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鋪之門
院後街4號大門
督城隍廟的大門是拱券石門,全部用大青磚和石塊砌成,沒有木梁,是罕見的無梁門(濟南市無梁門只有兩座,另一座是白衣庵)。在山門的門楣正上方鑲嵌著一塊石匾,透過剝落的泥封,可以隱約看到“督城隍”3個字。在山門的牆壁上,挂有濟南市人民政府1979年立的牌子,標明督城隍廟爲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督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曆經600年風雨,現在北側的大殿遺址已被拆除建房,只有山門、前殿和的倒塌戲台尚存,成爲濟南少數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廟,由于濟南是巡撫、府、縣三級治所在,故建有督城隍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督城隍廟爲最大。
後宰門街56號大門
這是典型的“金柱大門”,黑色門板,上面釘有32顆大銅釘。紅色門柱,下設圓形柱石。一尺余門檻,老青磚壘牆,嚴絲合縫。房檐全部彩繪,地面用大青石鋪地,氣派異常。此門院內有4課合抱粗梧桐樹,旁邊有“老街巷菜館”和一酒吧,頗具特色。後宰門街是一處風水寶地,附近有百花洲、曲水亭街、珍池、珍珠泉等景觀。以前,珍珠泉水流入後宰門街東頭的珍池,珍池水又從後宰門街南側的民居中穿牆越戶,注入西頭的曲水亭街的溪流中。溪水清澈,居民可吃用,街上居民在此洗衣服、洗菜,小孩子在溪流中捉魚摸蝦。後來水少了,人們便在溪流上蓋起了房子。在街上44號院東牆角後尚有一處未填死的“小溝”,居民家中的床下面就是小溪,溪多寬,床就有多寬。
田家公館月亮門
濟南市後宰門街現存最好的老建築當屬位于86號的“田家公館”。這一院落建于清末,精巧別致。經調查,宅子原主人姓田,是個富甲一方的鹽商。據附近居民講,現存的過道門前面,原有高大的假山,上書“城市山林”,現在看到的坐東朝西的院子原是後院。高約三米的月亮門外方內圓,有著天方地圓的喻意,也是“圓形方孔”錢的變形。院子雖大,進門卻沒有影壁,一座精致的假山“代行”了影壁的功能。假山北側是一道過門,磨磚對縫的工藝極爲考究;門內爲四合院,正房北屋還保留著原貌,深藍色幹搓瓦鋪頂,蠍子尾形的花脊,特別是正屋前臉的木棂門窗和雕花裝板,保存十分完整,在濟南現存古建築中已很少見。假山南面,又是一座獨立的小院,內院西屋爲二層閣樓,據說,在過去這是女孩子住的繡樓。
小家碧玉之門
小興隆街14號大門
此門爲“隨牆門”,是典型的普通民居大門。大門爲傳統黑色,旁邊老青磚砌牆,門檻約一尺余,基石巨大。因年久失修,整個大門較爲破敗,上面雜草叢生,生機盎然。門上是兩個倒寫的“福”字,讓老門又添加了一份韻味。院內房屋亦較老舊,現有四戶人家居住。此門緊靠曲水亭街,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時常拎著水桶,在這附近的泉眼打水,泡茶,夏天還會來到王府池子遊泳。小興隆街的東側即是芙蓉街,南側便是泉城廣場,吃喝玩樂處處方便。
小興隆街20號大門
此門整潔幹淨,大號青磚砌牆,門檻高高,黑色大門锃亮,兩面大青石做基礎年限在百年以上。青磚在我國擁有特殊的意義,是富貴的象征,在過去,有錢人家才用青磚建房。這幅青磚貼圖中的建築將我國傳統建築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古色古香的建築讓人看了情難自禁,不自覺的沉浸在浩瀚曆史的海洋中,感受著我國偉大曆史中的點點滴滴。圍牆是我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在現代私人家居建築中,圍牆已經很少使用,而古時,一道青磚圍牆就隔開了貧窮與富貴。青磚貼圖中複古味十足的青磚圍牆,與圍牆內的建築完美搭配,重現了古代建築的精髓。院內住戶爲李氏兩兄弟,家庭和睦。
