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庫觀察
習近平主席在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均指出了“建設數字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以各國跨境電商合作發展爲龍頭,引領各國數字基礎設施、金融和物流體系的協同建設,是拉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社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東南亞作爲“數字絲綢之路”核心區,中國數字經濟企業多年來積極投資布局,複制和推廣本土成功經驗。中國已成爲投資東南亞科技創新企業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當前,各國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已成必然。中國的數字經濟企業應用“數字抗疫”技術獲得了良好效果,其中的經驗、教訓也將進一步帶動東盟各國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以數字轉型助力經濟發展。
爲支持中國企業在疫情下借助“數字絲綢之路”在東盟各國順利地開展投資貿易,北京大學東盟國家研究中心與走出去智庫(CGGT)組成“東南亞數字經濟聯合課題組”,通過觀察各領域的動態,分析事件成因、預測其影響,希望爲相關方提供一個聚焦東南亞數字經濟的趨利避害機制。今天,我們刊發關于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和5G建設的分析文章供讀者參閱。
要 點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1、伴隨著5G應用場景的豐富,到2024年,5G有望成爲移動市場的主導技術,預計同年3G服務將被淘汰。到2025年,新加坡將實現5G網絡全覆蓋。
2、新加坡努力推動SA5G(獨立5G組網)的應用,該網絡比非獨立(NSA)網絡支持更大的帶寬,能夠提供全套企業5G功能,包括網絡切片和用于物聯網(IoT)應用程序的低延遲連接。
3、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完善,對中國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但新加坡法制體系嚴密,中資企業應格外注意避免因運營不當或違規而導致處罰風險。
正 文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文/原瑞辰
東南亞數字經濟聯合課題組成員
一、 發展現狀與成就
新加坡是世界上數字基礎設施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該國擁有高質量的固定電話網絡,寬帶普及率爲200%,移動電話普及率爲160.6%。它在BuddeComm的“亞洲電信成熟度指數”中排名東南亞第一,也在OpenSignal4G網速排名上位列世界第一。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衡量數字化准備程度的“亞洲數字化轉型指數”將新加坡列爲亞洲第一,華爲全球連通性指數(GCI 2019)將新加坡列爲全球第四,這些都得益于新加坡在數字基礎設施和産業關聯方面的優勢,特別體現在ICT投資、應用與立法、移動寬帶及智能手機滲透率等方面。新加坡還在R&D生態方面開展了大量投資,建立了實驗室以測試解決方案和創新産品及服務。
新加坡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能有效滿足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高端技術的強勁需求,其將會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數字支付和數字政務的發展。
目前,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 移動數據網絡市場高度飽和
新加坡擁有929萬移動設備用戶,年增長率2.4%,移動網絡滲透率爲161%。移動市場有Singtel、StarHub、M1和TPG Telecom四家運營商。多數訂戶擁有一台以上的移動設備。由于人口稠密加上運營商的快速部署,新加坡4G市場迅速達到飽和,3G用戶數量已經連續八年下降。新加坡的4G網速全球第一,網絡覆蓋率接近99%,這部分得益于2017年4月終止2G服務爲運營商釋放出的急需頻譜資源。由于除“多SIM業務”之外,高度飽和的移動市場幾乎沒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因此預計未來三年內增長將非常緩慢,2019年至2024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爲1.5%。
