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諾貝爾獎陸續公布,目前來看李嘉誠成最大贏家,他豪砸4.3億,一下子砸中兩個諾貝爾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弗•安妮•杜德納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李嘉誠捐贈的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的客座教授,李嘉誠爲她的研究成果投資了3億,醫學獎的獲得者邁克爾•霍頓來自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李嘉誠投資了1.3億。
消息傳出來後李嘉誠喜極而泣,多少科學家窮盡一生也不能得到諾貝爾獎,李嘉誠一下子就資助了倆。
然而大家卻說李嘉誠投資太精明了,連捐資的大學也産出了最高成果。
說起來李嘉誠近幾年在國內的輿論似乎沒有那麽順風順水了,年輕時積攢下來的好名聲這幾年也都敗的差不多了, 2017年的時候還親自發文解釋說他不會跑也跑不了,然而卻也並沒有多少人買賬。
以前人人愛戴的“李超人”在這幾年似乎突然就暴露了真面目,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只是一個商人”,他的所有舉動也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爲核心,我們或許無法從法律層面制裁他,但法律之外還有道德,還有人心,而失去人心的李嘉誠還能否保證家族財富蒸蒸日上呢?
1、長實集團是否真的捂盤?
9月23日,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突然發出一則通告,這則通告是向轄內的各金融機構下發的,要求禁止向和記黃埔地産(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的融資、貸款以及重大資産重組提供幫助。
一石激起千層浪,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在大陸囤地捂盤的行爲已經被人诟病多年,長實集團隨後發布了一則公告,聲稱和記黃埔的成都地産公司已經不是其下轄的了,同時聲稱公司旗下的所有開發行爲都符合國家規定,不存在囤地捂盤的行爲。
晚上成都高新區財政局又發布了一條公告,內容是說依據上級部門的要求,此次打擊捂盤惜售行爲是針對所有房企的,其中當然包括南城都彙項目,實力打臉長實集團發布的聲明。
2004年,長實集團以每畝206萬的價格拍得成都城南一塊1036畝的地塊,和黃地産以總價21.35億的價格成功地讓這塊地成爲當時的地王,成都想把這塊地做成新區,李嘉誠當時喊的口號是“再打造一個小香港”。
口號喊完了,李嘉誠就是不動,與和黃同期拿地的央企中海項目都開發三期了,和黃還沒開始動工,一問就是周邊配套設施不全,不適合開發,爲了讓周邊適合開發,成都市配合建交通、建市政、建基礎設施,然而這個項目依然磨了16年。
和黃拿地初期計劃開發8期,然而16年過去了,這個項目才只銷售了6期,剩余的兩期早已建成,但一直未對外銷售,當年的樓面均價每平才1030元,如今已經漲到23000元一平了。
在此期間成都市多次找到和黃的高層,明確表示要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然而李嘉誠不動如山,硬是靠著不動,賺的盆滿缽滿。
已出售的房子大約賣出了180億,剩余的兩期在今年的7月23日連同和黃的員工以78億的價格一起打包賣給了下家,這次剩余項目的出售讓長實集團獲利38億,長實集團在這一個項目上掙了一百多億。
而更讓人覺得佩服的是這塊地早在2006年就已經被和黃將其中的886畝地以26.21億的價格抵押給了各大銀行,也就是說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和黃就完成了資産的置換,甚至還因此額外獲得了將近5億的流動資金,這一招空手套白狼讓李嘉誠玩的溜得飛起。
而這樣的招數是李嘉誠在內地用爛了的,1993年李嘉誠在北京開發的譽天下別墅群,從拿地到四期建成一共用了25年,當年2000元一平的地價早已漲上了天,李嘉誠又憑借著不動大賺了一筆。
2004年李嘉誠在上海的浦東世紀大道旁拍得一塊地皮,拍完之後還是老樣子,好幾年沒有動靜,去問原因,答道交通不太方便,爲了促進投資,上海只好修地鐵,1公裏10個億的地鐵修了四條,2011年才開始動工,2016年作價200億賣給了中國人壽,13年淨賺62億港幣。
公道自在人心,長實集團是否囤地捂盤,不是靠發幾個聲明就能洗白的,這一組組數據啪啪的打在臉上,巴掌印子都看清了。
2、從窮小子到李超人
李嘉誠總說自己小時候家窮,沒有讀過書,但其實他出生在廣東潮州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經做過校長,5歲時就已經啓蒙讀書,12歲時國內戰亂隨全家去香港投奔舅舅。
李嘉誠發家起步的塑膠廠是他每天看報紙,發現歐美的加工業已逐步轉移至香港,隨後去意大利考察,回來便生産了塑膠花,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然而任何事情不能光看表象,李嘉誠能成功與他敏銳的洞察、正確的判斷固然分不開,但也能看出李嘉誠並不是他所說的一窮二白,那個年代能每天讀報紙的,說出國考察就出國考察,想來也不是普通的窮小子。
成功積累第一桶金後,李嘉誠並沒有滿足,香港畢竟太小,制造業的天花板一眼就能看到,他開始涉足房地産行業,1958年開發了第一棟樓,1960年開發了第二棟樓,6年後香港發生動亂,亂世好發財。
