲自己所犯的錯誤而道歉,他在行業內以“合作性和老好人式的管理風格”而著稱,這與他的前任、以好鬥和鐵腕著稱的鮑爾默大相徑庭。
11、印度式管理:印度高管傾向于參與式管理,喜歡和下屬建立非常深遠的關系,這種管理藝術可能來自于印度古老的學徒傳統,在上下級之間會建立情感紐帶”,印度裔高管的風格,上級會非常真誠地替下屬考慮,兩者之間往往會建立極強的忠誠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報”。
12、生態圈:印度裔在硅谷創造出了一個良性發展的印度圈生態,包括引薦人脈、設立天使投資,專門幫助初來乍到的印度創業者,當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職業上的玻璃天花板後,他們還決定要從此互相扶持著前進,他們意識到後來者將面臨同樣的困境,要想突圍,只有抱團;由前人來爲後來者打破更多障礙,提供更多經驗,開啓機遇之門。
13、願意外派:印度國內機會少,印度人遠比中國人更願意到別處去工作,而中國人在國內有更多的機會和不錯的薪水,往往不願意背井離鄉出去闖蕩;中國主管職位(director)的年薪已經達到13.1萬美元,幾乎與日本並肩,比印度更是高出三倍;印度這種層次高管的平均年薪只有3.5萬美元;中國大陸的高管薪資水平僅比美國低五分之一,比韓國和台灣都要高。
14、美國傾向:印度即使發展也不會對美國構成地緣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等方面的威脅,因此印度裔在美國高科技、金融、商貿、教育等領域,尤其在涉及或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擔任高端職務,自然更令美國人放心。同樣條件下,美國對印度裔傾向爲印度裔領袖級人物的出現提供了土壤,比如,專門引進高科技人才的H1-B(外籍專業技術人員)簽證中的絕大多數被印度人分享。
15、管理層控制:美國500強多爲小股東管理層控制模式,沒有控股老板,在這種模式下,成爲企業高管的支持更多來自企業內部的各個層級“群衆”的意見,印度人的平衡、妥協能力優勢就可以充分發揮;而大股東控制模式,老板最看重的還是職業經理人的工作實效與業績,成爲高管的支持更多來自“大股東”,印度人那一套在印度的家族企業和中國的民營企業就不會有那麽好使。
16、做人底線低:印度人不講面子,因此少了自傲、狹隘、固執等自念情結,顯得從容而謙虛,更加能“忍人之所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有了更宏大的胸懷,這是成爲管理者的最基本素質。
從上述衆多的客觀與主觀條件來看,印裔群體在美國取得的成功遠遠超過華裔群體是必然的。
圖1:印度裔與華裔成功要素的比較:
從競爭手段來看,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國信仰中,崇尚競爭的美國文化還是處于相對公平的自然競爭狀態,但印度裔用抱團的辦法,首先在局部行業或企業打破了美國自由、自然競爭的平衡,把競爭變得不平等了,自然取得競爭優勢,然後又把這種優勢逐步擴展開來,涉及到更多行業或企業,形成了更大範圍的不公平競爭,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印裔的這種薇甘菊(植物殺手,群落寄生在喬木或灌木,讓宿主無法吸收到陽光而枯死)玩法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讓個體自由、自然競爭的少數族群處于劣勢,將會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功。
曾經有研究報告稱,改革開放後的高考狀元,沒有人成爲行業狀元或學術帶頭人,沒有人在政治、經濟、教育等行業成爲拔尖人物,其中相對一部分狀元跑到以美國爲主的國外去了,也鮮有大成功者。爲什麽呢?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世界早已進入大協作時代,單打獨鬥已經過時,進入價值鏈甚至生態鏈的競爭。
人的成功究竟靠什麽呢?當然靠智慧,什麽是智慧?估計100人有100個答案,個人認爲,智慧=4Q=IQ+EQ+AQ+EQ,在大協作時代,大成功需要團隊共同來完成:
IQ(IntelligenceQuotient)智商:對事物的理解智慧,修煉主要是提高知識水平;
EQ(Emotional Quotient)情商:對人性的理解智慧,情商指人的綜合心理能力;
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面對逆境的智慧,指人在逆境中的心理抗衡能力;
