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一詞的由來
發達國家一詞是在1960年代提出來的,發達國家的標准與含義也是會不斷變化的。在1960年前及二戰前,國家的發展水平分工業化國家與農業國家。在二戰前工業化國家就分歐美日3個區域了吧,戰後日本更是發展強勁成爲一極。1960年代才二戰結束,西歐與日本等地還在恢複中,亞非拉基本是農業國家。美國戰前都工業強GDP還是世界第一,在二戰中經濟猛增又吸收了大量從歐洲過來的移民,很多都是有錢人和高級人才。所以美國一下子成爲超級大國了,領先歐洲國家一大截,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公認的發達國家。在美國的扶持下,1970年代德國(西德)、法國、英國、日本、瑞士、瑞典等國家經濟發展好,也被確認爲發達國家了。瑞士和瑞典作爲中立國沒被破壞還發戰爭財,也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
20世紀中後期,是美蘇爭霸,分別代表東西兩大陣營。當時東歐內,東德是最發達的,蘇聯是實力最強,蘇聯從東德和東北拆遷了很多工業設備過去,加上原來有些基礎和人才,蘇聯的工業實力更強了。不過東歐國家跟蘇聯一樣工業是偏向的,重工業和軍工厲害,輕工業與民用就弱勢,這是後來競爭不過歐美的西歐陣營最大的原因。東歐國際間是以物換物,經濟化水平不高,有點太僵硬很影響積極性和活力,重點是美國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化讓工業制造更加強大,各類化工、電子、汽車、機械等領域新技術出現,經濟活力自然大大的。那時全球分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是美國,第二世界是西歐、東歐和日本,第三世界就是亞非拉,基本按經濟水平和工業化來分的。
從人均GDP和人類發展指數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異
關于發達國家沒有一個固定而權威的解釋,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標准都有點不同,認定的發達國家也有點區別,但公認的發達國家有34個,有爭議的是匈牙利和波蘭兩個國家,而公認的發達經濟體及地區就是中國的港澳台和波多黎各。
發達國家一個重要依據就是人均GDP,有錢了才好讓其它領域發展好,若比較窮那有力有心去弄其它的。畢竟人的需求生存及吃飯問題是第一,而後才是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步步來。中國有句話,富者達濟天下,貧者獨善其身,做什麽都需要錢。
世界人均GDP分布圖
人均GDP分布圖:紅色/人均3萬美元以上的,淺紅/人均2萬美元以上的,綠色/人均1萬美元以上的,白色/人均不到1萬美元的
人均3萬以上非發達國家:卡塔爾、阿聯酋兩個石油富國;人均2萬以上非發達國家:文萊、巴林、科威特三個石油富國,巴哈馬一個金融+旅遊富國;人均2萬以下的發達國家:立陶宛、斯洛伐克、希臘、拉脫維亞,說明經濟競爭力不強;人均1萬以上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波蘭、匈牙利、克羅地亞、羅馬尼亞、巴拿馬、哥斯達黎加、馬來西亞、俄羅斯(馬俄兩國一半靠賣資源)十個發展水平不錯的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靠石油,烏拉圭、智利兩個靠礦産和農業,巴巴多斯、聖基茨和尼維斯、帕勞、塞舌爾、安提瓜和巴布達5個小小國家,靠金融+旅遊。
聯合國一個重要發達經濟體的發達標准,就是人類發展指數,參考平均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收入,比較綜合的反應了經濟富有、醫療水平、教育水平,畢竟教育好人才多其它行業好發展。
全球人類發展指數分布圖
人類發展指數分布圖:紅色/HDI0.93以上的,淺紅/HDI0.9以上,綠色/HDI0.85以上的,淺綠/HDI0.80以上的,白色/HDI不到0.8的
HDI0.9以下的發達國家:馬耳他、愛沙尼亞、意大利、希臘、塞浦路斯、立陶宛、拉脫維亞、葡萄牙、斯洛伐克九個國家(說明發展水平不太高);HDI0.85以上的非發達國家:波蘭、匈牙利兩個發展不錯的國家(有些組織認定這兩是發達國家),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巴林三個石油富國,智利、克羅地亞兩個發展不錯的(號稱准發達國家);HDI有0.8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卡塔爾、文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馬來西亞、科威特六個靠賣石油;阿根廷、羅馬尼亞、白俄羅斯、烏拉圭、保加利亞、格魯吉亞六個是一半靠賣農産品;黑山、土耳其、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塞爾維亞五個是發展不錯的;帕勞、巴哈馬、巴巴多斯、毛裏求斯4個小小國家是靠金融與旅遊。
