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授予(以姓名筆畫爲序)孫峻嶺、陳新滋、何敬麟、何德華、連運增、肖國偉、應光國、林志隆、錢拉·科隆、容一思、黃少媚、捷成漢、藍欽揚13人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廣州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活動,也是全國最早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工作予以規範的城市,自1986年以來共授予了十七批462位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外國友好人士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這當中不乏市民所熟悉的學術精英、社會名流、商界奇才。
35年來,榮譽市民也把廣州作爲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當中有人在這裏投資設廠,創辦實業;有人則是引進人才,推廣科技;有人捐資辦學,振興教育。借第十七批廣州榮譽市民的公布,南都記者盤點梳理了十七批榮譽市民的情況,一起看看廣州榮譽市民有何特別之處。
35年發展曆程 建立高質量的“國際朋友圈”
自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台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積極參與廣州建設,爲進一步彰顯了港澳台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對廣州高質量發展所做出的貢獻,1979年7月時,廣州市革委會首次設立“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1986年時才正式舉辦授榮儀式。
據了解,廣州榮譽市民不僅對廣州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還爲廣州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發展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提升廣州國際形象獻言獻策。在35年的曆程中,廣州市先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授榮”相關文件,也促使這一工作日漸規範化、法制化。
1984年10月24日時,廣州市僑辦提請市政府制定《廣州市華僑港澳同胞投資優惠暫行辦法》並初步確認了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的對象和程序。1986年6月14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通過了《關于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的程序》,制定了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的法定程序和具體條件,也標志著“授榮”工作進一步法制化、程序化。
在1987年1月,廣州市外辦制定了《關于授予外國專家及友好人士以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的請示》,讓該榮譽稱號的授予範圍進一步擴大,也讓廣州市民的“國際朋友圈”日漸強大。
在1993年-2004年期間,廣州市政府相繼發布了文件進一步完善廣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辦法的實施細則的相關通知文件,除了補充、完善了授榮條件,對構成撤銷榮譽市民的行爲及撤銷榮譽市民稱號的程序做出了明確規定。2010年1月15日,廣州市人大公布了《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授予條例》標志著這項工作走向了規範化、法制化程序;同年,廣州市政府正式印發《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榮譽條例實施細則的通知》。
這一期間,《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授予條例實施細則》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根據廣州市政府網站了解到,現有的實施細則從2017年5月1日開始實施,有效期爲五年。
授榮儀式從1986年開始,曾兩年舉行一次,目前改爲三年舉行一次。“榮譽市民”稱號並非終身制,而是有相應的退出機制。截至目前,共有3人被取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經濟貢獻占比最高 授榮的高精尖人才增長明顯
南都記者在梳理過程中發現,根據現行的《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授予條例實施細則》,在2017年後共授予了兩批廣州市榮譽市民,主要從經濟貢獻、捐贈、國際交流、促進港澳台交流等方面做出評價。
根據公開數據梳理發現,在十七批榮譽市民當中,對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共203位,占總人數的43.94%;爲發展本市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等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共有177位,占總人數的38.31%。在促進本市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發展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提升廣州國際形象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共有30人,占6.49%。在這些人當中,除了投資建設,促進交流,同樣還致力于做好兩岸關系的橋梁,在本市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台灣地區的交流合作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方面也做出了積極貢獻。此外,在醫療等重大科技成果技術引進上,共有25人爲此付出努力,占比爲5.41%。
