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了英國重巡洋艦的設計和發展之路。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就是這些重巡洋艦的武備和她們如何戰鬥。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淺談皇家海軍的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這裏是上一篇的傳送門
戰爭期間的英國重巡洋艦是屬于他們那個年代的産物。她們建于20年代,其設計目的是爲了參加一場舊式戰爭和保衛連接帝國各部分的海上航線。由于海軍條約的限制,她們缺少防護,其主炮數量相較于對手們也處于下風。例如,在20年代末美國海軍建造的"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Northampton Class)裝備有3座三聯裝炮塔。20年代初,日本建造的重巡洋艦只有6門主炮,與"埃克塞特"和"約克"號處于同一級別,但20年代末建造的 "妙高"和"高雄"級重巡洋艦裝備有5座雙聯裝主炮。
盡管如此,這些戰艦都是在條約的限制下建造的,她們中的絕大部分都通過犧牲裝甲來達到其設計者或海軍首腦們的要求。在英國的情況下,"郡"級的主要任務是獵殺敵方襲擊艦,所以設計者將航程和可靠性放在首位。考慮到這一要求,這些英國重型巡洋艦完成了所有被賦予的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們絕大部分時間裏都在搜尋敵方襲擊艦,保護船隊免受敵方水面艦只的攻擊,總體上滿足了設計者的期望。然而,這些戰艦必須在一個與最初計劃時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作戰。在30年代末敵方飛機所帶來的威脅急劇增加,因此這些戰艦也相應地接受了改裝。而那些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她們中的大多數正是如此——則插滿了小口徑防空炮並且可以享受到火控系統和搜索雷達所帶來的優勢。雖然其設計之初並不是爲了面對這樣一場現代化的戰爭,但她們仍然很快成爲了有效且高效的戰艦,無愧于她們在戰爭時期艦隊中的地位。
在這張“薩福克”號的照片中,由于此時油艙基本爲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郡”級的高幹舷。她正在刷上1944年與遠東艦隊一同行動時的海軍部三色塗裝。
主炮
除了"霍金斯"級外,所有英國重巡洋艦都裝備著同一種主炮——8-inch BL Mark VIII。而各級戰艦的主炮間唯一的區別在于炮塔,"肯特"和"倫敦"級裝備的是Mark I型炮塔,"諾福克"級、"埃克塞特"號和"約克"號裝備的則是Mark II型炮塔。
雖然這門炮本身是可靠且精准的,但是其炮塔卻過于"雄心勃勃"。Mark I型炮塔允許將炮口擡升至70度,但事實上僅需42度便能使這門炮達到其最大射程——29000碼(不到15海裏)。其液壓系統也存在著問題,這套液壓系統可以使炮塔轉速達到每秒鍾8度,俯仰速度則更快,但這卻使得精確固定炮管變得困難。直到30年代一套更爲精准的液壓系統的應用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其速度和精度都立刻有了明顯的提升。
