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匠人王玓正在用紅色面團制作老鼠的衣袖。新華社記者宋瑞 攝
新華社天津1月24日電(記者宋瑞)王玓揪出一塊拇指大小的白色面團,蘸取少許黑色顔料,在手中幾經搓揉成灰色,捏出小老鼠的頭型。她用剪刀剪出老鼠的尖嘴,取出一把尖頭塑料工具,靈巧地點、刻出老鼠的眼窩、耳廓,再用手搓出米粒大小的鼻尖,通過鑷子仔細地粘在相應部位。
“我會在腦海中想象小老鼠的開心、愉悅神情和狀態,在面團上反複試驗,直至滿意爲止。”王玓說。
這是面塑匠人王玓制作的“金鼠送福”面塑作品。新華社記者宋瑞 攝
1948年出生的王玓是天津市級非遺項目津派面塑的第三代傳承人,從事面塑制作近40年。爲了迎接即將到來的農曆庚子鼠年,王玓特地在家中制作了“金鼠送福”面塑作品。
描眼睛、粘牙齒、插胡須,王玓在談話間完成了小老鼠頭部。她又取出紅色面團,通過切、劃、挑等手法,一條條地做出衣服的褶皺紋理,將一襲中式紅衣裹在老鼠身上,最後將福字黏在老鼠精細靈巧的雙手間。一個喜慶祥和的“金鼠送福”便大功告成。
面塑匠人王玓正在制作老鼠的頭部。新華社記者宋瑞 攝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一項曆史悠久的傳統技藝,包含了繪畫、雕塑、服飾、裝飾等元素。小小的面團,經過面塑匠人的巧手,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造型各樣的面塑作品。
王玓告訴記者,制作面塑時,先要備齊小麥粉、糯米粉、凡士林、顔料以及各種輔料,面粉需要進行稱重,並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加水和勻後,還要上鍋蒸20分鍾,靜置一段時間後,面團的彈力和可塑性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面塑匠人王玓爲2008年的鼠年制作的“同唱”面塑作品。新華社記者宋瑞 攝
王玓指著“金鼠送福”面塑,談起了自己與鼠的淵源。2007年底,擅長做仕女面塑的王玓應約爲來年的戊子鼠年制作了面塑作品“同唱”。作品中,一對老鼠在荷塘邊,穿著民國時期的繡花長衫和裙裝,仰頭幸福地歌唱,服裝下露出了小腳丫和尾巴,俏皮可愛。
“我喜歡創作積極樂觀、閑適溫馨的作品,讓自己內心保持愉悅的同時,也給觀賞者送去一份快樂和歡喜。”王玓說,面塑的制作過程不難,但要將神態表現到位,刻畫出臉部神韻,也著實需要花費一番工夫。
有了這次的成功經驗,王玓開始從中國古典傳說、名著、神話故事中尋找靈感。在作品“夢”中,躺在椅子上休憩的少女夢到了傳統民間故事中“老鼠娶親”的場面:15只小老鼠組成的娶親隊伍有的擡轎子,有的吹唢呐和笙箫,有的打著鼓,有的舉著小旗子……它們各司其職、形態不一,歡喜地走在迎親路上。
除創作老鼠面塑作品外,王玓還塑造出一批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異域風情、民國經典、古典風格的人像面塑作品,場景形式多樣,服飾顔色絢爛,配件花樣繁多。面塑人物細膩優美,極富感染力和藝術個性。
面塑匠人王玓展示刊登在挂曆上的作品“同唱”。新華社記者宋瑞 攝
近年來,她先後走訪過德國、丹麥、瑞典、美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傳統面塑文化。“面塑技藝受到很多外國人的喜愛,有的人甚至流連忘返。他們不只是欣賞,還要仔細詢問面塑制作技巧。”王玓說。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作品獲得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王玓獲得了國內外的多種獎項,但她依舊喜歡在家中享受安靜的面塑時光。
“面塑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傳承,它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追求美好的方式,更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表達形式。能夠繼承、傳播面塑技藝,我非常榮幸。”王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