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市委宣傳部與知識城管委會聯合舉辦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政策解讀會(廣東專場)在知識城國際合作交流中心舉辦。專家學者、重點企業及科研機構代表爲新發展格局下的知識城未來發展建言獻策。本次政策解讀會是繼國務院批複同意《規劃》、省政府正式發布《規劃》、商務部舉辦知識城專題發布會、在北京解讀《規劃》之後,廣東專場的政策解讀會。
解讀會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産城融合成爲專家們眼中中新廣州知識城未來發展之路的三大關鍵詞。專家認爲,知識城可以成爲內外循環的連接點,讓知識等要素資源進一步市場化,同時,知識城還應以系統性體制創新激發發展活力。
記者從解讀會上還獲悉,目前廣州開發區正在研究開通知識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慮磁懸浮、高鐵或者高速地鐵,貫通廣州南北的科技創新軸。
通過三年行動計劃
明確知識城建設八大方面36項重點任務
根據《規劃》,中心知識城將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這一核心關鍵定位,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
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冼銀崧介紹,開發區管委會已于近日通過了關于落實《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八大方面共36項重點任務計劃,把國務院批複的規劃和省市兩級的授權,在知識城落地落實落細,爭取到2022年,知識城建設國家知識中心初見成效。
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爲極點,廣州舉全市之力規劃建設鏈接一系列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冼銀崧透露,目前知識城已開通14號線、21號線,穗莞深城際明年也將聯通知識城,花莞高速已開通,到白雲機場25分鍾、到深圳寶安機場30分鍾。接下來,爲打通科技創新軸兩大極點,目前正在研究開通知識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慮磁懸浮、高鐵或者高速地鐵,把廣州南北的創新軸貫通,讓知識城的整個交通格局更加完美和更加完善。
立足“雙循環” 融入“大世界”:知識城作爲世界級的經濟平台要強調世界性
2018年,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級爲中國、新加坡國家級的雙邊合作項目。
一直以來,知識城都以高水平開放合作爲目標,拓展開放合作領域,探索合作共贏模式,將其打造成中新兩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新典範。作爲知識城項目新方政府的牽頭部長,新加坡交通部部長王乙康就曾表示:知識城是新加坡企業進入中國的首選地,是中國和新加坡合作的重要戰略平台,也是新加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重要支點。當前,知識城正在高標准謀劃中新二期合作,全面啓動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建設,330米高的中新合作標杆項目“知識塔”去年已經動工。新加坡最著名的兩所高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都已落地知識城。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也已動工建設,明年9月將實現招生。新加坡能源集團、騰飛科技園等新加坡優質項目也已落戶知識城。知識城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雙邊合作工作機制,爲知識城政策創新開辟了一條綠色快捷通道。
在新發展階段,知識城要如何進一步擴大開放?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看來,知識城的發展要緊扣“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視“外循環”。鄭永年說,知識城發展要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作爲中國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連接點,知識城要扮演好“服務”外循環的角色,考慮好如何跟東盟市場結合起來,如何和RCEP市場結合起來,甚至未來如何跟TPP結合起來。“中新知識城不僅僅是廣州發展的戰術,也是廣東發展的戰術,這裏是中新兩國合作試點,重要性非常大。”
要如何強調世界性?鄭永年提出了兩條路徑,一是在大灣區範圍內協調統籌好投資貿易規則,二是嵌入世界性經濟平台,引進世界性人才,“世界性並不是來自一家企業,外國企業就是有世界性了,不是這樣的,人才知識極其重要,未來的競爭就是知識競爭。”鄭永年說。
要素市場化,激發新活力:系統型體制創新,讓知識城適合“海魚生長”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前商品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了,但當前我們面臨的新問題,就是土地、資本、數據、知識、技術、勞動力和管理等要素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分析,知識城的打造過程中要重視要素市場化,尤其是“人本”要素的市場化。他建議,知識城圍繞知識産權、人才産權賦能,既有經濟價值,也有創新意義。
常修澤直言,人本産權要素的市場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關系密切,灣區地域一直是人類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地方,所以說知識城要承擔起人類技術創新的使命和擔當,就要把知識、把人本要素搞活,一是要保護,二是要證券化。
知識城作爲全國唯一由國務院授權的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擔負著開展知識産權綜改的國家使命。2016年以來,僅用3年便在知識産權領域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知識城模式”。僅2019年,廣州開發區知識産權證券化累計募資7.4億元,規模國內領先。2020年完成專利權質押融資金額21.49億元,幫助144家科技企業融資,占全市43.17%。累計知識産權貫標企業數量1271家,排名全市第一。發行首個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首開大灣區知識産權互認政策先河。
除了讓“知産”成爲“資産”創造出新活力,科學城在科技創新的布局方面同樣亮點紛呈:在南部規劃了2.5平方公裏的大科學裝置和中試應用區,航空動力學大科學裝置及黃埔區先進材料研究院正在啓動建設中。在中部規劃了2平方公裏的科教創新區,引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等14所知名科研院所,在讀的研究生有1599名,已經聚集了14位院士專家團隊。全力建設海絲知識中心、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基地、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澳門青年人創新部落、海歸小鎮、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衆多知識孵化平台。
常修澤還提出,可以在知識城探索如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從而調動廣大創新者的積極性。在他看來,這或許能夠成爲未來知識城産生新的技術發明創造的重要突破點。
此外,他認爲,國務院批複的《規劃》中,知識城除了要在基礎面做好産品流、資金流、技術流、人員流、信息流的高水平開放,更要往制度型開放提升,對標國際一流規則和標准,構建適合“海魚生長”的環境,即中外文明的包容和交融。
面向大未來,産與城融合:超越産業導向思維,以城市爲導向高起點建設
“這裏是一座有産有城,産城融合的一個未來新城,而且現在它的發展現狀是産業的發展甚至快于城市的發展,産業的發展在倒逼著我們的城市建設。” 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冼銀崧介紹道。
