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略智庫戰略規劃部執行總監 吳奇
來源:華略創智(ID:HUALUETT)
民族工業的巨大進步,股份制企業的不斷設立,華商股票的溢價效應,推動了上海證券市場新一輪的繁榮,也徹底打破了證券市場爲外國洋行壟斷的格局。曆史如此,今如是。百年來上海證券市場風雲變幻,華略智庫爲您帶來《想象上海的方法:近代上海證券市場風雲(一)》系列第二篇,請您欣賞:
01
近代上海最早的證券交易所,是由外國商人創辦的。
在1883年的金融風潮中,由于外國公司股票的信譽總體較華商公司爲好,所受打擊也相對較小。
今有據可查在19世紀末上海證券市場上買賣的外國公司股票有24種,1896-1897年間,即有16種價格呈上升趨勢。如上海蘭開煙草公司新股不過面值25兩,一年時間市場價格飙升到80兩,漲幅高達220%。這一時期外國股票交易之活躍,由此可見一斑。
罕見文獻資料,今已絕版↑↑↑
此前,一些在上海從事股票買賣活動的外國證券掮客開始醞釀建立證券交易機構。1891年,他們推動成立“上海股份公所”(Shanghai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以買賣各國股票爲其專業”。
不過,這一組織還算不上組織嚴密和規範的證券交易機構,大體類似于商業公會或聯盟性質。1905年,經過多年的發展醞釀,在滬外國證券商正式開辦“上海衆業公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這是上海乃至中國出現的第一家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今天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100多年前的上海衆業公所英文名稱一模一樣
據相關史料可知,上海衆業公所于香港注冊,其活動地址在四川路中央商場內。
90年代南京東路四川中路的中央商場
1909年,公所搬遷至黃浦灘(即今中山東一路)1號,此處先後曾是英商兆豐銀行、美商旗昌洋行以及輪船招商局的房産,公所成立初始,著名的麥邊大樓(即今亞細亞大樓)尚未興建。
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著名的“外灘第一樓”:亞細亞大樓(原名麥邊大樓)
公所除買賣外商股票之外,還從事外商在華企業股票交易。如公和祥碼頭公司、會德豐拖孜公司、上海電力公司等公司股票。
民國·上海電力公司股票
公所的組織形式爲會員制,成立初期,參加交易的會員定額爲50人,入會規費100兩。成立後不久,公所會員擴充至100名,“新加入者除1000兩以上之保薦3人外,須于書記處存銀5000兩或值銀5000兩之相當證券”,入會門檻大幅度提高。
其中華人僅13名,新豐洋行的俞開齡、合盛祥洋行的袁虬初等著名華商皆爲公所會員。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會集影,新豐洋行創始人俞開齡(下排右一)與近現代著名戲劇家熊佛西(下排左三)、著名教育家楊亮功(上排右三)等人是同學
從客觀意義上來說,上海衆業公所的成立,爲中國培養了第一批證券經紀人,也爲後來中國成立自己的證券交易機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上海衆業公所是中國近代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02
上海衆業公所成立前後,在上海市場上有行市的外國公司或外國在華企業股票達到50種,發行額共計27011313股。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初五日《申報》
如前所述,該所的外商背景和“殖民”目的,決定了它必然要吸引大量中國商人投資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其投機氣氛濃厚,市場很不穩定,漲跌幅度極大,相當多的“中國韭菜”葬身于此。最著名者,莫如公所成立五年後(1910年)的橡膠股票風潮。
此文發表于1922年《東方雜志》,對1910年橡皮股票風潮有簡單回顧,橡皮,即橡膠
當時,英商麥邊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以經營橡膠種植等業務的蘭格志公司,開業幾年業務頗爲冷清。1909年,麥邊勾結麥加利銀行,並得到許多外商和股票經紀的策應,借國際上橡膠價格上漲之機,組織橡膠公司發行股票,在上海衆業公所進行買賣並哄擡股價。
20世紀初蘭格志公司發行的股票
麥邊通過一系列煽動性操作讓許多華人蠢蠢欲動,“以其利厚,傾囊爭購”,上海諸多錢莊也加入到橡膠股票買賣的行列中,更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僚、富紳、買辦、中小職員甚至“在華之勤苦西人”(窮老外)紛紛入市。
但是,這些橡膠公司有的“只在新加坡圈定地皮,未種橡樹”,有的“竟只有一塊空招牌而已”。等到投資橡膠股票的華人知道上當受騙後,“股票價格,遂一落千丈,視同廢紙”,許多商人破産,錢莊紛紛倒閉,麥加利銀行的天台擠不擠,文獻難征,其景象已無從確考。