院後街4號大門
此爲典型的如意門,青石打底,青磚砌牆,黑色大門,紅色門聯上還有那個時代的痕迹“舉國戰四化 萬衆爭朝夕”,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大門的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走進大門,正對的爲一影壁,影壁上還有仙鶴圖,雖鏽迹斑斑,仍難掩昔日盛況。如意門的基本做法是在前檐柱間砌牆,在牆上居中部位留一個尺寸適中的門洞。門洞內安裝門框、門檻、門扇以及抱鼓石等構件。如意門洞的左右上角,有兩組挑出的磚制構件,砍磨雕鑿稱如意形象(一稱“象鼻枭”)。
泉水與酒肆之門
王府池子9號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原有大門爲黑漆門板,有雌雄二獅威列兩邊,旁邊有上馬石、落轎處。門樓頂則覆有小灰瓦,小瓦花脊兩端蠍子尾高高翹起,建築結構十分靈巧;院裏的通道全部是青石板鋪道;院內設有石碾、石磨、石槽、水井等,屬于前院後廳結構,東西南排列五組院落,所有建築均爲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內部結構爲四梁八柱。目前還保留著清末民初建築的只有中院北屋和東屋兩處。院套院式結構,後院有一棵約100多年的石榴樹,一百年海棠,枝葉茂密。相傳此門原住戶張氏先祖當年武功超群,曾是“大明德王駕前帶刀指揮”。1668年張氏家族的先人張國泰購置了以王府池子南北河中心爲界向北至起風橋,西以河中心爲界向東至魏家胡同,世代居住至今已有340余年。
王府池子23號大門
此門爲傳統黑色的“如意門”,兩級台階,灰磚砌牆,門檻較高,一米高大石做基礎,應爲濟南傳統人家民居。院內房屋保存較爲完好,現住有三四戶人家。其中有一處西向房屋頗有意味,此房所用牆磚爲文革時期燒制,燒制材料爲當時大煉鋼鐵的爐渣,因爲粗制濫造,很多已經腐爛。此院出門左拐就是著名的王府池子,即濯纓泉,此泉泉水長流,積成大池,一年四季常有人在此遊泳。王府池子南北三十余米長、東西二十余米寬,水面六百余平方米,南側是人們賞泉的地方,樹有石碑一座,上寫“濯纓泉”,另有涼亭一座。東西兩側是民房的背面,西側高些,東側低些,兩間房都是青石到頂,下半截浸在水中,想來屋裏應該特別潮濕。
金菊巷1號燕喜堂老宅
此門高大雄偉,明顯高于周圍民居。上面磚雕精美,門板上方挂有一個“燕喜堂”牌匾,相傳爲詩人臧克家手書。這裏便是是最著名的濟南四大魯菜館之一——燕喜堂老宅。大門的入口處放了四個拴馬樁,在院內還專門用青瓦裝飾了景觀,鋪了木質的步道,保留了老屋的感覺。燕喜堂飯莊始于1932年3月,時值南燕北歸時節,故得此雅號。創始人趙子俊,集資3000元在芙蓉街開此飯莊,當時共有18間營業室,同時可容納200人就餐。因趙子俊科班出身,他對菜品質量和特色的要求很高。爐竈掌門人侯慶甫、梁繼祥在烹饪技藝上追求典型老濟南風味,時稱“曆下風味”,以清湯和奶湯制做的特色魯菜著稱齊魯大地,開業一年便成爲濟南“三甲”。
聖人與豪商之門
明湖路248號文廟
濟南府學文廟坐落于明湖路248號,南接芙蓉街,北依大明湖,建築群布局嚴整、規模宏大,是濟南重要曆史文化遺存。濟南府學文廟創建于宋熙甯(公元1068-1077年)年間,元末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對文廟進行修整,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廟的規模和建築布局。到民國時期,不同規模增建、重修達三十余次。建築群坐北朝南,布局嚴整,規模宏大。主要建築有大成門、棂星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和尊經閣等。文廟的格局從南到北,依次爲南門、中規中矩亭、棂星門、大小泮池、屏門、戟門(俗稱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廊庑、明倫堂、尊經閣等主要建築。