在分析行業高頻詞過程中,南都記者觀察發現,廣州市榮譽市民的行業特征伴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發生了變化。過往以房地産業、制造業的領軍人物爲主要表彰對象,近年來,逐漸發掘了一批高新技術、生物醫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精尖人才。
事實上,這與城市的發展定位密切相關,在《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創新驅動取得新成效,科技和産業創新策源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4%左右,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在2018年時,《廣州市加快IAB産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提出,到2022年,全市IAB産業規模超1萬億元,其中人才獎勵計劃、産業基金等細則吸引了一批人才前來。
盤點過程中,南都記者發現在2018年11月22日授予的第十六批廣州市榮譽市民共計12位,其中有7位與IAB産業相關,在第十七批廣州市榮譽市民中,有5位與之相關。
如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肖國偉則是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率先投身穗港經濟科技合作事業,2006年在廣州南沙創立的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功率LED芯片模組、半導體先進封裝及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的中上遊産業鏈制造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省、市二級工程技術中心、廣東省先進光電半導體工程實驗室、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證實驗室,掌握先進的LED封裝設計、工藝技術,研發能力和産品質量比肩國際一流企業。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理事會聯合主席。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藍欽揚自研究院成立後,作爲新加坡方聯席主席,他指導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領域,搭建了廣州與新加坡科技人員交流合作的平台,吸引了中新兩國多名院士在中新廣州知識城開展項目,實現了知識産權的國際雙向流通。
此外,還有長期從事水土環境汙染研究,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應光國爲環境學科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廣州市環境汙染與修複研究産生重要影響。
廣東瀚陽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瀚陽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董事孫峻嶺于1988年赴美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工程學院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留美繼續工作,所主持參與的工程項目三次獲得ENR年度工程大獎,四次獲得中國詹天佑獎,2003年時終于得到機會歸國效力,2005年紮根廣州創辦“瀚陽國際”。
回國以後,孫峻嶺參與設計建設了港珠澳大橋、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菜園壩長江大橋等重大橋梁項目,爲中國橋梁行業引入橋梁工業化3.0技術與完整性橋梁設計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2項,發起主編的《城市軌道交通預應力混凝土節段預制橋梁技術標准》填補了國內技術標准的空白。
授榮的代表中,不乏爲對本市重點學科、專業、産學研基地等發展提供大力幫助和支持,並産生重要影響的代表人物,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名譽院長陳新滋,2015年從中山大學藥學院退休後任該院名譽院長,建立陳新滋院士研究團隊。多年來累計指導和培養了100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時,注重研究成果轉化,與企業界開展深度合作,已成功研制一套將四氯化碳轉化成氯仿的工業技術,成爲目前國際上解決四氯化碳催化加氫的有效方法,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廣州“授榮”活動方興未艾
南都記者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發現,在十七批榮譽市民中,港澳台胞共343人,占74.24%。不少廣州市民熟悉的港澳名流,如已故的何鴻燊、霍英東、馬萬祺、曾憲梓等人,都是廣州榮譽市民。在462位榮譽市民中,有父子、夫妻、兄弟、姐妹,還有子孫三代都是榮譽市民的。榮譽在傳承,在廣州的建設也代代相傳。如第十七批榮譽市民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是澳門何氏家族第四代傳人,其叔叔何厚铧等人都曾獲得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近年來,何敬麟圍繞粵澳合作、跨境金融、港澳青年教育等方面向全國人大提出多項建議。倡導發起“澳門青年創新創業計劃”,積極推動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在廣州創建港澳青年雙創基地,主導推出“港澳台項目優惠服務10條”等措施,已累計引進66家港澳台企業,培育了一批明星初創公司。與此同時,何敬麟積極組織港澳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爲加強廣州與港澳台地區、葡語國家的聯系和合作,推動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青年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第十七批授榮名單中的香港地區代表,來自丹麥的捷成集團主席,亞洲文化協會香港分會董事會主席捷成漢代理了保時捷、戴森、藍妹啤酒等200多個知名品牌。截至2020年底,捷成集團在廣州累計投資逾2.8億元,致力爲廣州加快建設物流中心、貿易中心、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作出貢獻。近三年以來,面對全球經濟放緩、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捷成集團在廣州貢獻稅收總額逾4億元,其個人貢獻稅收15162.6萬元。
