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4 月下調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以反映俄烏局勢的影響。而在亞洲地區,一份權威報告近日指出,今年該地區的經濟增速很可能低于當前IMF預期值。
4月20日,博鳌亞洲論壇官方報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 2022 年度報告》(下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稱,總體來看,2022 年亞洲經濟仍將處于恢複進程之中,但增長幅度或有所收斂。據 IMF 數據計算,預計加權實際 GDP 增長率爲 5.2%,將比 2021 年下降 1.2個百分點。考慮到多種負面因素日益凸顯,但2022 年亞洲經濟增速很可能低于當前 IMF 預測值。
具體來看,報告指出了今年影響亞洲經濟增長的六大因素:
其一,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德爾塔、奧密克戎等變異毒株相繼出現,傳播能力更強,原有疫苗防範效果被削弱。2022 年初,亞洲多個經濟體再現疫情高峰,從每日新增來看,韓國、越南、日本、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都在萬例以上。
其二,俄烏沖突後的地緣政治局勢。烏克蘭危機觸發亞歐地緣政治變局,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推升通貨膨脹。避險情緒上升引發亞洲地區資本外流,加劇金融市場動蕩,加大亞洲經濟複蘇的脆弱性。此外,俄烏沖突還可能波及全球能源供給和能源轉型。
其三,美歐貨幣政策調整節奏與力度。美聯儲已正式宣布加息 25 個基點,歐洲央行對于貨幣政策調整持漸進式態度。美歐宏觀經濟政策逐步轉向正常化,將不可避免地給包括亞洲經濟體在內的全球資本市場、彙率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債務等帶來影響。受支持經濟複蘇、穩定物價、發達經濟體貨幣收縮等因素的影響,亞洲貨幣政策面臨艱難選擇。
其四,部分國家債務問題。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債務總額達到 303 萬億美元,創曆史新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占 GDP 比重約爲 248%,比疫情前增加了 20 個百分點以上。隨著全球利率回升,金融環境收緊,激增的全球債務可能會增加經濟的脆弱性,阻礙經濟複蘇步伐。若全球利率上升速度快于預期且經濟增速放緩,那麽包括亞洲在內的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債務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其五,關鍵初級産品供應。經濟快速修複、全球能源轉型,擴大了資源商品供需缺口,資源富裕國家如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和蒙古國等國的談判能力上升,也將有助于緩解疫情加劇的財政困難。
其六,部分國家政府換屆。韓國于 2022 年 3 月剛剛完成大選,菲律賓也將于5 月舉行總統大選。新政府的政策綱領可能會對東北亞、東南亞的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新變化。
盡管亞洲國家今年將面對疫情沖擊、多邊規則失序等重重障礙,但博鳌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李保東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亞洲仍是世界經濟複蘇的重要推動力。
“我們相信,亞洲國家將繼續成爲世界經濟的壓艙石和多邊合作的助推器。亞洲通過自身發展與多雙邊合作,將在解決全球收入、綠色和數字等發展赤字上發揮重要領導力。”李保東稱。
其中,中國作爲亞洲最大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李保東還表示,會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程度,與各方一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爲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拓寬了實現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