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是不穩定的,經常有變動甚至倒退,拉美以前工業化出色,東南亞五小虎,都沒有跨過門檻,經常在接近門檻的位置徘徊。二戰後發展到發達經濟體水平的就只有東歐幾個國家、亞洲四小龍、以色列。中東的海灣石油富國雖然人均GDP特高,工業産值也大,但科教水平不高,工業是靠石油天然氣的開采與加工,還有基建,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尤其社會形態、人的思想都是標准的發展中國家,所以把這中東海灣6富國和文萊還是認定爲發展中國家的。
中國正在努力向2萬美元前進,人均上2萬自然就發達了,當然這是特別難的。人均上2萬的發展中國家都是靠資源或旅遊比較依賴發達國家,1-2萬美元之間除去石油富國和小型國家,就15個國家了還包括4個發達國和2個准發達國,這樣一算就只9個,9個中有些制造實力的就中國、俄羅斯、馬來西亞和羅馬尼亞,而俄羅斯和馬來西亞也蠻依賴賣資源的,羅馬尼亞制造業偏輕工業。中國是最有希望突破2萬的國家了,壓力會蠻大的,中國這麽大的國土這麽多人口,成爲發達國家會改變各領域的格局,現有發達國家會比較擔心的,必定阻攔中國崛起。因爲他們就喜歡其它地方一直貧困著不要發達起來。
發達國家富有的原因,除了教育、科技、工業的水平比較高外,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種壁壘,確保自己領先。有領先才好在國際交易中進行剪刀差,工業品高價出口,原材料和農産品低價進口。重點壟斷先進技術和設備,靠賣專利與技術服務都能輕松賺錢,畢竟會的國家少了才比較吃香,發達國家是作爲整體的經濟集合體,從發展中國家身上獲利的。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推向所在國市場和出口世界各地,本身就賺錢了。還低價用發展中國家的原材料、初級工業品和勞動力,這是又賺了一層。産業鏈頂端和高利潤的環節基本被發達國家把持,比如設計、技術、營銷,在這又是賺更多。發展中國家就是得些加工費,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有優勢的,不讓發展中國家升級。發展中國家想掌握和發達國家同等水平的産業,蠻難的,本是競爭關系,發達國家基礎好積累了上百年,領先大大的。一般都是把落後一代甚至二代的技術與設備賣到發展中國家的,關鍵還是高價賣,可見差距是特別的大。
西方發達國家圈子
北美的美國、加拿大,西歐的原18個發達國家,西歐文化圈後新增的10個發達國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西亞的以色列,一共就33個國家。因爲西方發達國家是以美國爲首的,美國是超級大國都壓制著歐盟和日韓,世界範圍內就中國、俄羅斯、印度、白俄羅斯、伊朗、朝鮮、古巴、委內瑞拉這少數幾個國家,是比較追求獨立自主的,其它國家誰不是以美國榜樣還比較聽從。
西方發達國家圈龍頭是美國,巨頭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這5個世界強國引領著其它發達國家組成了現在的西方陣營,西方的外圈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畢竟有美國扶持還有美國駐軍,沒被拉進西方圈子會難發達的,這三國都特別西化的。東歐、拉美、土耳其、高加索三國、南非等,都想加入西方陣營,但沒被認可。西方發達國家媒體和民衆只關心西歐、北美、澳新以的事情,日韓和新加坡都是邊緣化的,其它亞非拉都被無視了。中國近些年發展快,才越來越關注下,是精英關心比較多,民衆還是比較不熱心的,一心在歐美澳三地。
美國的親近關系
