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龍套”出身、苦等20年的馬國明捧起視帝獎杯時,他旁邊的新演員正在接棒港劇未來, TVB精神仍在延續。
文 | 林銘豪 蔣敏玉 編輯 | 沈小山
“今晚真是嚇到了!首先多謝大家這個反應,你們這個反應我沒有拿獎都當贏了。”12日晚,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9“最佳男主角”花落馬國明,全場藝人起立鼓掌,鏡頭掃到馬國明,還是那個“天然呆”。
與其說馬國明是真“呆”,不如將其視爲“都這麽多年了,拿不拿得到也無所謂”的佛系。
熬出來的視帝與TVB藝人的斷代
1999年從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第14期畢業入行,馬國明的“跑龍套”生涯由林保怡、歐陽震華、郭晉安等實力口碑俱佳的“台柱”們締造的TVB新千年最後輝煌開始。04年,當紅花旦小生們開始出走,無線高層著手培植新人,陳鍵鋒、吳卓羲、黃宗澤、林峰、黎諾懿、馬國明六人被選爲“奧運六子”。次年,馬國明憑借《同撈同煲》和《人間蒸發》 獲得“飛躍進步男藝員”、“最佳男配角”提名,此後至2018年,馬國明11次提名,11次顆粒無收。
當馬國明最終拿下“視帝”,加上之前在新加坡舉行的“星和無線電視大獎”上斬獲的視帝獎杯,45歲的他終于“熬出頭”。
然而真的是熬出頭了嗎?一方面是堅守與拼命,另一方面,很難讓人不生出“這是一個安慰獎”的想法。
近幾年來,TVB一直被人诟病“關起門來自己玩”,當最終獲獎名單公布,大陸網友一臉懵:這是誰?不知道。這什麽劇?沒看過。港劇過去輝煌不在的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TVB藝人的斷層化現象。
馬國明、吳卓羲、黃宗澤、林峰、陳鍵鋒五人的人氣曾一時無兩,搭檔過的多部電視劇也是收視率、口碑均好。尤其是08年推出的《少年四大名捕》,馬吳林陳四個小生從外形到演技都顯露出了當時TVB未來台柱的格調,此時,90後一代普遍正值青少年的時期,所以不難想見十年後馬國明獲獎能夠引起網友感慨——90後追劇記憶就是他們正大紅大紫的身影。
少年四大名捕
08年也是無線的轉折點,林保怡、歐陽震華、黎姿等已經跻身電視城一線的老牌演員或淡出娛樂圈或北上內地。新千年培植起來的新一代位分不夠,無線唯有依賴黎耀祥、鄧萃雯、佘詩曼等資曆深的次一線藝人。盡管這維持了TVB劇作的人氣,但無形中阻礙了馬國明這一代小生的上位機會。
2010年陳鍵鋒和無線解約,吳卓羲、林峰等人緊隨其後,“四大名捕”僅剩馬國明一人留守。同時,隨著楊怡、佘詩曼等最後一批稱得上一線的藝人陸續離巢,加上內地崛起所帶來的市場份額沖擊,TVB選擇跳過馬國明等上代藝人繼續培植新人,這就是爲什麽在無線慶祝建台50年的重要時刻上,更出風頭的是王浩信、袁偉豪、黃翠如等新人。
李施嬅惜敗視後,拿下最受歡迎電視女角色
所以網友感歎TVB給馬國明的這個視帝“太晚了”不無道理。但曾育“星”無數,獨力撐起香港娛樂圈半壁江山的TVB在人才濟濟的情況下確實很難做到人均一獎。待TVB隨著香港娛樂産業的迅速沒落而茫然失措時,除了力捧新人,它也把目光重新轉回“老人”身上。2018年獲得視帝的馬德鍾入行25年;2019年才獲得演藝生涯中第一個獎的劉丹入行50年;競逐“視後”惜敗的李施嬅也入行20余年才獲 “最受歡迎女角色”獎,而且還得和圈內一姐楊千嬅共同捧杯。