在所有的英國重巡洋艦裏,其彈藥庫(magazine)和炮彈室(shell room)在同一層甲板,彈藥通過送彈轉鼓(revolving scuttle)送至彈藥操作室(handling room),並放置在揚彈機(shell hoist)的托盤上。每一門炮都有其專屬的揚彈機,每個揚彈機有兩個托盤,這樣便允許在彈藥操作室將炮彈放上揚彈機和在炮室裝填艦炮的操作可以同時進行。在炮彈室和炮塔裏,彈藥通過行車(overhead gantry)來運送。在炮彈室的液壓環帶(hydraulic ring)上直立放置著30發炮塔,以備在需要之時放入揚彈機。炮彈送到炮室後放置在托彈钣(shell tilting trays)上,此時一個液壓驅動的裝填器將炮彈和發射藥包推入炮膛內。整個裝填並開火的流程大約要花費11秒。
"諾福克"級和B類巡洋艦上裝備的Mark II型炮塔將最大仰角減小到了50度,此前Mark I型炮塔"雄心勃勃"的對空射擊能力被放棄。其炮彈室的體積相比于Mark I型炮塔也更小,炮彈通過一個更有效的環帶式輸送機(endless-band conveyor)運送,並且可以更好地利用炮彈室和炮塔(炮室)內的空間。在操作流程方面這兩種炮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在實戰中都表現的很好。但整個設計上最大的不足之處是炮塔和指揮儀控制塔上薄薄的1英寸裝甲。如此薄弱的裝甲使得炮塔在敵艦的炮火面前十分脆弱,在數次炮塔被擊中無法運作的案例中,如果炮塔有著充足的防護則可能會形成跳彈。
對空武器
這些戰艦上最初裝備的單裝4寸QF炮最初是作爲一款防空炮而設計,它們屬于高角炮(HA, High Angle),有著最大80度的仰角。這使得它們在對空射擊時最大射高爲31000英尺,對海方面則有著16430碼(8海裏出頭)的最大射程。這些武器于1914年首次服役,到1939年時,雖然它們仍作爲大口徑防空炮安裝在"倫敦"級上,但已經被認爲是過時的。
它們逐漸被安裝在雙聯裝Mark XIX炮塔上的4-inch QF Mark XVI炮所替代。這些新式武器比起前輩們有著更好的表現,對空射高39000英尺,對海射程19850碼。然而,其真正的優勢在于准度、速度和射速上的提升,雷達引導的火控系統也使得這些武器更加有效。作爲大口徑防空炮這些武器雖有其局限性,但它們真正的價值在于拉起一道彈幕之牆來保護艦隊。在戰爭期間這些武器在這方面展現出了自身的價值。
通過計算來襲敵機的高度和方位,HACS可以引導巡洋艦上的大口徑防空炮(通常是4寸炮),隨後將這些信息傳遞到炮位上。這種液壓傳動系統依靠目視瞄准目標,如果敵機保持恒定的航向、高度和速度,它就能很好地工作。但不幸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敵機都這麽“樂于助人”,例如在面對如斯圖卡一類的俯沖轟炸機時,該系統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幸存下來的重巡洋艦都增加了其小口徑防空炮的數目。最初,戰艦依賴于維克斯公司的單裝2磅砰砰炮和四聯裝0.5寸機槍來自衛。它們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設計,在那時飛機對于大型戰艦來說還不是實質性的威脅。到了1939年時,它們都已過時,威力過低且缺少火力持續性,這使得它們無法阻止現代化的轟炸機。最終它們被多聯裝砰砰炮和20mm厄利孔所取代。四聯裝或八聯裝砰砰炮可以向敵機傾瀉大量火力,在面對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的時候十分有效。八聯裝砰砰炮于20年代初研發,輕量化且更靈活的四聯裝版本于30年代中期出現。
正在警戒中的四聯裝Mark VII砰砰炮炮組成員,他們身處一艘在本土水域活動的重巡洋艦上。這些多聯裝防空炮能向在低空進行攻擊的敵機傾瀉大量火力。