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跟美國同文都是英格蘭人爲主體,是五眼聯盟,是最親密的。以色列是猶太人爲主的國家有800萬,而歐洲和美國都有600萬猶太人,尤其在美的猶太人掌握很大程度的經濟、金融、媒體,財富與話語權比較大。所以以色列跟美國也是比較親近的,美國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多個國家聯盟對抗時,只支持以色列就可以看出些內容了。原冷戰時西歐陣營其實國家,早跟美國共進退了,可以說第三層次親近的國家。東歐劇變後,中東歐國家搞資本主義投向美國及歐盟,也屬于西歐文化圈國家,自然是第四層次親近的國家了。日本在二戰前都有些工業化實力強勁的,戰後美國一國把控日本進行現代化改造,當然就拉上船了,日本以地小人少卻成爲歐美日一極,可以算美國的第五層次親近的國家。韓國和新加坡都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也投向美國在其扶持下發達了,這兩國比日本更西化,尤其是新加坡以英語爲首,除了地方在東南亞其它一切西方化,保持些傳統文化來顯示自己跟西方不同比較獨特。韓國和新加坡就是第六層親近的國家了。
發達國家的“前身”——殖民國家&工業化國家
殖民國家
發達國家這詞是1960年代才出現的,代表工業化水平高,把時間再向前推到15世紀,西方發現美洲和大洋洲,世界開始第一次全球化。西班牙、葡萄牙先殖民美洲(主要在拉美),而後英國、法國崛起,後來其它歐洲國家擴張。那時歐洲經曆文藝複興、思想啓蒙、宗教改革,社會變化很大開始有資本主義萌芽了,歐洲開始領先世界。亞洲還有些大國家,雖然文化科技這類還停滯不前,但農業和軍事是有點實力的。歐洲主要在非洲、美洲、大洋洲經營,後來槍炮進步了,大力進攻亞洲。亞非拉就中國、日本、泰國、埃塞俄比亞、利比裏亞沒徹底淪爲殖民地。中國是太大利益複雜誰也不能獨占,所以中國半殖民地化;日本是馬上崛起取消了不平等條約,畢竟西方關注更大的中國;泰國是因爲英、法相互妥協作爲緩沖地了;埃塞俄比亞是用意志和地形,抵制意大利的進攻;利亞裏亞是美國黑人建立的國家,自然會受美國保護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先開始航海的,葡萄牙占了巴西位置,西班牙占拉美除去巴西以外的地方。後來兩牙被其它國家打敗失去些地方,如菲律賓、波多黎各給了美國。英國占了北美、南亞、澳新和其它地方,後來美國獨立了還擴張到現在美國的領土範圍。非洲比較複雜還被多國殖民,是英國和法國占優勢,德國有些地方都被奪走了。發現有趣的問題,西班牙和葡萄牙後裔的拉美,經濟發展水平比不上英國和法國後裔的北美,在歐洲本土也是西歐比南歐厲害。南歐人比較有熱情,注重生活享受,在搞經濟上不太上心,藝術很強但工業就欠些了。在拉美的後裔資源那麽豐富,就更散漫了吧。
發達國家按殖民時代分類
殖民國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丹麥、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美國(先是殖民地後獨立成殖民國,具有雙重屬性),奧地利(奧匈帝國跟沙俄一樣內部);殖民地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新加坡、以色列;分離出的——愛爾蘭、盧森堡、挪威、冰島、芬蘭、希臘、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比較獨立的——瑞士、瑞典。所以那些能在海外殖民的國家,應該算比較發達的,而其它歐洲國家就比較一般了。
近代歐洲移民的走向
亞洲是有些國家的有抵抗力,非洲可能地理與氣候問題,這兩地方就移民少,非洲比較出名的是南非的英國和荷蘭人多,亞洲只是幾個城市僑居著還不固定。美洲與大洋洲也有原住民,但部落的差距太大,歐洲集中向這兩地移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英國掌握所以英國人多,像英格蘭人、蘇格蘭人,造成現在澳新兩國是英格蘭人爲主體。美國和加拿大也是英國人爲主,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是法國人集中,因此蒙特利爾是法語區,其它加拿大地方和美國都是英語主優勢。其實美國人歐洲後裔中,是德意志人最多,都以英語爲首,後來歐洲各國甚至世界各地來的就更加要求英語了。拉美就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後裔跟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美國雖然也民族多,但種族混血遠不及拉美。阿根廷、烏拉圭跟歐洲氣候差不多,所以德國和意大利的移民也特多,巴西都有蠻多日本移民的,清末有些中國人移民智利。拉美白人比例比較高的國家,烏拉圭85%有300萬、阿根廷80%有3600萬、波多黎各75%有210萬、古巴65%有700萬、哥斯達黎加50%有200萬、巴西47%朋6000萬,另外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都有1000多萬白人,比例分別是20%、30%、40%。
工業化國家