TQ(Team Quotient)集商:團隊的集體智慧,集商主要是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面對機器做事,主要靠人的IQ;面對人,成爲管理者或領導者,主要靠EQ/AQ/TQ能力,即EQ=人際交往能力,AQ=抗壓能力,TQ=團隊協作能力,比如,TQ低,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當然要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這些能力也是相對平衡的,必須達到5433原則,即至少有一Q是5(滿分),最差的也必須達到3(及格)。中國的高考狀元往往是IQ高,EQ/AQ/TQ中甚至不及格,因此無法帶領大團隊協作,自然難以成爲行業的翹楚。
人們又常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理性做事,事靠譜,有力度;感性做人,人靠譜,有溫度。中國台灣人喜歡說,這個很“過心”,其實就是很感性的意思,有感覺;中國人偏感性,就是“用心”思考的人,其實側重右腦思考的人;歐美人偏理性,“過腦”其實就是側重左腦思考的人。也可以說,人的大成功就是在對人、對事的思維模式要正確,並且如果做到極致,就更容易成功。
理性和感性與4Q是什麽關系?簡單對應,感性=EQ/AQ/TQ,與人有關系;理性=IQ,與事有關系,大成功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結合,並且運用得當。我們把感性和理性、對事對人,做四象限,可以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爲四類,見
圖2,對人對事四象限分類圖:
對人感性對事理性的人,可以成就大事;對人感性對事感性或對人理性對事理性的人能成事;如果對人理性,對事感性,這樣的人就沒有救,很難成事,往往是組織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角色。
從人口比例來看,印度裔取得的成就不僅遠遠超過了華裔群體,也遠遠超過了美國本土白人群體,成爲美國最成功的族群。印度裔爲什麽在美國取得更大的成功?引起了科技界、商界及教育界的關注,美國有商學院還正在做專題研究,探析這一神奇現象。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印裔是全腦思維,對人感性對事理性,對人感性具體表現就是總體顯得謙遜、容易妥協,對本族印裔不計代價的關照,一方面獲得廣大族群的認可至少不堅決反對,另一方面,得到本族同仁的堅決支持;對事理性,印裔的技術水平和幹活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即使比華裔具體幹活弱一些,但其對人感性方面處于絕對優勢,因此在管理崗位的競爭上處于優勢地位。
圖3:華裔、印裔及美國本土人成功的要素比較
從上述對比中,可以看出,華裔IQ(對事,理性)高,幹活能力最強,但EQ/AQ/TQ(對人,感性)中,比如TQ甚至不及格,因此華裔更需要適合做具體工作,不適合帶團隊特別是大團隊,無法幹大事;印裔恰恰相反,IQ中,但EQ/AQ/TQ高,適合面對人,帶團隊。
實際上,與中國相比,印度盛産CEO是一個僞命題。2015年度,印度世界500強7家,並且有5家排名下降,而中國世界500強106家(1995年3家),美國世界500強128家,2011年至2015年中美企業數量相差分別爲64、53、37、28、2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著強有力的發展狀態,預計在2-3年內,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爲世界500強最多的國家,中國才是盛産CEO的國家。因此印度盛産CEO一定要加一個定語:那就是輸出到國外特別是美國的人成爲國外大企業的CEO。
這就奇怪了,傳說中國的一流人才都留學出國了,但在國外混得很不好,與印度裔相比,中國裔在國外取得大成就的就更差了,與盛産國外世界500強及美國500強CEO的印度裔相比,更是尴尬是大陸出去的人全軍覆沒,一個也沒有;另一方面,中國留下來的二流人才,確把中國做得風生水起,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遠超過印度。
如果中國和印度的一流人才都去了以美國爲主的歐美國家,二流人才留下來搞本土建設,卻産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在本土,中國的二流人才完勝在印度的二流人才;在美國,中國的一流人才完敗印度的一流人才,這麽大巨大的反差是如何産生的呢?