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原址在今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18號
02
大約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我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進入了新的快車道,一個顯著的標志是:在“被迫開放”的經濟情勢下,國人掀起了自造鐵路熱潮。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外國侵略者即在中國的土地上修建鐵路。從甲午戰爭失敗(1894)直到八國聯軍侵華(1900)及之後幾年,在與西方列強的艱苦博弈中,華資大約爭取到20%左右鐵路路權。
這其中,1905-1909年由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成爲近代鐵路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詹天佑(車前右三)在京張鐵路施工現場
自建鐵路作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催生了諸多官辦和商辦公司。浙江、江蘇、粵漢、川漢鐵路公司先後成立,這些公司都以招股的方式籌措資本,市場上的股票發行量增多,上海市場上的中國企業股票買賣開始緩慢複蘇。
川漢鐵路有限公司股票
隨著民智漸開,經過多年歐風美雨洗禮的上海華商對股票交易已經從陌生到熟悉。起初尚無組織化運作的股票交易場所,僅爲商人們在茶館喝茶之時互通消息,洽談交易,遂稱“茶會”。
近代上海茶館一角
由于“茶會”自發形成,既無專門組織,也無專人管理,全憑自由交易,交割皆爲現貨,手續極爲簡便,“茶會”規模也逐漸擴大形成氣候。大約就在1910年橡膠股票風潮前後,位于四馬路大新街(即今福州路湖北路)的惠芳茶館,已經成爲華商圈子頗爲固定的股票交易場所,其中以各鐵路公司、輪船招商局、商務印書館發行的股票,買賣頻次較高。
今福州路湖北路路口的地標當然是上海書城
從清末光緒年間直到北洋政府時期,國家公債發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證券種類和數量均大幅增加,參與證券買賣的商人也逐漸增多。有識之士多有建議成立華商證券交易所,但風雨飄搖的清政府根本顧不上。
1914年,北洋政府農商部批准成立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會所設在二馬路(今九江路)的渭水坊,到1918年冬,會員人數發展到40余人。
渭水坊在今上海市黃浦區九江路、廣西北路、福建中路、浙江中路一帶
同年冬,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財政部倡議官商合辦交易所,華商證券交易所的建立似乎呼之欲出,但軍閥混戰的北洋政府意見分歧,計劃再次擱淺。
中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所法》頒布于1914年
1916年,孫中山和滬商虞洽卿再次啓動在上海設立交易所的計劃,但由于種種原因,仍未能實質性推進,中國人自辦的證券交易所遲遲不能成立,可謂命途多舛。
近代上海大買辦虞洽卿被稱之爲“赤腳財神”
直到1918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近代中國第一家由國人自辦的交易所宣告誕生;兩年後的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正式開業,其後開業的還有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等。從此,近代中國證券市場結束了自發、零星、分散交易的初始階段,進入了一個有組織、有管理、集中交易的新階段。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四川路1號正式開幕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股票
04
番外篇
在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幕當日,《申報》刊登了一條不算特別顯眼的廣告↓↓↓
廣告中提到的這位“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五四號經紀人”叫做陳果夫,其事務所辦公地址就在四川路1號的交易所3樓80室↓↓↓
陳果夫服務的其中一個客戶,公司名稱叫“茂新”。這家茂新公司的股東之一,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創始人虞洽卿慈溪同鄉,叫作“蔣偉記”↓↓↓
今年是“蔣偉記”入市炒股100周年(19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