二戰前有兩次工業革命,18世紀英國主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大機器,號稱蒸汽化時代。以前都是手工業,生産效率比較低。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越來越強,英國自然成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而後英國附近的荷蘭、法國也工業化,還延伸到美國。英國和法國奪取了大片的殖民地,美國也搶奪地盤。19世紀末,德國與美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更先進的發動機、電子、化工等,號稱電氣時代。德國是後起國家,所以殖民地就少,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就轉移到英法身上。
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現在都很流行又強勢的電子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此時的工業化就更厲害了,重點集中在西歐和北美,蘇聯和日本還是追趕者。二戰前工業化國家主力: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蘇聯(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主力)、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號稱八大工業國。工業化小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奧地利、瑞典、波蘭。有些工業制造的國家: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集中在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中國(東北與台灣兩大塊)、朝鮮、南非、印度、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
二戰前的工業化國家: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中歐的德國、瑞士、奧地利;南歐的意大利;東歐的蘇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捷克;北歐的瑞典;北美的美國;東亞的日本。可以說這些國家是當時的發達國家,因爲工業化發展比較好。
二戰後到2000年前的工業化發達國家: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以色列;北歐的挪威、芬蘭、丹麥、冰島;西歐的愛爾蘭;中歐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南歐的斯洛文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東歐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其中葡萄牙和希臘是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實力和水平不高的,盡管工業化比較早。馬耳他和塞浦路斯是小島國只有輕工業。新西蘭也輕工業爲主,不過科教水平高,現代農業技術強,加工農産品再出口利潤很高。從冰島開始到立陶宛,後面13個國家制造業是比較一般的。
二戰後工業化水平高則成爲發達國家
二戰後歐洲和日本被破壞嚴重,尤其是德國被東西兩大勢力分。亞洲和非洲本就發展水平低,而東亞被破壞尤其是中國,在戰爭勝利後東北的工業被蘇聯搬連沙發都運走。拉美在一邊不受亂卻也沒進步大,後來戰後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工業化不錯,但又停滯了。就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二戰中都受利,移居了很多歐洲人才,重點制造業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戰後,本是歐洲是世界經濟中心,一下子美國成超級大國了,美國就扶持和西歐國家和日本、以色列,還有後來的韓國和新加坡。果然不虧是超級大國,有著先進的科技與教育,西歐本來底子好有些人才的,馬上恢複還更進一步,西歐國家都成發達國家了。後起的西歐國家就芬蘭、丹麥、挪威、愛爾蘭表現出色現在是高度發達國家,西班牙工業是不錯的但後又倒退了些,葡萄牙和希臘是不有點混了,工業基礎薄弱,現在還是發達國家的守門存在。歐洲之外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步特大,制造業強勁,後來又去工業化因爲部分制造業不占優勢了,只保留了高端制造業。新西蘭很富,多靠賣礦産和農産品,工業有點弱勢,不過水平是不低的,教育與科技搞得好,創新能力強。