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9,在藝人影響力上確實算得上“萬千星輝”。但這份輝煌是靠“老人”支撐起來的,摻雜著諸多80/90後曾追過港劇的中國人那份“看著TVB長大的”情懷。
制作的後繼乏力、TVB劇作難以開拓內地市場、香港藝人狹隘化都將是TVB進入20年代必須要面對的難關。
日漸乏力的電視城與不屈的獅子山精神
1969年,無線開台時選址于九龍塘廣播道77號,與香港電台、亞洲電視台等齊聚“五台山”,成爲香港影視和娛樂産業的支柱之一。
1980年TVB經典劇集《上海灘》
70-90年代,TVB大咖雲集,經典叠代。周星馳、梅豔芳、張國榮、周潤發、等爲大衆所熟知的香港老一輩明星無一不受到過無線的栽培。就連歌手想要成名都以能否給TVB引進的日本動畫片翻唱主題曲爲標志。《射雕英雄傳》等金庸劇火遍全國,《上海灘》等作品連同主題曲爲國人難忘,《大時代》等寫實作品刻畫了時代的影子。成就出這些精品的,除了香港的環境,更加重要的是香港人引以爲傲的“獅子山精神”。
回歸前,很多老一輩香港藝人由內地南下,生活艱苦,加之華語文化在很長時間內被輕視,借影視表現中華文化、中國人不屈不撓地在這個彈丸之地“熬世界”成爲早期無線藝人的共同特征。
《難兄難弟》等作品表現的其實就是中國人自己那份豪情、堅韌,粵劇出身的汪明荃《勇敢中國人》、葉振棠《萬裏長城永不倒》等歌曲更是直接體現出香港人的家國情懷。這種貫穿在TVB早期劇作中的積極元素和“拼搏奮發、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不謀而合,固然能夠得到包括香港人在內的廣大中國人的共鳴。
“無線出品,必屬精品”,毫無疑問TVB曾是中國人接觸先鋒娛樂文化的第一窗口,同時也是向東南亞輸出華語文化的重要平台。
當古天樂還是“奶油小生”,哥哥張國榮也風華正茂時,TVB其實沒有“頒獎禮”,只有一個如綜藝大咖秀的“年會”,用于內部消遣。年會上的“四大天王”等當時還是“小鮮肉”,但這批人不僅成就TVB一代“黃金時期”,也是後來支撐起1982年成立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力軍。1997年,電視頒獎環節的引入,讓TVB通過評獎的方式來表彰全年表現出色的藝人,標志著無線實力和資本的巅峰時刻。
2000年的《男親女愛》是豆瓣9.2的高分劇
但盛極則衰,2000年後《男親女愛》、《法證先鋒》、《金枝玉孽》等劇給內地影視劇的崛起開拓了先路,但在題材上相比曾經有著家國氣派的作品已經更加都市化、本土化。隨著內地影視産業的迅速膨脹,港劇在2000年後已經在走下坡路,曾經和無線雙足鼎立的亞視也在2016年宣告倒閉,日漸老舊的電視城俨然風光不在。
即便如此,TVB內部的“獅子山精神”並未完全褪去。相比內地飽受诟病的影視圈文化,“窮酸、小家子氣”的TVB始終有一批認真的藝人和幕後人員數十年如一日地付出;新藝人雖然名聲受限,但演技有目共睹,有人曾經調侃:TVB的演員,一線走了換二線挑大梁,二線走了三、四線也沒問題。
經常演茄哩啡的梁烈唯憑借精湛演技獲得最佳男配角
TVB的藝人首先是藝人,然後才是明星。
不管一個“視帝”要熬多少年也咬牙堅持,這就是TVB內部從60年代延續下來的“無線精神”。當早已功成名就的惠英紅站在TVB的舞台上說出那句“我回家了”、當無線大姐汪明荃說出“娛樂大家”才是TVB責任的時候,這種演員情懷帶來的感動是內地的影視圈所需要的。
當“龍套”出身、苦等20年的馬國明捧起視帝獎杯時,他旁邊的新演員正在接棒港劇未來, TVB精神仍在延續。
來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