芙蓉街38號關帝廟
關帝廟大門富麗堂皇,彩繪描金。這座關帝廟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距今已有110年曆史,是當時濟南“廟市合一”的典型代表。2009年,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建關帝廟的南北廂房,並對東大殿及大門進行粉刷、彩繪,百年關帝廟重現昔日風采。位于後宰門街東首路北,始建于宋代,初名漢壽亭侯廟,後改稱關嶽廟、關帝廟,是濟南規模最大、建築最早的關帝廟。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該關帝廟曾三次重修,清末被濟南府巡警總局占用,民國時期則在此設山東國術館。
芙蓉街53號大門
此門位于芙蓉街53號,黑色門板,紅色門框,門框上方爲拱圈形狀,這是典型的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大門。像這樣的大門在芙蓉街上有很多。芙蓉街現存古建築多爲明清時期所建,整條街長約500米,寬不過4米,到19世紀中葉,已成爲濟南府繁華毓秀之地。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間濟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最大的百貨商店“文升行”,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等人開辦的教育圖書社等,均曾在芙蓉街落戶。現在的芙蓉街可謂九州美食皆彙于此。古色古香的老濟南家常菜館既具東方古韻,又兼有西洋建築之美,別具特色;陝西秦鎮大米面皮館,兵俑門前而立,八面威風;芙蓉居酒館更是一襲國色,質樸幽雅;台灣風味、新疆特色、雲南風情……林林總總,醇香誘人。
芙蓉街89號
此處位于泉城著名老街芙蓉街上。門上四個大字“分子車間”,“分子車間”爲一家創意設計公司,這四個字是很有個性地反著寫的。外面看過去,這是一處安靜的小院,裏外兩進的拱形門洞,灰磚青瓦的二層小樓,兩側的樓梯和屋檐,都透出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南側一樓的廂房,是一家加工榴蓮酥的小作坊,一進院門,一股榴蓮的味道撲鼻而來。著另一側逼仄的樓梯走上二樓,路過住戶自行搭建的小廚房,有“服裝加工”的手寫招牌,推門進去,是一間小小的服裝加工作坊。服裝作坊主人張甯是這座院子的老住戶,在院裏住了近30年。他告訴記者,這座院子是清代的建築,據說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解放後一直是濟南服裝三廠的一處生産車間。服裝廠停産後就閑置下來。隨著芙蓉街繁華,這裏也就出租給了做生意的業戶。
泉城路高家當鋪大門
高家當鋪位于泉城路和省府前街交彙處。房屋高大,正脊飛翹,共6進院落。單從建築角度講,高家當鋪的建築相當高檔,這處典型的清代三進院內,扇牆全部采用幹擺磚,房子的每處雀替都各不相同。“高家當鋪”是原清末民初的著名商鋪,爲章丘西關高家所開,泉城路2003年改造後,這裏是唯一保留下來的清代建築,當時改頭換面,變成了古玩城,現有四個自然院,各院相通,院內建築灰磚青瓦,古色古香,設有嚴密的安全監控系統,並有專門的管理人員爲經營業戶服務。
高官顯貴之門
“泰運昌辰”舊址