(二) 5G技術應用前景樂觀
新加坡消費者對5G技術的濃厚興趣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企業對該技術的關注。新加坡擁有良好的監管環境、健康的市場競爭、強大的4G滲透率與數據消耗量、充分的消費者准備程度,以及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共同支撐5G的發展。新加坡資媒局(IMDA)已于2020年4月發放了5G頻段,Starhub和Singtel兩大電信運營商已分別于2020年8月和9月在中部非核心地帶展開了5G技術試驗。新加坡政府計劃于2021年實現5G的商業化運營。可以預期,伴隨著5G應用場景的豐富,到2024年,5G有望成爲移動市場的主導技術,預計同年3G服務將被淘汰(見下圖1-2)。到2025年,新加坡將實現5G網絡全覆蓋。到2029年,預計5G用戶將占移動市場的近80%,其余移動連接均會通過4G-LTE進行(見下圖1-3)。
圖1-2 新加坡未來十年5G市場發展基線預測
來源:Fitch Solutions
圖1-3 新加坡未來十年3G/4G/5G用戶數基線預測
來源:Fitch Solutions,IMDA
表1-1新加坡2018-2023五年間3G/4G/G用戶實際與預測數
來源:Fitch Solutions,IMDA
(三) 多網融合較普遍,光纖接入是固定寬帶主流
新加坡固定寬帶滲透率25.7%,移動寬帶滲透率147%,固定電話滲透率32.8%,都處于相對較高水平。由于新加坡家庭平均收入高,三網融合及四網融合的使用率很高,再加上城市規模小、人口密集,運營商可以輕松地以較低成本進行網絡升級。
在Starhub于2019年10月關閉其電纜基礎設施後,除企業ADSL寬帶外所有零售級別的固定寬帶連接均爲FttP(光纖入戶)。新加坡95%的光纖入戶滲透率排名世界第一。作爲“下一代國家寬帶網絡計劃”(NGNBN)的一部分,政府致力于提供1Gb/s的光纖接入服務,並形成FttP和無線網絡的結合。預計未來三年固定寬帶的市場滲透率將穩定在26%的水平,2019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爲0.9%。到2024年底,固定寬帶用戶總數將增加至347萬,不過到2029年底將回落到330萬。
(四) 數據中心競爭力強
新加坡在Digital Realty 2020年“數據重力指數”(DGx)中以200%的年複合增長率位居亞太區都市圈之首。美國地産咨詢公司 Cushman and Wakefield 的一項報告亦指出,新加坡目前是亞太地區在數據中心方面最具競爭力的國家。新加坡的政局穩定、自然災害少發、電力供應穩定、數據中心土地審批高效,再加上東盟區域經濟中心的地位,其發展數據中心具有較強優勢。
新加坡是多個行業大型企業的區域數據中心樞紐,部分得益于其與亞太其他主要市場接入了大量海底電纜。進入新加坡數據中心市場的本地和國際托管及雲服務提供商、多媒體內容提供商和雲計算公司在過去的三至五年中顯著增加。Facebook、Google、Equinix和中國移動等大型跨國科技企業均在新加坡投資建設數據中心。新加坡在2019年貢獻了東盟地區數據中心領域總收入的45%,預計到2025年,新加坡的公有雲市場規模將達到25億美元。特別地,隨著5G和物聯網的快速增長,新加坡對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的需求將持續擴張。
二、 發展曆程與目前短板
(一)“智慧國2015”發展規劃始于2006年
新加坡不僅具有良好的産業基礎,同時也擁有較爲充足的人才和健全的法律體系,在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方面一直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06年6月新加坡政府推出爲期10年的“智慧國2015”發展規劃,希望將新加坡建設成一個由信息通信驅動的智能化國度和國際都市。在該計劃的推動下,新加坡信息通信發展管理局(IDA,IMDA的前身)致力于公共、企業、國民領域的協作創新,智能ICT技術被應用在企業大樓、公路以及基礎設施的改造上,幫助推動了“智慧國”的發展。
(二)目前的發展短板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相較其他數字基礎設施先進國家仍有不足。投資不足是一個現實問題。按照相關項目占GDP的比重衡量,新加坡在ICT、電信、安全軟件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相比其他數字經濟領先經濟體仍有差距。研發方面,新加坡整體研發投入的GDP占比爲1.94%。這一數據雖已處于世界一流水平,但相比美國的2.84%、瑞士的3.37%和瑞典的3.34%仍有明顯差距。新加坡在人均ICT專利數方面同美國、瑞士和瑞典三國間存在明顯差距,並限制了新加坡人工智能以及雲服務潛力的發揮。