首先,看看什麽的中國大陸人或大陸華裔移民到美國,並進入高科技、金融、教育等高端職場打工圈子呢?大概有以下6類人:
l 留學生:到美國留學讀書,留下來就業的;
l 技術移民:靠申請人的文化程度、職業技能、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實力來;
l 中國外派:在中國外企的工作人員,再派遣到美國總部工作;
l 中國國際化企業:代表中國企業到美國分公司工作,再跳槽到美資企業的;
l 投資移民:官僚家屬或富裕人群;
l 華裔:第一代移民的後代,在美國本土成長起來的。
在這6類當中,中國外派到美國總部工作的人員數量不多,一般也不願意去;中國國際化企業到美國工作跳槽到美資企業的也應該不多;投資移民的富裕人群,這些人甯願自己當老板做點什麽,也不願再打工;留學生和技術移民及其後代應該占絕對主體。也就是說,進入美國高端職業打工圈子拼殺的人,基本都是留學生、技術移民及其後代,他們的競爭力與印裔相比,有天大的劣勢,這又是爲什麽呢?這就是中國學校教育的缺陷。
中國從孔孟時代開始,就倡導“士大夫”精神,“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爲五鬥米折腰”,“無臉見江東父”,“知行合一”……,成爲文人爲人爲官的精神追求與寫照,而事實上,這種理性主義或浪漫主義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混不好,寫這些觀點的人,往往也都是愣頭青,在官場混得不得志的人,往往生得卑微,死得淒慘。接受這種“面子文化”忽悠模式的結果,培養出來的人多半是IQ高,EQ/AQ/TQ低。
時至今日,中國的學校教育還在大力提倡與宣揚這些所謂的貴族精神,特別是能夠留學美國的人,一方面,這些人從小在人文方面完全是正統教育,對真實的社會根本不了解;另一方面,在激烈的中國考試競爭中,他們從小到研究生,靠自己的努力,一路過關斬將,實在了得,這樣就更加劇了他們自負的資本。如果家庭也不注重這些人的社會現實教育,這些人實際上是幼稚、單純的,自以爲是自己是天之驕子,養成孫悟空性格,不服管,不巴結上司,不討好下屬,喜歡單打獨鬥,絕大多數人最後成爲IQ高,EQ/AQ/TQ低的人。這個群體中,EQ/AQ/TQ高的人,不少又回國打工或創業了,留下來的EQ/AQ/TQ高的就更少,一些人甚至EQ/AQ/TQ過低,已經無法在國內立足了。
中國的高速發展,只要EQ/AQ/TQ高的人,誰會一直幹技術,早轉做管理或創業了。技術移民這個人群,即使在中國工作過,往往也是在EQ/AQ/TQ方面不太好,在團隊協作方面的能力不足,混得足夠好往往是投資移民爲主的人群。正是這個原因,無論是留學生還是技術移民群體,他們因EQ/AQ/TQ不足,因此在社會人脈、社會地位、家庭教育都無法實現大的飛躍性突破,僅靠勤奮、自律、會幹活維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中産生活。他們的後代又成長在美國環境,無法得到鍛煉,獲得超越美國主流社會群體的EQ/AQ/TQ,基本繼承了父輩的優點與缺點(IQ高,EQ/AQ/TQ低),很難再有大的突破。
留在國內的二流人才,同樣受的正統教育,哪些牛X的人又是如何完成跳變的呢?進入社會後,絕大部分人還是學校教育的那一套,多次撞南牆後,有的撞清醒了,才發現真實的社會是怎麽回事,慢慢領悟到人及社會的潛規則,社會真實運作的規則與過去聽說的、想象的差距甚大,甚至是相反的,于是快速調整心態,努力提高EQ/AQ/TQ,這一部分人成爲優秀的管理者與領導者。中國的高速發展,很多沒有受過多少的教育的人,憑借在社會大學課堂的實踐與經驗,EQ/AQ/TQ高,很多人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買菜哥寶能姚振華正逼得商界牛人王石(理想主義,做事不理性)走投無路。
