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加拿大和新西蘭加息之後,新加坡和韓國周四均收緊了貨幣政策。全球央行正在迅速采取行動,防止通脹飙升破壞脆弱的全球經濟複蘇。
韓國央行將7天回購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1.5%,而市場原本預期韓國央行將維持利率至1.25%不變。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韓國央行首次在沒有行長的情況下做出這一決定。
與此同時,新加坡在六個月內第三次收緊政策,以彙率作爲主要政策工具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周四表示,它正在采取措施提升當地貨幣,這將有助于減緩通脹勢頭,因爲全球沖擊會影響當地價格。
盡管這四家央行從去年就開始收緊政策,以遏制由新冠疫情驅動的物流瓶頸導致的通脹上漲,但自2月24日俄烏沖突以來,供應壓力再度加劇,使各國政策制定者更迫切地提出計劃中的加息。
智通財經昨日的報道顯示,亞洲地區國家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和韓國的通脹數據最近均高于預期。出于對通脹的擔憂,新西蘭周三升息幅度爲22年來最大水平。
東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Toru Nishihama表示,“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亞洲央行將加息時間提前,”“這可能會損害經濟增長,但隨著通脹成爲一個更爲緊迫的問題,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轉向收緊貨幣政策。”
亞太經濟體在新冠疫情後複蘇的步伐上基本上落後于美國和歐洲,這意味著澳大利亞、印度和東南亞的央行此前大多將通脹壓力視爲暫時現象,將更多精力放在支撐經濟複蘇上。
瑞穗銀行經濟與策略主管Vishnu Varathan表示,新加坡、韓國、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都認爲,迫切需要應對通脹威脅。
盡管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規模較大的央行在姿態上沒有那麽強硬,但他表示,它們正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許多經濟體面臨的挑戰是,它們才剛剛開始從疫情導致的經濟低迷中穩步複蘇,盡管此後通脹迫使它們開始擔心價格可能引發更廣泛的金融和價格不穩定。
事實上,就連亞洲一些態度不那麽強硬的央行也感受到了壓力,要求退出危機時期的寬松政策。
澳洲聯儲上周維持利率不變,但在溝通中不再提及要“耐心”觀察經濟狀況。
澳大利亞的勞動力市場仍然極度緊張,失業率處于13年低點,市場目前預計,該行將于6月執行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加息。
印度央行上周也將利率維持在創紀錄低點,但暗示將放棄超寬松政策。
盡管俄烏沖突對經濟的影響目前主要體現在通脹方面,能源和食品價格飙升,但分析人士警告稱,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關注其對經濟增長的沖擊。
悉尼AMP Capital投資策略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Shane Oliver將目前的情況與1973年造成全球油價沖擊的沙特石油禁運進行了比較。
“(各央行)面臨這樣的兩難境地,通脹持續的時間越長(而且目前已經持續了一年),通脹預期就會越高,通脹就會自我延續,就像1970年代那樣。”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