二是缺乏成熟的5G行業應用案例。5G行業應用方面,目前先行的成功者寥寥,技術産業化應用經驗嚴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信心。雖然新加坡5G企業級的應用數量正在快速增長,但基礎仍相對薄弱,缺少能夠複制推廣的範本、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相關平台,導致企業的試錯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新加坡廣大中小企業利用5G技術改造傳統業務流程潛力的發揮。
三是電信市場存在無序競爭問題。運營商TPG采用了可能擾亂市場競爭秩序的數據服務低價策略。MyRepublic和其他小規模ISP(網絡服務提供商)也通過引入超低價格千兆位光纖訪問服務破壞了高速有線寬帶市場的秩序。新興的MVNO企業(主要包括Circles、Zero1、Zero、Mobile、MyRepublic、RedONE、Grid、Giga、GOMO和VivoBee十家)大幅調低價格,已經嚴重影響傳統電信網絡運營商的盈利能力。惡性競爭導致運營商收入增長放緩,不利于擴大網絡基站設備鋪設。
四是成爲國際數據中心面臨困難。首先,新加坡土地面積有限、能源不足且天氣濕熱,將限制其吸引跨國公司落戶數據中心的努力。其次,雖然新加坡本土企業在托管業務中能分到一杯羹,但在技術要求更高的雲服務市場並無力量與中美企業直接競爭,長期受制于行業價值鏈中下遊位置。最後,5G技術下邊緣計算將逐漸成爲主流,該模式是分布式、靠近用戶的,因而集中的大型區域數據中心存在之必要性將受到削弱。
五是物聯網建設仍有提升空間。根據華爲GCI指數,與2019年排名世界前三的美國、瑞士和瑞典相比,位列第四的新加坡在物聯網這一關鍵使能技術上的得分較低。具體來看,人均物聯網設備和系統總保有量仍然不足,用于物聯網軟件分析的相關投資明顯不足。這一問題可能首先反映在新加坡制造業和物流行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上,進而拖累新加坡“工業4.0”戰略的落地。
三、 政府行業規劃與法規
(一) 政府設立數字基礎設施的主管部門與建設規劃
一是設立新加坡資媒局作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主管部門。資訊通信和媒體發展管理局(簡稱資媒局,IMDA)隸屬于新加坡通信和信息部(MCI),是一個非常主動的監管機構。其積極改善該國電信前景,負責促進競爭和技術吸收,並對電信市場的相關問題開展研究。IMDA一直被評爲亞洲示範性電信監管機構,其通過提供統一的監管框架幫助TMT行業快速發展。IMDA下設技術和基礎設施小組,負責國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下一代平台的實施,負責管理研究計劃辦公室和技術規劃和數字服務實驗室。IMDA提出了新加坡數字行動框架(SGD),通過物理和數字基礎設施的搭建,憑借其連通性、平台和數據支撐起加速、競爭和轉型三大目標的實現。此外,IMDA還提出了綠色數據中心標准,旨在降低高耗能設備的功耗和運營成本,並提高新加坡數據存儲和處理設施的競爭力。
二是實施“智慧國2025”規劃。“智慧國2025”(iN2025)是“智慧國2015”的升級版計劃。爲在2015-2025年間將新加坡打造成爲“智慧國”,新加坡政府將構建“智慧國平台”,建設覆蓋全島的數據收集、連接和分析的基礎設施與操作系統,根據獲取的數據預測公民需求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智慧國理念的核心包括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理解(Comprehend)。“智慧國2025”的重點在于“理解”,即通過收集到的數據尤其是實時數據建立面向公衆的有效共享機制,通過數據分析來更好地預測民衆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Wireless@SG是IDA下一代國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計劃中的一部分,旨在提供公共場所內的無線接入服務,目前已覆蓋幾乎所有公共場所。
三是建設下一代國家寬帶網絡。NGNBN是新加坡iN2015總體規劃下的全國光纖網絡計劃,現已基本建成。NGNBN由三個關鍵的行業層次組成。整個網絡的基礎是網絡公司(NetCo),其負責設計、構建和操作被動基礎結構層。采用無源基礎架構的運營公司(OpCo)是第二層,負責設計、構建和運行有源基礎架構,以向下遊運營商(零售服務提供商,RSP)提供批發寬帶連接。這些RSP構成第三層,通過相互競爭來爲最終用戶提供創新性的服務。該網絡可爲新加坡所有場所提供至少1Gb/s的接入速率。同時,新加坡也建立了孵化器,用于測試開放式國家寬帶網絡的應用潛力。島國的緊湊地理特性使得該基礎設施的推出變得相當容易。此外,新加坡一系列的網絡基建計劃和項目(包括Singapore One、Wireless@SG和iN2015)取得了協同效應,從而爲NGNBN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推動SA5G網絡應用。新加坡努力推動SA5G(獨立5G組網)的應用,該網絡比非獨立(NSA)網絡支持更大的帶寬,能夠提供全套企業5G功能,包括網絡切片和用于物聯網(IoT)應用程序的低延遲連接。這表明新加坡5G應用的重點將放在企業和工業層面上。新加坡政府的“智慧國”計劃中幾個關鍵的國家級戰略項目,包括城市智慧交通和國家智能傳感器平台(SNSP)項目,預計將會采用SA5G網絡。
