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適應數字化時代,銀行應當徹底改造自身結構,而不是僅僅把數字化當作一層外包裝。敬請閱讀。
文/楊再平(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中國銀監會政策法規部巡視員、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
筆者作爲一名老金融工作者,對金融科技進而數字金融的密切關注由來已久。
1996年筆者到中國人民銀行工作,閱讀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The Road Ahead),其中一句著名預言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傳統商業銀行不能對電子化作出改變,商業銀行將成爲21世紀滅絕的恐龍”。
2006年,在中國銀監會工作期間,准備去彙豐銀行倫敦總部工作訪問,閱讀幾位路透記者2000年就全球銀行業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對全球銀行業領袖進行的系列采訪結集《銀行業的未來》,其中的一段話: “現在,網絡銀行是一個零售銀行家嘴邊的名詞,在該領域的競爭中落後的危險甚至使許多銀行家徹夜難眠”,也讓筆者徹夜難眠。
2013年筆者發表了《互聯網金融之我見》的1萬5千字的長文闡述我見:互聯網金融,其“新型”非同小可,並非一般,而是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換言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及發展是一次金融革命,我們不妨稱之爲“互聯網金融革命”。其革命對象無疑即傳統金融業。同時也呼籲,互聯網金融風險不可小視,“野蠻生長”、違規“攪局”不可取,風險管控之最重要“金融基因”不可缺失。風險管控,兩系互聯網金融業者責無旁貸,金融監管更義不容辭。當務之急是須與時俱進而盡快構建包容兩系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體系。
科技是一種在金融發展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力量,甚至無科技不金融。這是因爲,作爲跨時空交易的金融,其對信息有很強的依賴性,誰掌握的跨時空信息多誰就是贏家,所以,如果說,金融的故事就是一部技術的故事,其實主要是一部信息科技的故事。從發展曆史看,金融業總是率先采用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這也決定了金融業始終爲信息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
互聯網金融2012–2015年火熱于我國,但在國際上這一名稱似乎並不通用。筆者當年參加國際銀行業聯合會詢問國際同行,他們基本不用互聯網金融名稱,而只用數字金融名稱。後來近幾年,金融科技成爲國際通用名稱,因爲就科技基礎而言,金融科技是超互聯網科技的,互聯網只是金融科技的一種。但這一名稱也令人糾結:究竟是落在科技還是金融上?當然是落在金融上,但從語義表述看,又讓人覺得是落在科技上,或多或少存在歧義,往往需要特別解說。所以,最近國際國內又傾向多用數字金融這一名稱。因爲數字金融能涵蓋互聯網、物聯網、身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化金融科技,這也算九九歸一吧!
目前金融行業言必稱的金融科技,其實主要都是數字化信息科技。這些數字化信息科技顯然立即會對金融發展産生革命影響,其正在並將進一步刷新、顛覆金融業。這已然世界潮流,也可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誰搶占了數字化信息科技的先機,搶占了數字化信息科技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否則就是輸家,就會被淘汰出局。
正是這樣的一個全球進行時態的金融數字化大背景,襯托出《數字化進行時》這本原著及其中譯本的時代特點與價值。正如FS集團首席執行官大衛•M•布裏爾所言:“這本書的出現恰逢其時。……這本書深刻探討了銀行爲什麽要進行轉型,以及如何著手去做這件事。”
如果說數字金融進行時包括過去、現在、將來進行時,那麽本書的重點看起來是將來進行時:擁有數十億資産、數百萬客戶和數百年曆史的大銀行,應該如何重新設計並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才能從原本的紙張處理員轉型成爲數據管理人呢?爲了適應數字化時代,銀行應當徹底改造自身結構,而不是僅僅把數字化當作一層外包裝,說得直白一點,那就是在豬嘴上塗口紅。
許多銀行都說他們知道應該改變,但不知道該改變什麽,又該如何改變。圍繞這一挑戰問題,探討銀行該如何實現徹底轉變,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是貫穿本書的主線。
本書不是簡單的概念闡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對西班牙對外銀行、荷蘭國際集團、摩根大通、新加坡星展銀行和中國招商銀行等數字化國際領先金融機構的領導人進行現場訪談基礎上的歸納概括,它既反映了相關行業領袖們的忠告,也是作者對進行時態數字金融的洞見,也可謂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來的真知灼見。
大多數銀行都只是把數字化視爲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增添一個新功能、新項目和新渠道,卻不肯重新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這類銀行遲早會被淘汰。這就是本書通過現場訪談所提煉的相關行業領袖們對正在並將進一步進行的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忠告,也是本書作者的洞見。
這些忠告與洞見,值得正在致力于數字化轉型的金融領袖與銀行專業人士們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