什麽是企業家精神?說得通俗一些,企業家精神有兩個最關鍵:其一,不要臉(面子),專注于裏子,企業家給別人面子,自己不要面子,就可以獲得更多裏子,企業家的裏子才是真正的面子,“客戶導向”就是向客戶放低姿態,給客戶面子(客戶牛),體現服務精神,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裏子),企業及及企業家才有真正的面子;其二,會裝B,馬雲與孫正義談融資,軟銀10億美元占阿裏集團40%的股份,孫正義信了馬雲的願景描述,馬雲自己相信嗎?當然馬雲自己不相信自己的願景描述,因此融到軟銀的錢,馬雲當時認爲占了很大的便宜,他自己根本沒有想到阿裏的今天,否則他不可能10億美元賣掉40%的股份,那馬雲忽悠的時候實際上是裝B。
可以說,“不要臉(關注實際利益)、會裝B(展望未來)”是成爲高層管理者或領導者的基本能力。一般來說,剛畢業進入社會工作,我們的IQ非常重要,能夠做一些具體工作,隨著年齡與經驗的增長,需要擔任帶領團隊的責任,這時候,EQ/AQ/TQ就越來越重要,真正成爲優秀管理者或領導者,厚黑學、馬屁學、宮鬥術、陽謀與陰謀都是長期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
無論是個體還是組織,極端的結合往往造就傑出的成就,比如特區開發,深圳非常成功,而珠海的發展就是正常狀態,爲什麽呢?除了深圳背靠香港的地緣優勢外,最重的因素就是:深圳政府的中高幹部基本都是豪放的北方人,敢大幹;中基層是細膩的南方人,會落地。深圳市粗放與細膩的完美結合,大事就做成了;而珠海高、中、低都是原來的廣東人爲主,細膩+細膩,步子就走慢了。
同樣,中國人本身比較感性(右腦思維),但有成就的中國人,卻又是非常理性的人,即感性+理性結合完美的人,並且對人極度感性,對事極度理性。凡是做大事的中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絕對理性,才能贏得競爭的勝利。王石如今的潰敗一個原因就是當年放棄股權的不理性,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掌控萬科的能力過于自信,沒有在公司章程設置保護措施,還是不理性。
美國人是左腦思維,理性思維,因此特別喜歡感性思想:人性、美德、希望、勇敢,愛、民主、平等、自由、公平、人類,美國電影一貫的正義、拯救人類,就符合他們缺少的感性思維模式,反正把自己的格局顯得越崇高越好,美國人越喜歡。名噪一時的“哈佛女孩”,就是憑借其向哈佛來的招聘老師展示人生理想:將來服務于貧困地區的宏願而打動,給了她上學的機會。哈佛今安在?,在美國茫茫人海中被淹沒了,說明她也只掌握了小的忽悠技巧,在美國不堪大用,沒有真正掌握國學的精髓,真正做到對人感性。
印裔爲什麽牛呢?印度一直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屬于感性文化,被殖民時間太長,西化比較多,又多了一重理性文化,因此印度人精英階層同時具備理性和感性的雙重特性,對人極度感性,對事極度理性,他們運用起來遊刃有余,比如,對付,美國本土人,他用感性打動情感;對付中國人,他用理性撈取實地。
華裔群體好面子,不會裝B,還不團結,甚至欺負本族華裔,對人極度理性,美國主流社會不認可,華裔自己也不支持,因此無法俘獲人心,即使自己做得出色,也很難被提拔或推舉成爲高層管理者,這才是被印裔超越的根本原因。
靠中國本土的國際化企業CEO成長,世界500強CEO,中國人或華裔總體持續領先印度人及印裔應該沒有什麽懸念,但華裔能否在歐美超越印裔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一方面,關鍵在于華裔這個群體是否有極強的自我批判能力與行動改變力;另一方面,通過中國區高管回流、中國國際化企業高管跳槽、投資移民及後代這些具有高EQ/AQ/TQ的人群加入助陣,改善華裔的競爭基因,看是否會有所改變。
曆史會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您的贊賞
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
想第一時間接收英語演講文章&視頻?置頂精彩英語演講就對了!操作辦法就是:進入公衆號——找到“置頂公衆號”—— 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