以色列美國大大地扶持起來的,本來猶太人的人才多又在美國混得好,利用教育與科技把以色列建設成高度發達了,自然努力也重要的。韓國從一窮二白發展起來,建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升級成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都受美國扶持又發戰爭財。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早期政策得利,也受美國之利,跟韓國一樣自身的努力,慢慢走向了發達。亞洲四個發達國家都美國的小弟呢,尤其日韓新出讓了部分主權,得到美國扶持。猶太人跟美國精英是一起的,自家人感覺,日韓新就是外人了。
發達國家的發達時間及在歐洲的分布
發達國家的認定
世界公認的第一個發達國家1個
1960年代先是77國集團提出發展中國家概念,而後出現發達國家概念。世界公認第一個發達國家就是美國,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主導者,第一次工業革命在1870年代算第一批工業化國家,作爲超級大國二戰後扶持了西歐、日韓和以色列等國。初步完成工業化時間是1870年代,工業規模大、門類齊全、工業技術又先進,到現在都是發達國家的老大。
世界第二批發達國家13個
在二戰後1960年代就達到發達水平的,1960年人均GDP,世界平均是451,那麽發達門檻應該1000吧。上1千的有:美國3007、新西蘭2313、加拿大2295、盧森堡2242、瑞典1983、澳大利亞1809、瑞士1787、挪威1442、冰島1415、英國1380、丹麥1365、法國1338、西德1309、比利時1274、以色列1229、芬蘭1179、委內瑞拉1072、荷蘭1069。
其中委內瑞拉賣石油,挪威和冰島是海洋捕魚厲害,新西蘭賣農産品,以色列靠美國支援。
1960年代發達國家爲美國、加拿大、盧森堡、瑞典、澳大利亞、瑞士、英國、丹麥、法國、德國、比利時、芬蘭、荷蘭、挪威,共14個國家,除了美國,其它13個應該算第二批發達國家。
第二批發達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二戰中工業發展迅速受利的有很多歐洲移民來,初步完成工業化加拿大1900年代而澳大利亞是1950年代),瑞士、瑞典(中立國二戰都沒受破壞工業保存好還更進一步,瑞士與瑞典都1890年代),挪威、芬蘭、丹麥(挪威與芬蘭1900年代完成初步工業化,丹麥1890年代,三國正式工業化還是二戰後崛起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低地三國第一批工業化國家,三國都1840年代初步工業化),英國、法國、德國(西歐三巨頭,英國1840年代/法國1860年代/德國1880年代,是老牌工業強國)。
二戰前的八大工業國,少了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這兩都經濟偏科了,後來還出現倒退現狀;少了意大利和日本,作爲二戰軸心國之2,正在經濟恢複中,1960年人均GDP分別爲804和479,意大利是不錯的。
世界第三批發達國家3個
1970年人均GDP,世界平均是802,那麽發達門檻應該1600吧。上了1600的新增國家自然是第三批發達國家了。
在1970年代達到發達水平,第三批發達國家:意大利2100、奧地利2059、日本2027,意大利北部初步工業化完成時間是1890年代,而南部工業化是1970年代,奧地利擅長制造工業化是1890年代,日本工業化是1920年代。
世界第四批發達國家6個
第四批就是1990年前確認的,1980年人均GDP,世界平均是2516,那麽發達門檻應該5000吧。上了5000的其它國家自然是第四批發達國家了。當然除去了靠賣石油、賣農産品、金融、旅遊這類致富的小國。
第四批發達國家:冰島1.49萬、新西蘭7467、愛爾蘭6380、西班牙6192、希臘5894,這五個國家在美國扶持下經濟發展迅速,在1980年代是工業化不錯的,畢竟可以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只是後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工業化,中低端制造業轉移過去了,這些西方小國工業很受影響。這時葡萄牙才3369,人均GDP是比較低的,但組織把它認定爲1990年以前成爲發達經濟體了,算特殊吧,早早的跟上了歐美的快車道。