此門在鞭指巷南頭的東側。大門結構與衆不同,宅門和牆體很高,石質拱券形的臨街門樓坐東朝西,上有磚砌女兒牆,正中鑲嵌著一塊刻有“泰運昌辰”四個大字的石匾,爲近代書畫家胡柏年于1922年3月所書,門樓頂覆小灰瓦、花脊。內院爲四合院,迎門是一座影壁牆,原有二進門,現已被拆除。院內北屋爲一座二層樓房,上下共 10間,東西廂房各3間,均爲磚石結構,木質梁架。門窗均爲磚砌拱券形,上砌磚芽。房屋均爲小灰瓦覆頂,花脊。 “泰運昌辰”舊址的北樓是老城區內爲數不多的二層五開間的樓房,門樓門洞采用了西方的券柱式結構,爲老城區內唯一一處,特別是整個院落小巧別致,建築規整,保存完好,是濟南現存較少的民國時期建造的西洋風格和中國傳統四合院風格完美結合的建築。
杜福莊胡琴鋪大門
鞭指巷31-1號。此爲百年老字號,現主人爲五十歲的杜文源,從祖上學得一手制作胡琴(包括京胡和二胡)絕技,獨步齊魯,現已經申請非遺。過路人誰也不會意識到它竟是個傳承三代的百年老鋪,像這樣以家族成員爲主的傳統手工作坊在濟南市的樂器行中已是絕無僅有。就是這間老鋪,近百年間卻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胡琴“發燒友”們的頻頻光顧,既有方榮翔的琴師,又有新加坡等地的海外友人。鞭指巷保留了很大一部分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四合院建築,這條街清代主要是居住區,大部分住戶爲官僚、富商,民國時有少部分旅店、布店、鍾表店、錢莊等。
陳冕狀元府南門
此門爲陳冕狀元府南門,門前有三級台階,朱紅色大門,配有朱紅色門柱,門柱石和房檐下皆有磚雕,較爲精美,整個門寬約1.5米,規整有序,保存完好,但比相鄰的9號院大門低一個檔次,是典型的“蠻子們”。11號院由兩個四合院組成,結構與同爲狀元府的9號院大體相同,建築規格略小,裂縫的石階、影壁、新整修的筒瓦、細長的正廳,到處都是葡萄樹、石榴樹、大槐樹、香椿樹。已經裂縫的石階、屋檐處新換的大瓦、摸上去涼絲絲的青磚處處都透著一股書香門第的氣息。當年,狀元府是由20個古樸典雅的四合院和一個南花園組成,東起鞭指巷,西至西熨鬥隅巷,南至將軍廟街。近百年來,狀元府的大部分建築已經被拆除,今日的狀元府僅存9號和11號兩個大雜院。
陳冕狀元府北門
9號院大門爲磚木石結構,門前有三級台階,門板爲朱紅色,配有朱紅色門柱,上下部皆有磚雕,青瓦覆頂,屋檐飛起,是典型的“朝天笏”造型,整個門寬約1.5米,規整有序,保存完好,是典型的“金柱大門”。進入9號大院,一個小四合院映入眼簾,這裏現在是濟南市第一印染廠的宿舍,曾經住過17戶人家,是個典型的大雜院,院內地面高低不平、各式小房見縫插針地排列在院落之內,也只有從高門檻、金柱大門、門枕石等印痕中才能想象到這裏過去的輝煌。這個四合院與大門的方位相對,正屋爲五開間、前出廈的西屋,南、北屋爲略矮的廂房。繞過西屋南側的狹窄過道,又轉入一個小四合院。牆根的一口古井就是當年的狀元井,當年狀元府的人就飲用這個井裏的水。
軍旅文人之門
孫家門樓
在雙忠祠街上,21號院子非常搶眼,高大的門樓是這一片最氣派的建築,濟南民居中形制最高的金柱大門。朱紅色大門,金色門柱,老青磚砌牆,門柱石和屋檐下的雕刻異常精美。住在這裏的老人說,這裏以前是國民黨一位孫姓旅長的宅子,門樓是濟南民居中形制最高的金柱大門,門上的浮雕和花紋是濟南傳統民居門樓中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磚雕之一。除了門樓以外,讓居民們非常自豪的就是院內的一眼小泉,泉水常年清澈,2007年被命名爲天淨泉。此院內現爲挂面廠宿舍,住戶約有十來家。此門西鄰即爲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雙忠泉。往南走百米左右即爲繁華的現代商業街——泉城路。
題壁堂大門