20mm厄利孔對于早期的0.5寸機槍來說有著質的飛躍並十分高效。此後電動炮座和雙聯裝版本的引入使它們變得更加有效。這使得炮手可以跟蹤目標,並且10000英尺的射高使得它們非常適合用來抗衡斯圖卡——戰爭期間對于皇家海軍來說最大的空中威脅。隨著戰爭的進行,一些20mm厄利孔被40mm博福斯所取代——這也許是戰爭期間皇家海軍中最爲有效的防空炮。它們在對日作戰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們的威力足夠在神風飛機撞擊目標前摧毀它。當然有些情況下博福斯也顯得威力不足,這個問題要等到英美兩國的76mm防空炮服役後才得到了解決,但那時戰爭已經結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人手中最好的魚雷是21-inch Mark V,有著13500碼的射程和25節航速。這也是"肯特"級曾裝備過的魚雷,但是由于甲板過高使得它們在入水時有破裂的現象。在使用了加強尾部的新型魚雷後,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戰爭期間,部分"倫敦"級和"諾福克"級換裝了新式Mark VIII魚雷,其射程雖然更短(7000碼),但航速提升到了45節並且可靠性顯著提升。"郡"級裝備的是四聯裝魚雷發射管,而B類巡洋艦則是三聯裝。"霍金斯"級有著固定的水上和水下魚雷發射管,但這些魚雷發射管效果很差,在行動中很少使用。事實上戰爭期間大多數英國重巡洋艦的魚雷都被拆除,因爲其作爲一種進攻武器所帶來的收益遠小于被擊中時所帶來的風險。話雖如此,"多塞特郡"號還是用魚雷擊沉了遭受重創的"俾斯麥"號,盡管也有人聲稱"俾斯麥"號在"多塞特郡"號攻擊前就已經無法挽回。
一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與戰爭初期“郡”級上裝備的一樣。1942-43年間這些武器被認爲需求過剩,大部分的魚雷發射管都拆除了。
最後一種武器是戰爭初期英國重巡洋艦都有攜帶的飛機。它們被用來搜尋敵艦和觀測炮彈落點。1923年英國人第一次在戰艦上安裝了彈射器,1926年海軍部決定爲部分"霍金斯"級和所有8英寸主炮巡洋艦安裝這一設施。最初的飛機分爲戰鬥-偵察和觀測-偵察兩類,但30年代出現的霍克"魚鷹"式、費爾雷IIIF和費爾雷"海豹"式在這兩方面都很在行——或者說,都不行。這些脆弱的飛機缺乏海軍部所要求的航程和堅固的設計,所以他們四處尋找更好的飛機。30年代末,巡洋艦上裝備了費爾雷"長尾鲛"式和更大的超級馬林"海象"式,這些新飛機被證明更適合于海軍行動。
“諾福克”號,攝于1937年末,此時她有著白色的艦身和上層建築,淺黃色的煙囪以及在中國站服役的英國戰艦所擁有的舊式桅杆。注意艦體中部的飛機,盡管在設計時想盡一切辦法控制噸位,但海軍部還是在用寶貴的噸位爲戰艦加上其心心念念的彈射器。
一些戰艦也裝備了費爾雷"劍魚"式,在傳統觀測-偵察的基礎上它們還可以攜帶魚雷。最終"海象"式被證明是最爲有效的,盡管它的彈射器會占據艦船中軸線上很大一部分空間。雖然一些可伸縮的設計可以節省空間,"埃克塞特"號上2具小型彈射器也被證明同樣有效。但戰時經驗使人們意識到,就像魚雷一樣,航空設施也是危險的。通常的做法是在戰鬥開始前就放出飛機,部分是爲了幫助觀測落點,但也是爲了減少機庫被擊中時起火的風險。最終海軍部決定拆除所有的航空設施,但一些戰艦上仍保留了機庫。畢竟,現在雷達可以做同樣的工作,而且不需要高度易燃的航空燃料。
在1940年接受改裝前,“埃克塞特”號不同尋常地安裝著2具固定彈射器,與艦體呈35度夾角。相比于1941-42年間她安裝的大型旋轉彈射器這些小型彈射器更節省空間。
雷達
1938年,英國巡洋艦上首次安裝了雷達——79Y型空中預警雷達。該型號隨後發展爲279型雷達,此後又發展出了更好的281型雷達,于1940年投入使用。這種長波空中預警雷達使得英軍戰艦可以根據高度和氣象條件追蹤90-120海裏外的飛機,其替代型號291型雷達則更加精確。對于水面目標,目標識別雷達如286和290型雷達可以在40000碼(20海裏)的距離上提供精確的信息。而271、272、273型對海預警雷達所采用的平面位置顯示器與現代雷達的顯示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雷達的發展使英國軍艦有著明顯的戰術優勢。這張照片拍攝的是英國巡洋艦上的雷達操作員,他們正在操作279型雷達,該雷達也同樣連接到防空炮指揮儀上。