近年來,知識城每一季度都有若幹重大項目開工,嶄新的廠房和産業園區更是如同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如今,知識城全力打造的“三集群兩高地”已經初現規模——知識城已經建設形成由王曉東、施一公等一批院士領銜的全球頂尖的生物制藥産業集群,以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條量産12英寸晶圓的生産商粵芯爲龍頭的集成電路産業化集群,以寶能汽車、小鵬汽車、百度阿波羅智能網聯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已建成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元素最集中的高地,正在全力建設中國納米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産業化高地。
知識城在産業方面的搶先布局和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與此同時,高標准推進城市建設也是這座未來之城的重要任務。
“一個區域的規劃不能單單以産業爲導向,而是應該以城市爲導向。” 在政策解讀會上,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省政府原參事梁桂全如是說。他表示,供給側改革創新一定要跟需求改革創新聯動,而城市是聯動供給與需求的一個集結點。
梁桂全解讀道,就知識城的長遠發展來看,一定要滿足人的工作和生活二重需要,這就對其城市建設提出了高標准的要求。
如今的知識城,嶄新的高樓、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人與雅致的綠化景觀相得益彰,已經彰顯出新加坡“花園城市”似的精巧。在交通方面,知識城規劃“8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的交通骨架已基本建成。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實驗中學、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優質教育機構落戶,南方醫院、中大腫瘤防治中心等一批高水平醫療設施加快建設。
“國家對知識城的定位要求已經超越了産業思維,上升到一種文明創新思維。” 梁桂全認爲,面對全世界的發展趨勢,知識城應該完成“標杆式的現代化”,爲廣東省、乃至整個中國做出示範的樣本。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一直貫穿在知識城規劃、建設、治理各領域各環節。《規劃》(《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提出,知識城將建設綠色智慧城市。
首先是構建便捷高效交通網絡,增強知識城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交通設施的連通性。依托軌道交通及高快速路網促進知識城全面融入城市交通圈,打造“外聯內通”交通路網體系。
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科學編制知識城海綿城市建設頂層規劃與系統方案,綜合采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淨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2%。
在《規劃》的描繪之下,一座産城融合、宜業宜居的城市樣貌愈發清晰。毫無疑問,這座屹立在廣州東北部的新城,正是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 推動高質量發展
此外,多位專家則從使命擔當、具體路徑和金融支撐等方面,針對性地爲知識城的未來發展把脈。
華南理工大學前黨委副書記、教授張振剛表示,知識城要明確三個定位,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高質量發展。明確知識城功能定位,水平定位、關系定位三個定位。他表示世界級科技創新平台代表了國際引領、高端集聚、環境優越。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增強高科技供給能力;打造世界級産業創新平台,提升産業質量效益;打造世界級智慧城市創新平台,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創新能力。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園、新能源新材料及集成電路價值創新園、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園、智能制造創新園,以四園建設促進世界級産業集群發展,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高質量發展。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毛豔華建議,知識城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創新極。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産業基地、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等重大創新載體串珠成鏈打造大灣區創新帶。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孵化和轉化平台。創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重點打造面向港澳的示範性孵化器、衆創空間和價值創新園區。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産權創新樞紐。搭建粵港澳知識産權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産權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深化與港澳在教育、醫療、生物醫藥等各領域合作。知識城要以推動高水平開放合作爲目標,拓展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協同發展水平,探索合作共贏模式,打造成爲中新兩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新典範,成爲“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台載體。《總規》明確提出,圍繞發展需求,加大對知識城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識城能夠爲創新驅動發展探索新道路、積累新經驗。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劉金山教授做了“金融支持創新、暢通科技創新鏈引領者”主題演講。劉金山表示,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暢通科技創新鏈,引導資本投向工程化階段,金融科技增信利于暢通科技創新鏈。知識城要建立知識産權投融資創新體系和知識産權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知識産權投融資試點創新。鼓勵金融機構拓展知識産權金融業務比如專利權質押、發明專利授權險,推進金融科技與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對接常態化。成立知識産權金融機構。積極爭取成立更多知識産權、科技服務等領域的金融機構,如知識産權特色銀行、金融科技銀行及增信擔保機構等。推進知識産權金融跨境合作。推動知識産權等科技資産證券化,推進金融跨境創新。培育與創新鏈生命周期(尤其工程化階段)需求匹配的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專業型孵化器、加速器成立創投機構;支持政府引導基金與專業創投機構、孵化器、加速器共同成立專項産業基金。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申卉、缪璟 通訊員 陳土華 許玲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