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莫琳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的不斷深入,在港耕耘30余載的中資券商,也在近十年的時間裏,成長爲香港金融市場上的中堅力量。
作爲第一家中資境外投行,中銀國際早在回歸以前就開始參與香港資本市場活動,1993年7月就曾作爲獨家保薦人和主承銷商參與了首支H股青島啤酒的上市。可以說,中銀國際是中資券商在香港發展曆史進程的親曆者和見證者。
截至目前,中銀國際在香港和內地市場總共完成了超過200家企業的股票發行工作,以主承銷商或聯合主承銷商完成的新股上市項目超過50個,集資超過9,000億港元。
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中國基金報》專訪了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執行總裁李彤,回顧了中資券商在香港的30年發展之路,展望了未來中資券商如何助力香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李彤女士身兼多項社會職務,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交易所內地市場小組創始成員、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執行會董、香港中國企業慈善基金董事會董事、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副會長、新加坡中資證劵期貨業協會(ACSFI)顧問、香港歐洲商務委員會委員、文彙報“文彙之友”榮譽理事長等多項社會職務。
李彤女士曾入選《亞洲金融》2015年“亞太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25位女性領袖”,財新傳媒 2017年度“年度影響力女性獎”,並帶領中銀國際獲得《亞洲貨幣》授予的“香港地區最佳國際投資銀行”、“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資本市場特別貢獻獎”等諸多重要獎項。協助香港機場管理局及國泰航空金融抗疫。帶領中銀國際,作爲唯一的中國投行,參與了迄今爲止全球最大的IPO────沙特阿美項目,成爲中國金融機構服務“一帶一路”的典範。
以下爲采訪實錄:
中國基金報:作爲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副會長,能否介紹一下在港中資券商,在香港回歸25年來,經曆了哪些發展階段?
李彤:回歸25年以來,香港金融業蓬勃發展,與內地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聯系合作日趨緊密。中資券商在香港的發展史是我國持續推動改革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香港回歸之初,香港資本市場規模相對有限,股票市值規模只有倫敦和東京的五分之一,在港金融機構也以外資投行爲主導。
1998年百富勤投資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席卷中被迫清盤,作爲當時的標志性事件折射出了中國人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所遭受的挫折。
2001年,我國加入WTO,國際貿易投資活動快速增長,香港積極發揮聯通內地和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系人”作用,大量內地大型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補充資本實力和走向國際市場的角度出發赴港上市。
中國履行WTO框架下證券行業對外資開放承諾,2002年中銀國際控股作爲在香港注冊的投資銀行取得了境內證券業務牌照。與此同時,中銀國際逐步在歐洲、美國和亞洲等地的國際金融中心設置了分支機構,在較短的時間內搭建了跨境全功能的業務架構。
從香港回歸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是香港股票市場規模擴張最快的階段,雖然這一階段上市企業以內地國有企業居多,但承銷團隊卻以外資爲主,中銀國際作爲當時少數能同時開展兩地證券業務的中資投行有幸參與了大部分項目,但整體上在港中資券商的數量較少,承銷力量較爲薄弱。
全球金融危機後,海外企業資本支出和股權融資規模下降,而中國經濟延續較快增長,民營企業和新興産業方興未艾,企業股權融資需求持續增加。在內地注冊制改革前,較多民營企業、紅籌企業和房地産企業選擇在香港或美國境外上市。中資券商的內地企業和機構客戶資源較爲豐富,與時偕行加快在香港業務布局,香港中資券商數量日益增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員單位也從成立之初的8家增長到目前的138家,部分中資券商還實現了港交所上市。
中國基金報:目前,中資券商在香港金融市場上處于什麽樣的地位?
李彤:近年來,國際經貿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以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爲重要標志,香港金融市場面臨風險挑戰增多。但此時香港金融市場經過長期建設,綜合實力較回歸時已有明顯提升,當前香港股票市值是倫敦的1.5倍左右,略低于東京,主要低于A股市場和美股市場。
與此同時,經過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港交所對科技創新企業和生物科技企業的包容性明顯增強,成爲了僅次于納斯達克的境外科技創新企業融資中心,也爲後續港交所吸引中概股回流創造了有利環境。經過長期國際化建設,香港中資券商也日益成熟,承銷能力明顯提升,在最近幾年的香港IPO承銷活動中,中資券商參與了其中一半以上的企業上市。
2019年中銀國際還作爲唯一的中資投行參與了當年全球最大的IPO融資活動——沙特阿美上市,標志著中資券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時,香港中資券商的業務布局也更加豐富,從初期比較單一的承銷業務逐步拓展到經紀業務、機構銷售業務、資産管理業務、衍生品業務等更綜合、更全面的業務條線。
目前,香港中資券商既是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便利境內、境外雙向市場投資的聯通者。從部分上市中資券商年報數據看,個別券商境外業務收入已占整個集團業務收入的20%左右,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相比回歸初期,香港中資券商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居安思危方能行穩致遠,香港中資券商在覆蓋國際機構客戶、開展國際金融市場業務和提升全球市場綜合服務深度等領域,距離國際領先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這些是未來中資券商需要著力提升的方向。
中國基金報:作爲香港中資證券業的核心領導,您認爲中資券商在香港未來發展的業務空間在何方?
