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企業銳意改革,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企業跻身世界500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尋中國企業今日成就的原因,其所處的特定政策環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按照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環境之下,黨和政府爲企業的發展量身定制了政策。政策的時效性與靈活性都在其中得到了體現。這些政策爲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是,一個國家的資源禀賦無論在哪一指定時刻都是特定的,它對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以及最佳産業結構是有影響的。市場需要作爲經濟的根本性機制,保障要素的相對價格能夠將自身的稀缺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並且政府也需要主動發揮職能,將有利的條件提供給産業,助力企業升級。本文以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討論後疫情時期,新時代治理水平爲企業構建發展基礎,爲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注入新活力。
市場經濟新結構的緣起、內生和延伸
新結構經濟學最初成型于蔡昉、林毅夫以及李周在1994年編寫的《中國的奇迹:發展戰略和經濟改革》一書。
關于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林毅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全球最窮困的地區便是東亞,人口衆多、自然資源缺乏,曾經被視爲全球最沒有發展希望的地方。不過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快速得到恢複,緊隨其後的是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以及韓國和新加坡,被並稱爲“東亞四小龍”,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這些是極具活力的新式工業型經濟體。”
“在這些實例面前,世界銀行在全球是非常關鍵的多邊發展組織,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以4年爲期限開展一次以東亞經濟爲主題的研究活動,對其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經曆和教訓進行總結,將特定時期面臨的問題和考驗揭露出來。這些研究裏面首個報告出現時間是1993年,其主題是《東亞奇迹: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第一次系統性的對東亞有出色表現的8個經濟體能夠成功的原因展開研究。這8個經濟體不僅包含了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印度尼西亞、泰國以及馬來西亞也包含在這個範圍內。我國自1978年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直到1993年,長達15年保持9.7%的經濟平均增長速率,這對于一個根基弱、人口高達10億以上並且正在轉型狀態的國家而言,獲得如此成就是人類經濟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不過該報告卻潛意識地忽略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我們身爲中國的一分子,以經濟學者的身份有義務以‘中國的奇迹’爲主題,對中國在轉型環節中經濟發展奇迹蘊含的道理進行分析,估測這個奇迹還有沒有延續的可能性,討論怎麽繼續改革才可以維持下去。”
回首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40年,政府制定了很多助力工商企業發展的改革政策。新結構經濟學是以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掌握的發展經驗爲基礎,堅持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引導,通過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式,重點關注經濟結構具備的內生特點,以實現“認知世界、改變世界”,完成“知成統一”的學術研究目標,並帶領經濟學迎來新的思潮。在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中,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産業和技術結構決定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産業和技術結構上層建築的軟制度和硬基礎設施配置影響産業和技術結構。産業和技術結構通過內生影響到這個經濟體,上述經濟體隨時間而改變其禀賦結構。
“開局良好”、“經濟複蘇”爲工商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2021年4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情況,從公布的一些關鍵經濟指標來看,“開局良好”和“經濟複蘇”是用來表現一季度經濟運轉情況的熱詞。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這樣非比尋常的增長,離不開不同類型市場主體的貢獻。國企、私企、外企等市場主體在受到疫情影響出現短時間回落後再次呈現恢複式增長。
研究一季度工業生産穩定上升的數據看出:2021年1—3月份,國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期相比增長24.5%,環比增長2.01%;兩年時間平均增長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在3月份同期相比增長14.1%,環比增長0.60%。多種所有制經濟模式的市場主體皆維持穩定上漲趨勢:1—3月份國企增加值同期相比增長16.9%;股份制企業同期相比增長23.7%;外企和港澳台投資公司同期相比增長29.2%;私企同期相比增長29.7%。1—3月份,國家工業産能使用率達到77.2%,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9%,幾乎與2018年、2019年相關數據持平。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爲51.9%,已維持在臨界點之上近兩年;企業生産運營活動預期指數爲58.5%。此項數據表明以制造業爲代表的實體經濟呈現出良好的恢複趨勢。
