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近景
俯瞰中新廣州知識城
曆經十年開發建設,知識城厚積薄發、破繭蝶變。面向未來,知識城全力打造“三集群兩高地”,肩負全新使命,再次揚帆起航。
11月11日,商務部在北京舉行中新廣州知識城專題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闡釋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工作重點等。相關文件日前已由廣東省政府公布,一張清晰的知識城未來15年“路線圖”已經浮出水面。
未來,知識城將借助《規劃》的實施,深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著力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到2022年,國家知識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到2035年,知識城營商環境位居國際前列,宜居宜業新城全面建成,知識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文/何瑞琪、缪璟、範敏玲、陳土華 圖/何瑞琪、缪璟
全球頂尖的生物制藥産業集群
集成電路産業化集群
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
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元素最集中的高地
中國納米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産業化高地
總體發展規劃實施
知識城將成爲創新政策“試驗田”
11月11日,商務部在北京舉行中新廣州知識城專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亞洲司司長彭剛,廣州市委常委陳志英,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陳越華,廣州市黃埔區區長、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勇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
彭剛表示,知識城項目在前期中新雙方合作基礎上,于2018年11月正式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目前已成爲中新共建“一帶一路”的新亮點和新方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平台。今年是知識城第一個10年建設的收官之年和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2周年。發布實施《規劃》,是深入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體現,是全面深化國際産業合作、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是優化科技投入産出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陳志英表示,廣州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曆史機遇,把知識城建設擺到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突出位置,聚力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進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努力開啓知識城下一個跨越式發展的“金色十年”。
陳越華表示,廣東將以更大力度推進《規劃》落地落實落細,加快出台廣東省實施方案,推動更多省級授權事項下放知識城,全面推動知識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知識城奮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
陳勇表示,知識城將乘著《規劃》批複的東風破浪前行,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擔當作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開啓發展新篇章
到2035年知識城建設取得全面成效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在2010年知識城誕生之際,知識城便明晰了主攻方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動創新要素不斷聚合。如今成功走過了第一個10年,它築巢引鳳引入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吸引國內外無數創新創業的人才。目前,知識城引進重大項目165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621億元,達産産值超過3800億元。知識城實有市場主體約2.35萬戶,注冊資本總額4398.4億元。
站在大灣區産業發展的風口上,知識城正形成一股高新技術産業旋風。它先後迎來了包括粵芯、百濟神州、GE-龍沙生物、中國納米谷、小鵬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智造基地等系列重磅項目的井噴式落地發展,其中包含由16個院士領銜的多個項目。如王曉東院士領銜的百濟神州項目,施一公院士領銜的諾誠健華及趙宇亮領銜的中國納米谷等。
它不僅是廣州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有力抓手,還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十大核心創新平台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創新載體之一。
隨著知識城地位提升,它需要錨定更加遠大的目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大膽闖、大膽試。開啓未來15年的發展新篇章,知識城將開辟新路徑、探索新模式,推動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規劃》提出,知識城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著力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
力爭到2022年,國家知識中心建設初見成效。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件,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地區生産總值比例超過4.5%,數字經濟占比達40%以上,知識城在全球知名度和競爭力明顯提升。
到2035年,知識城建設取得全面成效,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知識城的總體空間布局也將重新優化,《規劃》提出打造“一核一軸四組團”。在産業方面,將重點推進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産業發展,著力布局科教服務與數字創意、智能制造産業,構建知識密集型産業體系,打造新興産業策源地。
中新合作新典範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將目光定格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中新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的三重坐標之上,知識城猶如一顆閃耀的明珠,不斷拓展對外開放領域,聚合各種國際創新要素, 轉化爲創新驅動的強大合力。
作爲中新兩國共同打造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和國際化知識創新平台,知識城要充分發揮中新雙方各自比較優勢,突出唯一性、示範性、引領性,以知識引領發展,以科技創造未來。這是《規劃》對知識城發展提出的總體要求。
