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美蘇的崛起,殖民帝國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原本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是愈發地衰弱,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更是加快了英國的瓦解,英國也是被迫變更了自己的殖民政策。
兵事網——新加坡曾被英國殖民一百多年,爲何不恨英國,反加入英聯邦呢?
英國殖民政策的目標非常簡單,便是引導那些殖民地在英聯邦裏面走向自治。不過,英國對不一樣的殖民地有不一樣的政策,要是價值高的話,英國也是不想要放棄的。
新加坡便是其中之一,二戰結束以後,英國垂涎新加坡那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戰略位置,還是不想要放棄他們在新加坡的利益。因此,英國還是根據戰時制定的政策,把新加坡設成直轄殖民地。從五十年代開始,英國緩慢地推動新加坡的政治改革,出台了林德憲制,不過這樣的改革還是不能滿足新加坡的自治要求。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新加坡政府跟英國政府前後展開了三次憲制會談,英國政府同意要給新加坡在英聯邦內部的自治邦地位。新加坡最後在一九五九年的時候獲得自治,成立了自治政府。那麽,新加坡是怎麽從一個殖民地得到獨立的呢?
第一點的原因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在逐漸衰弱。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時候,新加坡便認識到了英軍面對日軍攻勢時候的潰敗,使得英國統治的正當性遭到了質疑。而英國爲了加強對新加坡的掌控,額外抽調了四千的英軍去到新加坡。不過,這還是沒能夠改變新加坡居民對英國人以及英國軍隊那糟糕的印象。
一九四二年,英軍潰敗的影響並沒有隨著英國人的回歸而消散,新加坡仍舊對此銘記于心。加上因爲抗日功勳,馬共的影響在逐漸擴張,更是不斷地利用英軍在戰爭期間的表現去攻擊戰後的殖民統治。
第二點原因就是新加坡戰後的形勢,削弱了殖民統治的基礎。盡管英國接管了新加坡,不過局勢還未很快就穩定下來,島內還是一片凋敝,經濟蕭條、基礎設施失修、以及黑市交易猖獗。混亂的局勢慢慢地驅散了戰爭結束帶來的歡樂氣氛,英國沒辦法很快便恢複秩序,新加坡人的信心發生了動搖。後來,盡管新加坡慢慢穩定起來,不過新加坡在五十年代的時候經濟發生惡化,社會形勢再次變得不穩,于是新加坡的自治傾向就愈發地強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再次受到沖擊。
事實上,二戰結束以後,世界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都是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建立起新的國家。那些新興的國家在戰後形成了一股新的國際力量。基于這樣的背景,英國殖民帝國的身份也就備受譴責,面對的國際壓力也是不斷變大。
雖然說英國在戰後便進行了殖民政策的調整,不過英國的殖民帝國的身份還是令其的處境尴尬。而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的英國沒有辦法處理這樣的局面。因此,戰後英國的殖民政策目標便是在英聯邦的框架內推動各殖民地的自治,希望能夠用英聯邦去代替殖民帝國,最終維護英國的大國地位,在五十年代的時候開始在新加坡這樣的政策。
但是,東南亞國家特別是馬來亞民族的獨立進程對新加坡造成了影響。一九五一年,東姑提出馬來亞獨立的主張,促使新加坡政府提出10年內獲得自治的提議。一九五六年,馬來亞得到了實際上的自治,因此,馬紹爾從自治進一步地要求獨立。
因爲被周邊獨立風潮所影響,新加坡的自治獨立傾向也是越來越強,給英國留存著的調整政策的余地變得越來越小。英國爲了穩定新加坡的局勢,維持自己在新加坡的地位,最後便同意了新加坡提出的自治要求。
第三點原因就是美國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令美國的力量發生急劇增長,盡管英國有心去維持一流大國的地位,不過因爲實力所限,他們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只得開始考慮更多美國的因素。
在關于殖民地問題方面,美國有著跟英國不同的立場。畢竟美國屬于從英國殖民地成長起來的國家,對殖民主義自然抱有天然的抵觸心理。二戰結束以後沒多久,美國便安排其唯一的殖民地菲律賓獨立,且積極地推動殖民地的托管工作,這樣的態度給英國帶去了很大的壓力。
第四點原因便是新加坡新政治黨派的興起,還有人民群衆渴望獨立的願望。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在成立之初的時候便是以新馬合並、現新加坡獨立爲奮鬥目標的,而且在數次的選舉裏的競選口號也是如此。
人民行動黨在依舊蘇九年執政以後,便致力于實現新馬合並的目標,經過跟黨內馬共力量的鬥爭、跟其他黨派特別是社陣的鬥爭,新加坡島內的意見慢慢地統一了,也用全民公投的形式確定了合並方式。
另外,人民行動黨還積極地去爭取英國的支持,借助英國的壓力好令馬來亞能夠接受合並的建議。最後馬來西亞建立,新加坡成爲新聯邦的一個州。不過,馬來西亞成立以後,新加坡跟吉隆坡政府之間劍拔弩張。因爲新馬在政治、經濟還有種族關系方面都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新加坡還是在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此前馬來西亞的成立在東南亞造成了巨大的震動,整個地區的形勢變得緊張、動蕩,在局勢穩定之前新加坡又突然脫離馬來西亞獨立。這樣一連串的變動對東南亞的曆史發展造成影響,加快了這一地區從沖突走向合作的進程,且最終促成東盟的成立。那時的西方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也都關注著新加坡的的獨立,也是先後承認了新加坡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