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王思文 王甯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在資本市場方面,近兩年來,基金業對外開放的實質性成果正不斷顯現,不少知名外資資管公司通過新設、增資等方式進入中國基金市場。
外資系公募管理人已達45家
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137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5家,占比超三成。
去年,外資獨資基金正式破冰。資産管理規模達9萬億美元的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宣布,其在中國境內獨資公募基金公司正式獲批開業,首只外資獨資公募基金産品隨之發行。同年8月份,第二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富達基金獲批設立。隨後,9月份路博邁基金也正式獲批。截至2022年3月4日,施羅德、聯博、範達等國際資管巨頭仍在排隊申請公募牌照。
恒生前海基金專戶部總經理祁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機構進駐中國市場産生了非常積極正面的影響。外資背景的資管公司有相對成熟和先進的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和投資方法,能夠更好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形成長期投資、價值投資、ESG投資等投資氛圍,也有利于完善投資者結構。
面對“狼來了”的挑戰,公募基金業更多展現出的是淡然和從容。更爲可貴的是,本土公募基金已不滿足于“與狼共舞”,正大膽走出去,逐漸成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先行者和受益者。
在我國擴大金融開放的背景下,境內投資者對海外優質資産的配置需求與日俱增,爲此公募基金布局QDII業務進入快車道。截至2021年12月20日,我國137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具備QDII資格的已達47家,公募基金QDII累計批准額度合計705.4億美元,投資市場涵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絕大部分新興市場。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也正積極突圍,試圖走差異化競爭路線登上全球舞台。據記者梳理,目前已有超過20家基金公司在新加坡、日本、歐洲、美國等國設立了子公司或辦事處。
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海’不僅可以爲國內客戶提供全球化投資服務,同時也可以爲海外客戶提供中國驅動因素的投資服務,爲中國資本市場引入長期資金。基金公司可以向一流公司學習借鑒,提高管理水平。”
A股吸引力顯著提升
近兩年,外資私募布局中國市場的腳步也在加快。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3月份合計有36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機構,總管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數量達174只,管理規模近400億元。
安爵資産董事長劉岩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外資看好A股的主要邏輯是連續性估值下調進一步強化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安全邊際,隨著國産替代進程加速、中國穩定增長的需求增加,以及産業企業環境進一步優化等因素疊加,A股吸引力得以提升。
從外資私募管理規模來看,目前橋水(中國)投資的管理規模已邁上百億元台階,也是唯一一家“破百”的外資私募,元勝投資管理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之間。此外,德劭投資、騰勝投資、潤晖投資、瑞銀投資等4家外資私募規模介于20億元至50億元,而多數外資證券私募在國內還處于發展初期,有28家管理規模在5億元及以下。
彙升首席投資官張輝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外資私募在國際視野、建模技術和衍生品靈活應用等方面能力突出,尤其是在量化高頻交易領域優勢明顯,但由于國內市場金融工具不足,其優勢得不到施展。
據記者梳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包括進化論、中歐瑞博等多家百億元級私募陸續獲得了中國香港證監會頒發的9號牌照。多家百億元級私募海外業務量占比甚至達到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