國務院國資委在4月份公開的數據顯示,2021年1—3月份,央企2020年下半年良好的恢複增長趨勢得以延續,生産活動穩定而有序的進行,運營收益不斷提高。1—3月份,央企共創造7.8萬億元營銷收入,與2019年相比增長14.7%;創造4152.9億元淨收益,與2019年相比增長31.1%,刷新曆史同期紀錄。其中,與2019年同期比較來看,1—3月份央企淨收益增長31.1%,利潤所有額增長26.5%,兩年分別平均增長14.5%、12.5%。1—3月份央企經濟運轉表現出形勢好、質量佳、增長速度快等顯著特點,爲完成年度經營目標夯實基礎。
根據商務部在4月份公開的數據顯示,2021年1—3月份我國真實運用的外資額度與2019年相比達到24.8%的上漲。國家新創辦1萬多家外商投資公司,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6.7%。從行業情況來看,服務業在外資運用上與同期相比增長51.5%,高新技術産業增長32.1%。此外,通過人民幣進行計價,1—3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8.4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29.2%,其中出口同期相比增長38.7%,進口同期相比增長19.3%。貿易順差7593億元,擴大690%。特別是民營企業1—3月份在進出口此項數據上增長42.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6.7%,與2020年相比增長4.4%,持續穩固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者的戰略性地位。此項數據表明,我國市場有著充沛的內部活力,因此也有效緩解外商企業因疫情和貿易沖突所導致的發展難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段時間公布的《2021年1—3月份中國小微企業經營者報告及中國小微企業信心指數》顯示,中國市場的中小微企業和中小企業經營者已呈現複蘇狀態,信心有所增強。這份報告將2019年同期情況視爲對比基准,研究發現2021年1—3月份小微運營商收入回升率達到44%,相較2020年7—12月份的35%擁有較大提升。2021年4—6月份小微企業經營信心指數同樣提升顯著。疫情影響嚴重的租賃、居民服務、住宿等商務項目指數上漲到“景氣”評級範圍內。根據市場預期發現,服務業活動增長到62.9%的預期指數,持續兩個月保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範圍。
優化政策導向推進改革創新激發企業活力
我們在看到市場主體在科學政策推動下保持上升趨勢實現複蘇的同時,仍然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新冠肺炎疫情爲全球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逆全球化趨勢擡頭,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經受考驗。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1—3月份國民經濟表現出平穩回升的趨勢,然而中國經濟恢複仍有較長一段路要走。鑒于此,我們應繼續堅守底線,夯實“穩”的根基,積聚“進取”之力。
一、宏觀經濟政策尚需維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針對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形勢,有關會議提出,要求全方位且客觀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通盤考慮同比增速和環比增速,不僅要考慮到宏觀經濟數據,還要兼顧市場主體親身體驗;不僅要考慮經濟運行的整體形勢,還要重點關注新現象和新問題。在維持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還要適當考慮當前形勢和未來發展,確保宏觀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以及可持續性,做到政策“不急轉彎”。要科學准確地落實宏觀調控,加速推進落實結構性減稅等惠企措施,在保障民生、就業等方面不放松。落實多種措施爲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量身制定措施提供支持,幫助市場主體盡快恢複活力、培養後繼之力。
二、深入“放管服”改革,爲培養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公平競爭提供法律保障。
國務院近期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條例對企業難以注銷這一難題進行了解釋和規範,這一事實也側面說明了政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阻礙和難點。政府工作應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推卸責任、不逃避難題,最大限度調動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新力。
三、保障企業産權和創業者精神。
“十四五”規劃已清晰明確,加以完善遵守公平原則的産權保障機制,依法公正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企等多種所有制企業提供産權保護;發揚創業者精神,大力支持幫扶青年創業者良性發展。鑒于此,只有讓不同類型的市場主體維持蓬勃生機,才能青山長存,永葆經濟活力。
(李恒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研究員,胡偉星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建新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鄭中行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府與行政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