(二)相關法律法規
《電信法案》是新加坡管理電信行業的主要立法,爲電信行業設定了廣泛的許可和監管框架。該法案的2016年版修正案對建築物管理者延遲建築物內通訊基站的部署,業主與電信服務提供商簽署排他性協議,以及用戶和運營商糾紛費用分擔不合理等現實問題做出了回應和安排。2018年2月新加坡通過了《網絡安全法案》,以加強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保護並建立針對網絡安全服務提供商的監管框架。
其他值得關注的重要法律有:
一是個人信息和數據保護的法律。新加坡《個人數據保護法》已于2013年1月生效。2018年2月,新加坡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倡議構建的跨境隱私規則體系(CBPRs)。2018年底,數據保護信任標記制度(DPTM)開始實行,它是企業層面上的一項自願性認證,用于展示負責任的數據保護實踐,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優勢並與客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信任。2020年5月14日,以歐盟GDPR及其附屬文件爲藍本,新加坡通信和信息部(MCI)和個人數據保護委員會(PDPC)聯合發布了《個人數據保護法(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法案內容的主要變化有:一是加強監管機構的問責制;二是完善法律框架,以在必要時達成有效同意;三是強化個人對其數據享有的權利;四是加大隱私侵害的處罰力度。
二是關于網絡內容治理的法律。2019年10月2日新加坡《防止網絡虛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正式生效。根據該法案,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絡媒體須在當局認爲是虛假新聞的內容旁附上警示,甚至刪除信息、封鎖相關賬戶和網頁。如假消息已廣泛流傳,當局可要求媒體澄清事實。違反相關法律的個人最高可被判囚10年及罰款10萬新元,公司則最高罰款100萬新元。然而,加強虛假信息治理的立法引發一系列爭議,包括在對信息真假判定方面是否賦予了政府或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是否會引發寒蟬效應以及是否在防止言論自由濫用與保障民主之間做到了平衡等。
三是關于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2019年1月,PDPC與IMDA聯合提出《示範性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以幫助企業解決因跨行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道德及監管方面的問題。框架主要側重于四個方面:內部治理、決策模型、運營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文件明確該框架基于兩項基礎指導原則,即(1)由人工智能制定或協助制定的決策應該是可解釋的、透明的,以及對消費者公平的;(2)人工智能的實施應該以人爲本。
四是關于物聯網網絡安全的法律。2020年3月13日,IMDA發布了《物聯網網絡安全指南》,爲企業及其供應商部署安全的物聯網技術,以及在采購、開發、運營和維護物聯網系統時解決網絡安全問題提供指引。它包含一個現實安全問題列表,企業可在招標或采購物聯網設備時參照制定安全要求清單。
四、 發展前景與風險挑戰
(一) 發展前景
在數據網絡建設方面。2020年8月11日,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MTI)將新加坡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預測進一步下移到-7.0%至-5.0%區間。由于疫情嚴重沖擊新加坡宏觀經濟,國內可支配收入將在今年甚至今明兩年內持續承壓,消費者和企業可能會推遲向光纖和4G、5G等高端服務的遷移,轉而采用價格更便宜但仍然“不錯”的網絡服務,盡管其將無法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需要。在消費和投資支出出現改善,並且政府和運營商找到可靠的辦法以解決入戶安裝工程師面臨的感染風險之前,5G和光纖接入(FTTx)的推廣速度可能持續放緩。然而,通信需求在疫情期間表現出較強韌性,同時數字經濟發展客觀上受到疫情推動,因此預計疫情對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影響總體可控。
