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當天下午繼續孔迹尋訪,參觀完孔府,從側門出來,門口有一位老先生問我去不去孔林,我問他何以知道我的心思,他說參觀完孔府接著看孔林才是成龍配套。他讓我在孔府後側的一條大街上等候,一分鍾後,他牽來了一輛馬車。我本以爲他去開電三輪,乘馬車遊覽曲阜還是頭一遭,老先生說在曲阜城內,這樣的馬車僅幾十輛,這是相關部門批准的,然而我卻考慮到馬糞怎麽處理的問題,但我留意了一路,那匹馬也未曾排泄。
乘坐此馬車前往孔林
夕陽下的牌坊
孔林入口處
文保牌
雖然已是冬季,但今日的曲阜陽光明媚,坐在馬車上沒有涼風吹進來,而老先生在前面駕著車邊走邊不停地向我介紹著曲阜古迹的方方面面。我跟他說已經忙了一天了,可以歇歇口,但老先生卻認真地跟我說,這是有規定的。他說乘馬車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用走前面長長的神道,他可以從側旁直接繞到至聖林牌坊前。
入孔林也要安檢
神道最前方的牌坊
從牌坊前下車,這裏仍然要檢票,還有個正式的安檢,進墓區之內爲什麽要安檢,我還真沒弄明白其中的因果關系。但安檢之後,其實還有一段長長的神道,這一段有電瓶車可乘坐,然而此時距關門還有一個小時,沒有遊客在車上等候,故我只能步行前往。
沒有遊客乘車
神道的兩側是高大的柏樹,只是兩側的牆外似乎看不到柏林,我好奇于牆兩側是什麽單位在占用,但一路上也沒有遇到一個當地人,以至于我的好奇心到今日也未能滿足。神道的頂頭位置像個城門樓,上書“至聖林”,沒有書寫者之落款。
孔林真正的大門
從門洞穿過,方真正進入了孔林。此處門口站著七八位婦女紛紛問我需不需要導遊,我向她們解釋說自己只是來拍照,但那些婦女依然和藹地告訴我,從左側走到孔子墓最近。這份修養讓人覺得十分舒服,但我還是覺得先到右邊看一看情形。
此處的牌坊
這是一條土路,前行百十余米後,看到這裏停放著大量的腳踏敞篷車,看來這是夏天遊客們的代步工具。我正在拍照期間,突然發現有輛車在晃動,此時的墓園內幾乎遇不到遊客,故晃動的車嚇我一跳,細看之下,有位年輕人正在那裏搗鼓車,看來他想挑選一輛狀況好的車來使用。他看到我舉著相機,立即揮手示意,不讓我拍照,這更讓我懷意他在這裏的動機。此人看我站在原地不走,他反而耐不住性子,站起身轉向另一個方向走去,而我繼續沿著土路向前探看。
繼續向前走
路的兩側全是墳丘,但所見墓碑沒有古制。有只小石獅子下半身已經埋在了土裏,不知道這個孔林之內有多少墓冢已無痕迹。曾招喜、張愛文編著的《中國導遊十萬個爲什麽·山东》有几节的内容提到了孔林,比如其中一个题目为“为什么说孔林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地?”我在幼年时期看不到更多知识性的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乃是那个时代儿童们最喜欢的读物之一,看来这类读物到今天依然有市场,而我也依然保留着翻看这类初级读物的习惯。
半沒土中
關于這一節的問題,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段落:“最初墓地面積只有1公頃,到清朝康熙年間達到現在的規模,占地面積約2.5平方千米(250公頃),圍繞孔林的林牆就有7000米長。林內有墳墓10萬余座,樹木10萬余株,石碑3600余塊,殿、門、坊、亭等明清建築40余座。所以稱得上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也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是研究我國墓葬制度改革的基地。”
如此數量龐大的家族墓,真的令人歎爲觀止,但那些被清理的墳墓是否也在統計之列呢?《趣聞聖經》編輯部主編的《老山東的趣聞傳說》中寫道:“‘文革’時期,人民日報提出了‘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即破四舊。該運動隨著紅衛兵運動而興起,各地紅衛兵到處破壞寺院、古迹,挖掘古墓、搗毀神佛、焚毀藏書及字畫,孔子墓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紅衛兵挖孔墳,動用了雷管和炸藥,當地村民瘋搶孔墓裏的陪葬品。”
當時毀掉了多少座墳,我未查到具體數據,張順清所撰《孔林變農場的悲劇》一文,因爲是作者的親曆記,由此更能讓人了解到當時被毀的一些細節。該文中首先寫道:“1968年10月,曲阜師範學院革命委員會制定了《關于創建抗大式五七大學的方案》,提出‘開發孔林,創辦五七農場’的具體目標。11月,便組織教職員工輪流去‘開發孔林’了。”
孔林被開發的原因乃是因爲譚厚蘭的破壞,關于她的所爲,張順清在文中寫道:“譚厚蘭是文革時期首都的五大學生領袖之一。1966年11月,她受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組組長陳伯達等人的指使,率領‘京師大毛澤東思想紅衛兵井岡山戰鬥團’來曲阜討孔,砸了國務院保護文物的石碑,挖了孔子、孔鯉、孔伋祖孫三代及後兩代衍聖公孔祥珂、孔令贻等人的墓,拉倒了大量碑碣。此後,孔林裏的很多古墓被挖,古木被伐。譚厚蘭的破壞行爲,打開了一個禁區,使曲師人‘開發孔林’成爲可能。”