香港地區的連運增自2000年以來,在從化區先後投資設立了保賜利化工、歐亞公司等,總投資達3億元。2018年帶領組建保寶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並在香港上市,成爲從化區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本土企業。近三年,屬下公司累計爲廣州市貢獻稅收總額合計1.14億元。
作爲第十七批授榮名單中唯一的女性代表,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新世界中國地産有限公司董事兼行政總裁黃少媚在2015年10月加入新世界公司,這一期間,她持續加大新世界公司在廣州的投資力度,力主新項目落戶廣州。積極推進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廣州東塔)等地標建築建設,推動引入K11、瑰麗酒店等知名商業品牌,投資開發的大型地産、交通樞紐、城市更新等項目有力提升了廣州國際大都市形象和競爭力。自2016年以來,新世界公司在廣州市累計投資約262億元。2021年1月,促成新世界公司與廣州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見證新世界中國總部從香港遷駐廣州,進一步強化廣州總部的經濟優勢。
除了穗港澳三地,在廣州地區也有不少台灣同胞長期致力于推動本市與台灣地區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爲促進人員往來以及民間團體對接創造條件,並取得多項階段性、實質性成果。台灣安婕妤美容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安婕妤化妝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花都台資企業協會會長林志隆便是其中一位。
林志隆在廣泛團結台協會員,熱心會務,長期致力于推動穗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特別是在醫療、健康、美容等領域貢獻突出。同時,積極協調在穗台企有關原料或設備的采購及進出口等工作。利用其在兩岸美容行業的影響力,多次安排台灣工商界重要人士來穗訪問及投資,積極引介中國台灣生物醫藥行業等知名公司來穗參訪考察。
廣州“國際朋友圈”
在第十七批榮譽市民中,海外僑胞約47人,占10.17%,國際友人72人,占比爲15.58%,其中,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的“廣州市榮譽市民”遍布世界五大洲。
廣東是全國僑務資源大省,海外粵籍僑胞和省內歸僑僑眷數量各占全國一半以上,此前曾有數據顯示,粵籍僑胞3000多萬人,分布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省內歸僑約8.88萬人,僑眷3000多萬人。
家族五代爲僑的廣東東湖棋院院長,粵港澳經貿促進會副會長容一思在2010年回國發展,其間,他肩負起運營管理廣東東湖棋院的重任,通過推動圍棋俱樂部、引入圍棋錦標賽等方式,爲推動廣州體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9月,廣州市與愛沙尼亞馬爾都市結爲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截至目前,廣州已與62個國家的94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讓“百城計劃”再進一步。在第十七批榮譽市民中,不乏爲本市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發展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提升廣州國際形象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
來自法國裏昂市議員、前內政部長、前裏昂市長錢拉·科隆(外文名:GéRARD COLLOMB)分別于2001年、2005年、2013年、2015年以市長身份率代表團訪問廣州,極大地推動兩地經貿、科技、教育、旅遊等領域交流,成果豐碩。在科隆的支持下,總部位于裏昂的法國梅裏埃集團、法國智奧會展公司等知名法國企業擴大在穗投資合作,裏昂第三大學、裏昂商學院、裏昂中法學院等與在穗高校積極開展教學合作與學生交流,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賽亞太區選拔賽于2018年落戶廣州。在科隆的親自推動和影響下,廣州和裏昂兩市成爲中法兩國地方交流合作的典範。2010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廣州和裏昂“中法地方政府合作獎”的殊榮。
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市國際事務辦公室主任何德華在法蘭克福市政府從事國際友好城市相關工作30多年。曾見證廣州和法蘭克福兩市建立友城關系的曆史時刻,一直致力于推動兩市友好交往和經貿、文化、教育、旅遊等領域交流合作。
采寫:南都記者 鄭雨楠 通訊員 穗統宣
實習生:蔡杭涵 李焱彤 廖尹瑄 湯君妍
知多D
廣州市榮譽市民在本市可享受下列禮遇:
(一)應邀列席市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的會議;
(二)應邀參加以市人民政府名義主辦或承辦的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會議、慶典等重大活動的,享受貴賓禮遇;
(三)市僑辦、外辦、台辦根據市人民政府的中心任務,組織或聯系市人民政府相關部門邀請榮譽市民參加專題調研、決策咨詢、國內考察等活動;
(四)進出廣州有關客運口岸時,憑廣州市榮譽市民證,由查驗單位提供禮遇通道或通關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