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新加坡已成爲全球最成熟的數據中心市場,公認爲是排在中國香港、韓國和日本之前的亞洲範圍數據中心商業運營中心。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有大量國際和本國的數據雲服務商在該國運營。
(二) 外部風險與自身挑戰
一是財政資金投入壓力較大。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由公共部門主導的大工程。目前的一個潛在問題是財政壓力。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通過稅收優惠期等各種稅收激勵,以及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目前爲17%)來吸引外國投資。盡管2018年初,政府宣布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商品及服務稅(GST)稅率從7%提高到9%,但受疫情影響,明年不太可能提高公司或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新加坡政府目前面臨刺激經濟複蘇、擴大數字經濟投資和供養老齡人口的三重壓力,驟減的財政收入將在長期內危及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投資。此外,新加坡已在東盟國家中率先推出了數字征稅方案,還可能導致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問題。
二是面臨其他亞洲城市的競爭。從華爲GCI指數來看,2019年在數字經濟連通性上表現較好的亞洲國家還有日本(排名世界第六)和韓國(排名世界第十三)。日本和韓國在寬帶方面得分與新加坡相差很小,而兩國的物聯網得分甚至超過了新加坡。此外,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也與新加坡差距較小。特別地,日本在物聯網投資、安全軟件投資、電信客戶滿意度、移動和寬帶發展潛力等都超過了新加坡,其同樣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對新加坡吸引區域內外數字經濟國際直接投資構成較大競爭壓力。亞洲各國領先的移動運營商正在通過部署包括載波聚合(CA)、256QAM(正交幅度調制)和窄帶物聯網(NB-IoT)在內的尖端技術,打造5G生態系統,支撐在互聯城市中新興物聯網生態系統下更廣泛的應用,競相提供具有超低延遲和移動性的服務。
三是電信市場出現自然壟斷傾向。新加坡電信市場有過度競爭(打價格戰)的傾向,過度競爭可能引發部分企業破産,並最終導致市場轉而走向壟斷。在價格戰中生存下來的少數運營商可能聯合向市場收取較高的價格。Singtel的壟斷風險較高,它目前是新加坡移動市場的主導者,2020年第2季度的市場份額爲51.2%,而Starhub和M1分別爲25.1%和23.7%。此外,Singtel還是其他電信垂直領域(包括固話、付費電視和固定寬帶)的主導者。由于Singtel的品牌價值及其捆綁式的多網服務,預計其競爭對手難以撼動其市場領導地位。
五、 對中資企業控風險抓機遇的建議
(一) 應把握的機遇
一是立足新加坡發展總部經濟。除“硬性基礎設施”高度成熟完善外,新加坡的“軟性基礎設施”——營商環境也十分矚目。根據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名》,新加坡在成立新公司、獲得貸款和繳納稅費等方面表現優異。TMF發布的《2018年合規複雜度指數》報告也將新加坡和澳大利亞並稱爲亞太最便利的司法管轄區。最近,字節跳動、阿裏巴巴和騰訊紛紛在新加坡開展數十億美元金額的投資項目。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數據顯示,全球頂尖的100家軟件和服務公司當中,超過80家在新加坡設立公司,其中15家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或亞太總部。投資新加坡,中國企業可以利用當地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優異的營商環境和密集的企業間交易網絡支撐起在東盟甚至亞太整體的業務運營和戰略管理。
二是主動融入該國開放式創新平台(OIP)。OIP是一個虛擬的衆包平台,它連接著問題的解決者。該平台將使新加坡企業與具有信息、通信和媒體(ICM)專業知識的初創公司、成熟企業和研究機構合作,以解決實際業務挑戰並開發創新解決方案。通過該平台,位于新加坡的中國公司將可以緊密聯系具有跨學科ICM人才、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大型社區,以加快其數字化進程。OIP將幫助中資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特別是對于那些缺少內部資源、技術和專業知識來解決複雜問題的公司。同時,ICM公司和研究者將直接連接到問題所有者的生態系統中,了解潛在客戶的創新需求,刺激協同創新,共同促進創新解決方案的商業化。