李彤:香港回歸25周年是中資券商在香港發展的新起點。過去二十五年,中資券商在香港打開了國際化視野,基本站穩了腳跟,並依托內地企業客戶資源在香港承銷業務上取得了突出成績。未來,中資券商在香港的業務目標應該是推動高水平的國際化建設,努力成爲能夠和美歐大行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同台競技的國際領先投資銀行。
未來中資券商在香港業務發展要更上一層樓,無疑將更直接地參與到覆蓋各類國際金融業務條線的、和國際大行之間的競爭。雖然當前中資券商在資産管理業務、大宗商品市場和國際金融風險應對上距離美歐大行仍有差距,但中資券商如果能充分利用好香港直接聯通全球金融市場的平台優勢,在香港直接參與國際金融競爭的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掌握好國際金融市場運行規則,補足自身的短板,相信中資券商的國際競爭力將有持續明顯的提升。
與此同時,在未來內地市場持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爲接通內地與境外資金和市場的安全管道,和內地金融市場的交流合作將更加豐富多彩。中資券商背靠不斷成長的內地大市場,如果能利用好香港和內地獨特的互聯互通安排,針對內地家庭日益增長的全球資産配置需要,內地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時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以及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的投資熱情,提供全方位、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將有望收獲更多的業務機遇和增長空間。
香港一直是國家雙向開放的橋頭堡,未來香港將繼續發揮獨特的紐帶作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國內、國際市場聯通合作,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國家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爲香港帶來更多的金融發展機遇。
特別是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和RCEP協議落地生效,更加緊密的國際經貿投資合作將帶來更加豐富的跨境金融業務需求。香港在金融市場和專業人才等領域都具有領先優勢,能夠爲各類經貿夥伴,特別是和香港合作基礎深厚、地緣連接密切的東南亞國家提供更多金融服務,香港各類金融機構也能以此爲契機,大展宏圖,開辟業務新空間。
香港還在加快推進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將在提供綠色國際認證服務和聯通國內外綠色投融資需求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資券商在香港既可以助力更多境內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獲得綠色融資,也可以了解甚至積極參與國際綠色標准認證過程,還能協助監管機構推動香港碳市場或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的研究與建設,在把握綠色金融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爲國家和香港本地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中國基金報:您對鞏固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建議或意見?
李彤: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資本集聚、配置與流動的中心,是國家金融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展望未來,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將帶來更多挑戰,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對于香港自身的繁榮發展、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保障國家發展與安全都具有積極意義。
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將關系到香港經濟長期繁榮穩定,需要在保障香港貨幣金融體系平穩運行的基礎上,鞏固已有金融競爭優勢,豐富和深化香港金融體系建設,打造更加獨特的特色國際金融服務。我們建議:
一是進一步鞏固香港資本市場優勢,包括繼續優化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吸引更多優秀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企業來港上市,豐富香港上市企業的來源,除內地企業外也可以積極營銷爭取東南亞優秀企業赴港上市。
二是大力發展資産管理業務,建設香港國際資産管理中心。資産管理業務不僅是當前國際金融業務的聚焦重點,而且更有利于發揮香港在聯通內地資本市場方面的獨特優勢。未來需要進一步增加香港和內地的金融合作,豐富和擴大互聯互通內容,例如考慮將“二次上市”企業納入港股通標的或者探索將“跨境理財通”試點範圍從大灣區拓展到內地更多城市等。
三是進一步發展人民幣業務,提升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包括進一步擴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豐富香港人民幣金融産品的種類和風險管理工具,提高人民幣計價産品交易的活躍程度等。
四是繼續推動綠色金融業務,打造區域綠色融資中心。包括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服務,支持綠色技術研發應用等領域的投融資需要;發揮香港專業服務優勢打造香港在綠色項目發行、融資和認證等領域的國際專業地位;加大對碳金融産品的研究評估力度,積極探索成爲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建設方案。
五是建議建立健全相關機制措施爲金融機構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增強金融機構吸納金融專才的能力。蓋成大事,惟有得人才。無論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還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香港都亟需一大批本地人才、大灣區人才和國際人才共襄盛舉。目前,“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有效落實,社會穩定大局已然形成。因此,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別是稀缺的國際金融人才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尤爲重要,建議制定香港(金融)人才工作規劃,爲金融機構聘請高端人才提供便利和支持,增強金融機構吸納專才的能力,爲香港經濟的再次騰飛和各方面事業的發展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中銀國際在此方面,也願意竭誠提供支持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