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大不提供終身聘約,讓教員可靈活地在學術和業界工作之間切換。校方今年起也提供教員實習計劃,讓教員有機會到企業見習。
國際學術咨詢團在今年6月舉行的會議上便提出重塑並發展大學團隊的重要,建議本地大學以更靈活的職業發展與職務來引進人才。
會定期咨詢業界專才 確保課程選項合時宜
南洋理工大學也有在業界和研究機構任職的兼職教員,占教學團隊的15%。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林杉教授指出,南大在2020年設立全球産業聯盟,目的就是推動大學與企業的協作,包括聯合設立實驗室、研究機構等。大學也定期咨詢業界專才以確保課程選項合時宜,並共同策劃實習與課程。
隨著本地大學轉型並加大力度推廣持續學習,與時俱進的教學團隊日益重要。校方引進更多有業界經驗的人員,爲教員提供靈活的發展機會,鼓勵他們到業界取經,與市場需求接軌。
校方不提供教員終身聘約 靈活切換學術與業界工作
新加坡管理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許主洪(43歲)則請假借調到美國軟件公司Salesforce在新加坡設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擔任董事經理,把學術和研究的專長帶入業界,從而也爲大學與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機會。
須了解業界實際運作 教學不能僅紙上談兵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教員也有不同發展渠道,除了終身聘約教員、講師等,也有負責開展應用研究的實踐型(Practice Track)教員。500人的教學團隊中,33人屬于實踐型。另約兩成從事部分時間的教學,有其他正業。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發言人說,一些教員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國防科技研究院等機構也有職務,他們能參與業界活動並利用設施,促進大學與各領域的交流。新科大也設立協作、創新與企業部門,有專門的業務發展人員來管理並推廣協作項目與研究。
大學需要和企業展開研究,新工大接下來也會與理工學院的創新中心合作推動這方面的工作。身爲專業人員,她也爲畢業班學生的專題作業擔任導師。
教務長柯莫西教授(Timothy Clark)說:“與企業的協作至關重要,新大因此與夥伴設立不同的研究中心並共創課程。我們將繼續投入資源,設立部門以及資深職務來協調和領域的合作,確保教學和研究項目繼續實用。”
他說:“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我發揮研究的專長去開發實用的科技,也擴大自己在學術界以外的事業發展。對企業而言,這也能帶動研究和發展項目。”
新加坡國立大學也有實踐型教員來輔助教學和研究。近3000人是兼職教員,占教學團隊的47%。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何德華教授指出,大學鼓勵教員往學術和業界“雙軌道”發展,教授可以在本地企業展開研究,豐富他們的學術事業。國大和冬海集團有這方面的協作,下來也會擴大到更多本地企業。教員也可利用每周一天的時間參與業界的咨詢工作或董事會事務。每年,超過兩成的教授參與這類業界工作與項目。
爲食品科技學生指導實驗課的王榕(54歲)踏入教育界前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常與學生分享實際的技術難題。她認爲,教學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學生須了解業界的實際運作與問題,應用所學去制定解決方案。她就扮演企業與大學和學生之間的橋梁。
同樣有超過10年教育經驗的新加坡管理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許主洪(43歲)認同業界與學術界雙向互動的重要性。
提倡應用學習模式的新加坡理工大學幾年前設立專業人員部門,目前有超過70名人員。新工大說,他們絕大多數在業界有超過五年的工作經驗,輔助講師的教學,幫助學生實踐技能。他們也與本地企業合作,掌握領域的發展。
她受訪時說:“企業有時也不懂得如何表述問題,身爲新加坡理工大學的專業人員,我得主動聯絡企業,安排機會讓學生與企業有交流的平台。我以前在食品業工作,比較容易通過人脈去尋找合作夥伴。企業知道我們有實戰經驗,比較有信心,我們就像銜接大學與企業的橋梁。我們須讓學生融會貫通,有機會把知識應用在實際的問題上。”
調任期間,他協助推動新大和Salesforce的合作項目。雙方在經濟發展局的支持下推出一項人才培育計劃。計劃的目的是栽培博士生,支持他們發展人工智能的技能與研究。此外,Salesforce也爲新大學生提供實習等學習機會。
專長在成人教育的新躍社科大學不采用終身聘約制,教學團隊以來自業界的兼職教員居多,約1200人。校長張起傑教授指出,大學的在職學員多,他們可以分享在領域遇到的情況,師生的交流相對豐富。大學也鼓勵教員參與非盈利機構的董事會或委員會職務。有潛力的非教員也有機會從事一些教學工作,根據專長指導學員。
發揮專長開發實用科技
曾在食品業從事科研工作,王榕(54歲)過後到理工學院當講師超過10年,兩年前加入新加坡理工大學成爲專業人員。專業人員與講師的教學工作相輔相成,主要指導實踐課,並扮演大學與企業的橋梁,促進協作機會。
他三年前選擇借調到企業Salesforce在本地設立的亞洲研究中心,協助發展新中心。
提倡應用學習模式的新加坡理工大學幾年前設立專業人員(Professional Officers)部門,目前有超過70名人員。新工大發言人答複《聯合早報》說,他們絕大多數在業界有超過五年的工作經驗,輔助講師的教學,幫助學生實踐技能。他們也與本地企業合作,掌握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