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近日,有外媒報道稱,中國每天進行數百萬次核酸檢測,致使醫療廢物激增,建造了一座“垃圾山”。如果處理不當,生物醫學廢物會汙染土壤和水道,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在今天(23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回應稱,從近期調度情況看,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處置情況總體平穩有序,所有醫療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基本做到日産日清。
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圖自生態環境部微博
近日,一些外媒又開始對我國的防疫政策指手畫腳。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在6月11日的報道中稱,“在中國進行核酸檢測大概只需要兩秒鍾,將塑料棉簽從塑料套中取出並插入人們口中,然後將頂部折斷的棉簽放進塑料試管。這種靈巧、迅速的動作每天在中國各地重複數百萬次。這種快速測試是中國‘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支柱,但也産生了大量的醫療廢物。”
法新社20日表示,中國開展的大規模常態化核酸檢測給環境和經濟造成的新負擔。報道中說,這種方法造成了“危險廢物的海洋”,“日常産生的醫療廢物數量之多,在人類曆史上幾乎是前所未見的”。
報道還表示,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醫療廢棄物處置系統一直“不堪重負”,醫療廢棄物的激增極有可能會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進行“不當處理”,或者直接將醫療廢棄物“直接倒在臨時的垃圾填埋場”。
在今天(23日)上午舉行的生態環境部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對此作出回應: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與監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多個關于加強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與監管的文件及相關技術規範,大力提升醫療廢物監管水平和處置能力,指導督促相關地方嚴格落實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全覆蓋、醫療廢物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全落實“兩個100%”工作要求。
劉友賓說,各地加快建設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處理能力顯著提升。2019年,全國共産生醫療廢物118萬噸,集中處置能力爲154萬噸/年。2021年,全國共産生醫療廢物140萬噸,集中處置能力超215萬噸/年,比疫情前提高了39%。此外,各地還儲備了較爲充足的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工業爐窯等協同應急處置能力,可隨時啓用保障應急處置,現有醫療廢物常規和應急處置能力能夠滿足包括核酸檢測廢物在內的醫療廢物處置需求。
劉友賓介紹稱,從近期調度情況看,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處置情況總體平穩有序。近三個月以來,全國涉及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市(州)和直轄市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日均負荷率均低于90%,其中97%的地區低于80%,66%的地區低于50%,所有醫療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基本做到日産日清。
劉友賓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持續關注全國醫療廢物産生及處置情況,配合衛生健康部門做好核酸檢測廢物的分類管理和收運處置,進一步加強核酸檢測廢物的環境監管,維護人民群衆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