三是抓准時機開拓雲服務市場。隨著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提升,東南亞地區逐漸陷入中美大國博弈的前沿。在此背景下,新加坡的組織和個人將産生對多國別數據服務的需求以規避未來可能的“斷供”風險。目前,新加坡大型雲服務商有亞馬遜、微軟、谷歌、阿裏等,以美國企業爲主。對美國服務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新加坡未來被迫成爲美國外交政策的附庸,這違背了新加坡的不結盟立場。因此,國際競爭力僅次于美企的中國雲服務企業及相關工程設計與施工企業未來將會受到新加坡市場的歡迎。
四是緊盯5G剩余市場。新加坡政府允許運營商在官方頒布的安全標准下自主選擇設備供應商,新加坡兩家最大的無線網絡運營商已宣布在5G建設中采用諾基亞和愛立信技術。來自澳大利亞的TPG電信公司雖然在新加坡5G網絡的競標中落選,但仍獲得一些覆蓋特定範圍的毫米波頻段以提供5G區域網絡,TPG公司表示他們將會選擇華爲設備。在其他網絡設備方面,M1、StarHub和一些小型運營商也將繼續使用中國設備。因此,從現在到預計實現5G在新加坡全覆蓋的2025年,華爲、中興及供應鏈上其他中國企業仍有開拓新加坡市場的空間。中企應通過積極主動的公共關系管理,打造良好市場形象,並通過在技術層面營造適當透明度增強品牌可信度。
五是積極入住創新園區。新加坡第一個企業區榜鵝數字區(PDD)將成爲新加坡數字經濟的樞紐。這裏緊鄰新加坡理工大學(SIT),彙聚了高科技企業、學者和研究人員,有力推動知識的交叉創造。區內創新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將幫助優化土地和能源的利用,例如氣動廢物輸送、IoT傳感器部署以及用于自動交付貨物的集中式城市物流平台。PDD是中國數字企業在新加坡理想的大本營。另外,新加坡開發了占地600公頃的裕廊創新區,借此打造“最佳制造業”。該創新區將作爲一站式基地,爲研究院、行業推動者和先進制造工廠提供場所。創新區將成爲科技解決方案服務商和生産商的試驗平台。在這裏,“工業4.0”的新型制造業模式利用機械潛能和數據分析,精簡並改善生産過程,實現降本提效的目的。轉型中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以及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都應優先考慮在這裏投資。
(二)可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
一是嚴格遵守《電信法案》的要求。除特殊情況外,新加坡對電信許可申請者不進行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外資股本限制。IMDA的當前做法是僅向在新加坡注冊成立的公司頒發基于設施的電信許可證。對于基于服務的許可證,IMDA還將向在當地注冊分支機構的外國公司頒發許可證。關于並購的詳細控制條款被列入《電信競爭法案2012》中,投資者需仔細審閱,特別是其中關鍵性的競爭審查部分。另外,IMDA要求投資者在交易完成前至少60天提交申請,但當有需要就擬議交易征詢業界意見,或者交易引發了新的或複雜的問題時,時間表可能會延長。IMDA亦允許投資者申請縮短時限。上述幾種情形對中國投資者的資金成本和投資風險影響很大。
二是增強保護該國公民權利的意識。數字經濟時代偏見與歧視、數據隱私、數據控制權等社會問題頻發。就新加坡市場而言,一方面,新加坡社會公民的權利意識近年來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也在加強針對新技術的監管,如在2018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發布了其原則,以加強針對金融領域AI的公平、道德、問責制和透明度的監管(FEAT)。因此,對相關領域的中國投資者來說,一旦交易、整合和日常經營觸及數據泄露等敏感社會問題,不但面臨被法律制裁的風險,還可能引發市場信任損失,令企業經營陷入不利地位。
三是加強合規管理。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完善,對中國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但新加坡法制體系嚴密,中資企業應格外注意避免因運營不當或違規而導致處罰風險。這包括:初創企業必須通過BizFile+系統在新加坡商業注冊局(ACRA)進行線上注冊;每家設立在新加坡的企業都必須指派至少一名董事在新加坡境內居留;那些希望派遣中國高管或者技術工程師到新加坡工作的中國企業需要遵守嚴苛的聘請外國人才的政策和雇主責任,例如強制性的公積金制度等等。在運營過程中,通過SingPass、CorpPass或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平台辦理稅務繳納,向新加坡商業注冊局申報年度利潤等諸多要求,也需要中國企業做足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