起步的房地産一落千丈,大家都在忙著抛售地産,李嘉誠則反其道而行之,趁著地價暴跌之時,瘋狂囤地,1972年李嘉誠將他的公司改名長江實業,並正式上市。
但此時的李嘉誠頂多算個富商,與日後如日中天的李超人還是不可同日而語,機會很快來臨,這次機會讓李嘉誠搭上了彙豐銀行的大班經理沈弼,從此平步青雲一飛沖天。
九龍倉曾是香港最大的貨運碼頭,隸屬于怡和洋行,然而經營不善,股價低迷,李嘉誠趁機抄底,一舉收購了九龍倉10%的股票,他想收購20%的股票就可以和怡和洋行抗衡九龍倉的經營權。
相持不下時怡和洋行找到沈弼,由沈弼出面遊說李嘉誠放棄爭奪九龍倉的股份,當時船王包玉剛正想轉型,也屬意九龍倉,李嘉誠順水推舟賣給沈弼面子,放棄九龍倉股份,同時暗中協助包玉剛拿到了九龍倉,一舉同時交好了沈弼和包玉剛。
很快回報就來了,在沈弼的操作下,未曾公開競價,李嘉誠就以6.2億港元的價格獲得和記黃埔22.4%的股權,只有當時市價的一半,而這6億港元李嘉誠只需兩成首付,剩余分期付款,這兩成的首付由彙豐銀行貸款給李嘉誠,李嘉誠基本屬于空手套白狼。
李嘉誠也成爲第一個入主英資商行的華人,從這也這裏開始李嘉誠同英國高層搭上線,在英國的權貴階層獲得了好印象。
此後在沈弼的幫助下,資金來源充足的李嘉誠如虎添翼,開啓了他的香港版圖,開始完成由窮小子到李超人的蛻變,逐步將香港變成 “李家的城”。
3、精准的時代眼光
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後,香港是內地向外張望的窗口,很多港商和英資企業開始撤離香港。
李嘉誠又一次的抓住機遇,再一次開始囤地,同時收購香港的各行各業,在一次次的精准抄底後李嘉誠成了大家熟知的“李超人”,蟬聯香港首富多年。
90年代內地正式實施改革開放後,港商是當時內地企業的老師,期望他們能爲大陸的發展帶來新鮮的活力,無論是從技術、人才還是資金都是大陸當時奇缺的。
李嘉誠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他先是用各種公益捐獻獲取好名聲,巨量的資金捐贈讓李嘉誠迅速接觸了當時的統治階層,在這樣的接觸過程中他獲取了更多的好項目、好地塊。
2017年李嘉誠回應中說這是各取所需,他獲得了項目,掙了錢,而對方,獲得急需的人才、技術、資金,所以應該是互相感激,互不相欠,這就是一門生意。
當時媒體報道李嘉誠在內地捐贈大概超過23億港元,國人一片感激之情,覺得這真是一個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商人,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李嘉誠這23億港元的捐贈背後帶來的是500億港元的投資機會。
李嘉誠在北京開發的東方廣場,在某一搜索平台上寫著:東方廣場雄踞于北京市中心,坐落于東長安街1號之絕佳位置,是真正的北京“城中之城”。
4、超人落地
進入新世紀後,互聯網發展迅速,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裏,香港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和昌盛,香港多年積累的問題終于日漸顯現。
多年來香港經濟被以李嘉誠爲首的地産商把持,香港房價奇高,然而新興産業幾乎沒有,香港富豪榜的前幾名都是地産商。
香港産業的畸形嚴重影響了香港經濟的發展,1997年香港的GDP比新加坡高出三分之一還多,然而今時今日新加坡已經與香港相當,人均GDP甚至比香港還多出1.5萬美元。
2011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評價李嘉誠說他沒有創造一件商品,僅僅是根據市場什麽紅就做什麽,只有低買高賣的商業行爲,沒有任何的社會貢獻。
2005年李嘉誠給港大醫學院捐款,港大決定將醫學院命名爲李嘉誠醫學院,然而卻遭到了港大學生和老師的一致反對,這是第一次明確感受到香港市民仇視李嘉誠,此後李嘉誠在香港因壟斷更加遭到人們的仇視。
2013年一篇學生作文《李家的城》引爆網絡,衆多香港網友紛紛上網表達共鳴,有網友稱在香港不可能避開李嘉誠,他簡直無孔不入,把持著香港民生的方方面面。
或許是嗅到了對他不友好的氛圍,也或許是金融危機後他看到了中國經濟潛在的危機,近十年李嘉誠不斷抛售在內地和香港的産業,轉而去投資英國。
目前英國已經有將近三分之一掌握在李嘉誠的手中,他的投資遍布英國電力、天然氣、供水和電信等民生方面,英國王室授予李嘉誠世襲爵位,李嘉誠全家已入加拿大籍。
如果不是完全的獲得了英國統治階級的信任,如此龐大而重要的民生産業如何會交給一個商人?李嘉誠用龐大的資金支持英國,他百年之後家族會有安穩世襲的貴族身份。
李嘉誠說他就是一個商人,不要將他想的太高尚,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既然已經乘著時代的東風站在高點,就要履行時代賦予你的責任, 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在某些時刻總要有人能站出來,給後來人留下些什麽。
因爲英國脫歐,李嘉誠的投資嚴重縮水,歐美遲遲無法控制蔓延的疫情,也讓歐美經濟的未來撲朔迷離,如今李嘉誠又想回到內地來賺錢,正如幾年前人民日報評論的同甘不共苦,不必挽留,他錯過了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時代。
做人也總還是要有一些人性,如果只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是一個商人,只是爲了賺錢,那麽雖是人的皮囊卻已失去人的內在。
作者 :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