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平台,也是《規劃》濃墨重彩的篇章。《規劃》提出,要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知識城科技和産業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共同體。同時建設對外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園區,與全球知名創新園區聯合設立創新服務聯盟,合作建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基地。
隨著國際化人才源源不斷地湧入,知識城也將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和吸引外國高技術人才的管理制度,建立住房、子女入學、就醫社保服務通道。
而深化中新合作,更是重中之重。今年是中國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在知識城發展的第一個10年,中新雙方交往日益密切,在科技創新、知識産權、人才培養、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化合作。
當前,知識城建設形成了多級中新工作對接機制及組織架構,簽署合作項目59個。中新一期合作已建成6.27平方公裏的現代化新城區,騰飛科技園已進駐來恩生物、新月材料等知名企業100多家,就業人數達到3000人。中新二期合作重點項目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計劃未來5-10年內將引入投資500億元,重點發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産業、智能制造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新材料新能源産業、金融服務、科教服務與數字創意産業及總部經濟。
“隨著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升級,知識城進入了開發建設2.0階段,二期合作範圍將擴展至跨境金融、高等教育、科技創新等前瞻性領域。”中新廣州知識城黨工委副書記冼銀崧表示。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中新兩國合作的重大項目,我們作爲新加坡企業在這裏落地,希望能爲知識城建設作出貢獻。同時知識城也爲我們提供了很多辦公、廠房、制造和資金方面的支持。”新加坡Star3D材料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阮成昌表示。希望通過合作把更多口腔領域的數字醫療先進技術引進知識城、引進廣州。
知識創造新標杆
4+1戰略定位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知識城顯著突出了“知識”二字,知識創新創造是它的應有之義。知識城建設從中新合作入手,對接全球創新資源,融入國際創新網絡,爲創新驅動發展探索了新路徑、積累了新經驗。
知識城開放發展邁出新步伐。中新、中英、中歐等雙邊合作項目紛紛落戶。僅在今年舉行的三次集中簽約動工活動,就有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及智能汽車等135個重大項目動工,項目投資總額超1700億元。
作爲全國唯一的經國務院批准的知識産權改革“試驗田”,知識城勇嘗“頭啖湯”,首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産權互認政策先河,在知識産權體制機制創新、知識産權金融服務創新等5個重點領域已經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並被國家知識産權局列爲第一批知識産權強省建設試點和典型案例。
如今,知識城聚集中國(廣東)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等100多家機構。2019年累計專利申請量達1798件,發明專利申請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同比分別增長76%、137%、116%。到2022年,知識城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將達到4.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規劃》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4+1戰略定位。隨著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升級,知識城進入了開發建設2.0階段。未來,知識城將在知識驅動、創新引領,智力集聚、技術領先等方面積極突破,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促進中新雙方和粵港澳地區協同發展,發揮作爲區域核心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共同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借助中新國家級雙邊合作平台和“一帶一路”支點的區位優勢,知識城也將敞開開放的大門,以彙聚知識型人才、發展知識經濟爲主線,全面對接沿線國家和地區創新資源,逐步提高國際影響力。
宜業宜居新城
高標准配置教育醫療衛生資源
走進知識城,能感受到與新加坡“花園城市”景觀相似的精巧。一座“有山有水有風光、生産生活有生態”的品質之城正在迅速形成,以智慧高效的城市運營模式,樹立未來城市的標杆。
如今,知識城在發展綠色生態城區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知識城南起步區獲國家三星級綠色生態城區設計標識;中新廣州知識城色彩規劃榮獲法國NDA金獎;知識城被廣州“酷城行動”列入示範項目,開展綠色生態低碳新區建設等。
知識城規劃“8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的交通骨架已基本建成。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實驗中學、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優質教育機構落戶,南方醫院、中大腫瘤防治中心等一批高水平醫療設施加快建設。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一直貫穿在知識城規劃、建設、治理各領域各環節。《規劃》提出,知識城將建設綠色智慧城市。
首先是構建便捷高效交通網絡,增強知識城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交通設施的連通性。依托軌道交通及高快速路網促進知識城全面融入城市交通圈,打造“外聯內通”交通路網體系。
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科學編制知識城海綿城市建設頂層規劃與系統方案,綜合采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淨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2%。
值得一提的是,知識城將加快建設全國首個花瓣式智能電網,實現供電可靠率達到 99.999%。
爲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規劃》提出建設國際一流水准的基礎設施和工作生活環境,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將知識城打造成爲創新樂土、宜居家園。比如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方面,規劃建設集臨床服務、醫療教育、醫學科研和成果轉化爲一體的醫療綜合體。全面打造15分鍾基層醫療服務圈,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達標率100%。
在住房保障方面,以解決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困難爲出發點,大力培育和發展租賃住房,重點發展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同時,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滿足高層次人才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