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2日訊(編輯 周子意)目前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第三個月下跌,但仍徘徊在3月的曆史高點附近。據日本野村(Nomura)一位資深經濟學家觀點,亞洲的食品價格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度還會出現最大漲幅。
野村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Sonal Varma表示,亞洲食品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上漲,目前還未見頂,預計一些國家的食品價格將在第三季度會出現最大漲幅。
Varma稱,亞洲食品價格的變化往往要比全球晚一些,這是由于亞洲政府通常會采取一些補貼政策、並進行價格調控以暫緩價格上漲。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上周公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6月份該指數徘徊在154.2點,環比下降了2.3%,已低于俄烏沖突爆發後3月份的峰值159.7點,但仍較去年同期高出23.1%。
國家越依賴進口 食品價格越可能高企
Sonal Varma指出,新加坡、韓國、菲律賓和印度等國的食品價格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出現最高漲幅。
菲律賓食品淨進口量占其國內生産總值的2%以上,是亞洲第二高,僅次于中國香港地區。食品價格在菲律賓CPI中占有很大份額,將近35%。
韓國和新加坡同樣嚴重依賴食品進口,也面臨不小風險。
雖然印度在小麥和大米方面能夠自給自足,但由于該國持續的熱浪、季風季的延遲以及肉類和雞蛋等其他食品價格的上漲,都可能會推高當地食品價格。
如何應對?
世界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Maximo Torero Cullen警告稱,“最初推動全球走高的因素仍在發揮作用”,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食品價格依舊會很高。
這些因素包括了全球需求強勁但供應短缺、俄烏沖突的不確定性、極端天氣影響、運輸成本高昂、全球疫情反複等。
Varma也指出,食品價格日後不太可能出現大幅下跌,而且經濟衰退也不會導致“價格大幅下跌”的現象發生。
相比于一些會扭曲食品價格的出口禁令,Varma認爲,政府更應該使用“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形式”來援助低收入人群。
由于低收入家庭通常在食品上的花銷占其總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對他們施以援手更爲重要。
本文源自財聯社 周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