張順清提及被派到孔林內進行開發的人總計五六十位,這些人:“農業排的人,大都住在孔子墓區的享殿和子貢廬墓處。”他們在開墾的時候,還根據相關部門下達的指令,要在孔林內建防空洞,于是他們進行挖掘,同時:“領導交代,蓋機井屋子所用梁木、門窗、灰瓦和水泥,由學校供給,砌牆體所用磚石,要就地取材。這樣,就不得不挖墳掘墓了。”
某次在挖掘一座墓時,發現了一套陶制茶具:壺一把,杯子四只:“在場的炊事員老魏看了看,說:‘給我吧,我用它沏茶喝。’排長同意了。”看來這位老魏沒有任何忌諱,這的確是大無謂精神。
這些人在這裏吃飯當然要開夥,對于燃料,同樣是就地取材:“夥房做飯,爲解決燒鍋引火柴,也伐過古木。”對于當時破壞的情形,張順清在本文中給出了如下數據:“孔林,有墓10萬余座,被挖2000余座;曆代栽植的樹木42000余株(不含民國晚期以來的),被毀古樹萬余株;墓碑4000余通,被拉倒的近千塊。”
看到一個院落
院門無匾額
沿著土路再往前走,看到一處院落,這是我上次來孔林時未曾得見者。走進院中靜悄悄的看不到一個人影,正堂的門口立著介紹牌,上面介紹這裏叫思堂,介紹文字稱:“思堂始建于東漢時期,原爲‘齋廳’,後改爲‘思堂’,是祭祀孔子前三日主祭官、陪祭官沐浴更衣之處。”
思堂
東漢時期已經有了這組建築,曆史足夠久遠,但我從外觀看過去,這些房屋都是新近修複者,只有那幾棵古樹年歲不小。張順清在文中只提到開發孔林的這些人住在享殿和子貢廬墓處,並未提及思堂,看來這組建築是後來恢複的。思堂院中的每個門都上著鎖,我看不到裏面的情形。
旁邊的一條路
墓門
由思堂轉入一條小路,前行三十余米,由此左轉,道路變得寬闊起來。沿此路前行三十余米後看到一座高高的門,介紹牌上稱這叫墓門,該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二年,清代予以重修。墓門的前方道路上排列著一些碑,這些碑大多進行過修補。穿過此門,在這裏看到了前往孔子墓的神道,地面全部鋪著磚,沿路是兩排古樹。介紹牌上稱,這條路叫孔子墓甬道,這應當是今人的稱呼方法。
神道
介紹牌上說叫甬道
沿著甬道前行,路兩側有四對石雕,《中國導遊十萬個爲什麽》中對此予以了介紹,其稱第一對石雕名叫望柱:“望柱是進入天門的標志,它不同于華表,華表中間有雲朵,而望柱沒有。東望柱上有‘孔老二’三個黑字,這是文化大革命的産物。因爲望柱的石料滲透性好,墨迹已經滲透到石頭裏面,再也無法去除了。”
望柱
我果然在右側那根望柱距地面不到一米的位置看到了“孔老二”字迹。爲什麽字迹寫得這麽低,想來這個人很矮。雖然沒有留下他的大名,然而他寫的這三個字顯然比各個旅遊景點上塗寫的“王二狗到此一遊”要有名的多。
文豹
該書中談到的第二對石雕名叫文豹:“文豹是傳說中的神獸,神通廣大,外形像豹子,腋下能噴火,溫順善良,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傳說孔子讀書時,文豹不僅兩邊作陪,而且捧書、研墨,爲孔子服務。它們出自能工巧匠之手,既威猛,又溫柔,滿面春風的站在甬道兩邊,令許多遊人情不自禁地擁抱它,親吻它。”確如文中所言,這對石雕看上去頗爲憨厚,但我覺得讓它們在這裏守墓,缺乏莊嚴肅穆感。萬一某位祭孔的人有童心,看到這兄弟倆忍俊不住,豈不有失體統。
甪端
第三對石雕名叫甪端,這個甪字我只是在江南的甪直鎮見到過,該鎮的遊客入口還立著一尊石雕,介紹牌說那就是甪。但甪跟甪端是否是同一物我不清楚,以我的印象,它們長相不同,對于甪端的本領,上文中寫道:“‘甪(lu)端’,也是一種想象中的怪獸。它頭上長一只角,匍匐在地,究竟在幹什麽,使人難以琢磨。傳說它的本領很大,日行18000裏,通幽遠之事,懂八方之言。孔子周遊列國時,就由它拉車,既是很好的謀士,又是很好的翻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外語翻譯人員站在它面前,畢恭畢敬地向它行禮呢。”
翁仲
孔子周遊列國,但他所跑過的國家通用的都是漢語,想來他不用翻譯,但它們給孔子拉過車,以往未留意有這樣的記載,不知道它們當時拉車時是否也很歡快。而今它們常年蹲在這裏,不知道開不開心,但從它們的面容看上去,似乎並無抱怨之色。甪端前方的那對石翁仲是在古墓邊經常能夠看到的擺設。
享殿
這些石雕像通稱爲石儀,石儀之後是享殿,介紹牌上稱:“享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曆代重修,爲孔子墓前的重要附屬建築,是墓祭時擺放禮器祭品及宣讀祭文的地方。1950年,朱德總司令曾在此殿召開重要的軍事會議。”
對于所開會議的主題,張順清在其文中說:“1950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曾在享殿前召開抗美援朝軍事動員大會,朱德總司令到場做了動員報告。”
享殿右側區域
走入其中,享殿的面積也就幾十平方米,看來當年參加會議的人不會太多,但也有可能有很多聽衆是在享殿之外,而今殿內已看不到當年擺放的會議桌等,如今裏面擺放著一些旅遊紀念品,有個工作人員坐在那裏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