各國初步完成工業化時間:西班牙1970年代(加泰羅尼亞1900年代)、葡萄牙1980年代、希臘1980年代、新西蘭與冰島都1980年代。新西蘭與冰島工業規模小偏向輕工業,不過工業技術與水平比較高,尤其擅長科研與教育,人口素質不錯,很會利用資源致富。
1980年人均GDP高的高收入經濟體:摩納哥5.1萬、阿聯酋4.1萬、卡塔爾3.4萬、文萊2.5萬、科威特2.08萬、列支敦士登2.06萬(正好是世界前六,其它國家都沒上2萬)。還有沙特阿拉伯1.6萬、安道爾1.2萬、百慕大1.1萬、格陵蘭9千、巴林8.5千、美屬維爾京7.3千、巴哈馬6.3千、加蓬5.8千、特立尼達和多巴哥5.7千、中國香港5.7千、阿曼5.1千(其它的都沒上5000),發現都是賣石油、金融與旅遊、轉口貿易這類致富的。其中就中國香港有些制造業,後來香港制造業轉移到廣東了,亞洲四小龍其它三個韓新與中國台灣到現在制造業也強悍。
1990年人均GDP比較高的經濟體(除去上面1980年的,上8千才算發達門檻)
新加坡11864、伊拉克10297、塞浦路斯9642、中國澳門9365、波多黎各8653、中國台灣8216、葡萄牙7885、巴巴多斯7771、馬耳他7192、安提瓜和巴布達6889、韓國6516、利比亞6514、塞舌爾5303,發現就新加坡、塞浦路斯、中國澳門、波多黎各、中國台灣、葡萄牙可稱爲發達經濟體,經濟水平達到發達國家門檻了。
葡萄牙人均GDP不是很高,到1994年才被確定爲高收入經濟體,希臘是1996年確認高收入經濟體。而1990年以前確認爲發達經濟體的,其它國家都是1987就認定爲高收入經濟體了。希臘與葡萄牙是發達國家守門的存在。
第五批發達國家3個
1997年確認的以色列、新加坡和韓國,而這年人均GDP爲新加坡2.63萬美元、以色列1.96萬、韓國1.21萬。這年世界平均5300那麽發達門檻應該10600,發達國家守門是葡萄牙1.15萬排第45位、希臘1.34萬排第42位。這三國都靠美國扶持的也有地緣因素,當然有自身的努力,以色列靠人才引進與高科技、新加坡靠地理位置搞轉口貿易、韓國靠發戰爭財和遠赴西德打工。
三國初步工業化時間差不多在1980年代,新加坡和韓國是輕工業、重工業、高科技産業三步走,以色列因爲沙漠環境與經常戰爭,重點搞現代農業、軍工和高科技。三國的共同特點是建國都重視教育與科技,科教立國,只部分工業化但做得比較精有競爭力。
第六批發達國家5個
自然是2000-2010年確認爲發達國家的有:塞浦路斯2001、斯洛文尼亞2007、馬耳他2008、斯洛伐克2009、捷克2009,馬與塞是英國殖民地小島國人口不足百萬,其它三國是斯拉夫人,都有工業基礎。
捷克初步完成工業化時間1890年代,斯洛文尼亞約1920年代,斯洛伐克是二戰後才工業化之前是純農業地區。馬耳他和塞浦路斯都沒啥工業,就是輕加工業爲主,部分工業化的話,應該在1980年代。
第七批發達國家3個
則是2010-至今/2022年確認爲發達國家的有:愛沙尼亞2011、拉脫維亞2014、立陶宛2015,正好都是波羅的海三國,都是人少地小,網友喜歡叫波三小。這波羅的海三國都是二戰後開始工業化的,之前也純農業,蘇聯在此布局工業移居了很多俄羅斯人。
有爭議的發達國家2個
部分組織認定這兩是發達國家,匈牙利/發達國家2008年&發達經濟體2006年,波蘭/發達國家2015年&發達經濟體2009年。匈牙利和波蘭在二戰前都有點工業基礎的,快速發展是二戰後的社會主義時期,跟東歐陣營一樣的特點重工和軍工強。初步完成工業化時間波蘭1910年代,還是俄普奧殖民時搞的,匈牙利在奧匈帝國時期初步工業化的,那時是半工半農,工業化集中在布達佩斯完成時間也是1910年代。
多組織公認聖馬力諾(2012年)是發達國家,但這才3萬人是袖珍國家,比較特殊吧,摩納哥和列支敦士登同袖珍小國,人均GDP都10萬美元以上,不更有資格麽?
PS:有四個發達經濟體是中國三區的港澳台和波多黎各,在1997年確認爲發達經濟體的。其它地區雖然人均GDP高,但不是公認發達經濟體,只算高收入經濟體。還有一些石油富國和靠金融旅遊的小國,人均GDP也高的,同樣沒被公認爲發達國家,只是高收入國家範圍。
2020年人均GDP發達國家門檻2萬美元
世界平均的人均GDP都1萬美元了,發達門檻應該是2萬,而被公認爲發達國家還有立陶宛、斯洛伐克、希臘、拉脫維亞四國不足2萬,葡萄牙是2.25萬守門排世界第39名。
PS:蘇聯是二戰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輕工業弱勢市場可選擇東西小,不搞市場經濟等于沒有第三産業,服務業也弱勢的。蘇聯只是教育、科技、重工、軍工是發達的,整體不平衡,從國家發展水平上講應該不算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