此門整體十分破敗,是典型的“金柱大門”,門柱石約一尺高,條石和老青磚砌牆,上部屋檐下的磚雕十分精美,門樓上灰瓦覆頂屋檐兩端分別站立7個小獸,合計14個,惟妙惟肖,異常精美,在濟南民居大門是獨一無二的。院內題壁堂是北方現存最大的清代戲樓,原是隔壁道觀——升陽觀的一部分。升陽觀位于濟南老城區壽康樓街路南,總建築群占地3750平方米,初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稱呂祖廟。相傳,廟建成後的一天,住持道士劉道讓明明看見一道人進入廟內,在正殿左牆壁上發現一首詩:“曾否當年舊酒樓,松亭水色靜悠悠;熏風日跻蓬萊島,筇杖常經此地遊。
西公界街12號大門
此爲老濟南普通市民民居。黑色大門,老青磚砌牆,門枕石尺寸較小,門檻約一尺余。院內有多戶居民。走到這裏不禁讓我想起了東北老家的那個老宅子,院內住著四五戶人家,白天小夥子們扛著農具出門耕作,而老人們則端著茶水坐在家門口的台階上唠唠家常,小孩子們在院內熙熙攘攘逗老人們開心,有的住戶則在門梁上吊上兩條繩子,繩子末端固定一個木板做成秋千,在大人們的陪同下孩子們玩兒的不亦樂乎,也許這就是北方人共同的文化及建築特色吧。
西公界街8號和10號
這是兩個典型的老濟南民居大門“隨牆門”,黑色門板,紅色對聯,尺余門檻,條石做基,老青磚砌牆。其中8號院內又有小院,約有十余間平房,分屬三四戶人家,已有部分房屋廢棄。這裏是兩個緊鄰街坊,位于西公界街的北段,曆史上兩家和平而居,淵源頗深。現在兩院內房屋多被租出給附近外地的打工人員。漫步老街,猶如站于曆史的門檻邊,幽幽老建築散發著它獨有的魅力。走出小巷,轉瞬重新融入高樓聳立間,似乎于須臾間穿越了百年滄桑。
平民之門
啓明街51號大門
此門外形較爲規整,黑色大門,三級台階,老青磚砌牆,很有趣的是,右邊牆上隱約可見“偉大領袖毛主席”字樣,應爲文革時期留存。門上的對聯則是采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中的詩句,“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使得正值秋季的泉城濟南更加多了一份韻味。院內爲一獨戶,戶主已然搬走,租給一餐飲小老板。處在購物中心的啓明街,由此往西數十米即爲三聯家電,往南百米即爲泉城路,泉樂坊則在啓明街的東側,購物餐飲娛樂應有盡有。
西城根街42號大門
西城根街位于啓明街51號的南側,西鄰五龍潭,北接大明湖,此門爲普通民居之家,門板爲傳統黑色,寬不到一米,一尺余門檻,青瓦覆頂,“朝天笏”正脊,院內多爲租戶。雖然這裏住的不是顯赫的貴族,但這漆黑的兩扇大門,足以表明原先的主人對生活嚴謹苛刻的姿態。此門北行數十米左拐上台階即是趵北路,再北行百米即是大明湖西南大門。只要從旁邊的小街拐幾個彎,進到這些繁華場所的背面,就如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其實也就是一牆之隔,這裏和外面的喧鬧相比,可謂人聲悄然,人們走在小街上,不用擔心車輛,不用擔心擁堵;很多老式門洞大開或虛掩著,裏面人們的生活簡單而悠然,一切都是那麽安谧、素樸。
啓明街87號大門
此門爲金柱門,門柱爲紅色,大門爲黑色,四級台階,方形門枕石上的石雕較爲精美,額枋上亦有精美雕刻 。院內有多戶人家居住。此門北行數十米左拐上台階即是趵北路,再北行百米即是大明湖西南大門。只要從旁邊的小街拐幾個彎,進到這些繁華場所的背面,就如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其實也就是一牆之隔,這裏和外面的喧鬧相比,可謂人聲悄然,人們走在小街上,不用擔心車輛,不用擔心擁堵;很多老式門洞大開或虛掩著,裏面人們的生活簡單而悠然,一切都是那麽安谧、素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