下一步就是將雷達用于增強射擊指示和火控。1940年,近程防空炮如砰砰炮配備了282型火控雷達,此後巡洋艦上的4寸炮也配備了對應的285型雷達。用來引導主炮射擊的是284M型雷達,"薩福克"號在丹麥海峽之戰後就是用這種雷達來跟蹤"俾斯麥"號。到了1942年,其改進型284Q型雷達被證明極爲有效,它甚至可以允許戰艦只使用雷達進行盲射。在北角海戰(1943.12)中,當"諾福克"號對陣"沙恩霍斯特"號時,這被證明是十分有用的。其他晚期型號包括277型空中預警雷達和其替代型號294、295型雷達;引導次要武器防空彈幕的283型雷達;還有274型雷達的高效替代型號275型雷達。雷達使得英軍相對于其意大利、德國和日本同行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些國家通常缺乏皇家海軍所使用的複雜電子設備。對于這些上了年紀並且缺少裝甲保護的英國重巡洋艦來說,擁有知道敵人身處何處並在低能見度的條件下對其進行打擊的能力無疑彌補了上述缺點。
有效性
爲了評判這些戰艦到底表現如何,我們需要考慮到其存在的緣由——保衛海上航線,追捕並消滅任何想要攔截航線的敵人。這就是這些重巡洋艦的設計用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們的主要任務。第一次證明她們自身價值的契機是獵殺德國袖珍戰列艦"施佩伯爵"號。1939年9月到12月間,她在南大西洋擊沉了8艘英國商船,在印度洋擊沉了1艘。盟軍方面派出了8支獵殺小組來尋找"施佩伯爵"號,包括2個法軍小組和6個英軍小組。6個英軍獵殺小組包括8艘英國重巡洋艦——"貝裏克"、"康沃爾"、"坎伯蘭"、"多塞特郡"、"埃克塞特"、"什羅普郡"、"蘇塞克斯"和"約克"號。最終在12月13日,"埃克塞特"號和輕巡洋艦"阿賈克斯"號、"阿基裏斯"號一同在拉普拉塔河口抓住了德艦。
爲了分散敵艦火力,"埃克塞特"號和2艘輕巡洋艦分開行動,爲了盡可能塊地縮短距離,貝爾艦長指揮"埃克塞特"號向敵艦沖去。她被反複命中,第一發炮彈摧毀了她的飛機並殺死了一名操作魚雷發射管的艦員。另一枚11寸高爆彈直接命中僅有1英寸厚裝甲的B炮塔,彈片橫掃其開放式艦橋並撕開了艏樓。好在德艦艦長朗斯多夫(Langsdorff)決定將射擊目標轉換至輕巡洋艦身上,並駛向中立的蒙得維的亞,"埃克塞特"號逃過一劫。在戰鬥的末尾"埃克塞特"號的A炮塔也被摧毀,艦體中部燃起大火。她在戰鬥中幸存下來,卻在1942年3月被日本巡洋艦擊沉。
“埃克塞特”號在爪哇海海戰中遭到重創,雖然她設法一瘸一拐地逃走,但還是在3月1日被日軍重巡洋艦追上,在一場不公平的戰鬥後戰沉。
斯帕蒂文托角之戰(1940.11.27)也證明了英國重巡洋艦在面對敵艦炮火時十分脆弱,當時"貝裏克"號和4艘輕巡洋艦與5艘意大利重巡洋艦交手。英軍排成橫隊,希望能快速拉近距離。在飛機觀測的協助下,意大利人在22000碼的距離上開火(11海裏)。"貝裏克"號很快就被敵艦的齊射所覆蓋,隨後一枚8寸炮彈撕碎了Y炮塔。12分鍾後,在意大利人遠去之前,她的艦尾再次被命中。此戰之後,"貝裏克"號上的一名艦員寫道:"他們說戰爭是迷人的,但當Y炮塔被撕碎的時候我也在場,我再也不想看到那樣的場景。在這兩場戰鬥英艦都傷亡慘重,此外由于缺乏防護,其火力也遭受了損失。
這幅畫作描繪了戰鬥開始時的“貝裏克”號。旗艦“曼徹斯特”號正和她並排前進,在“曼徹斯特”號左側依次是“紐卡斯爾”、“南安普頓”和“謝菲爾德”號。
在丹麥海峽之戰中,"薩福克"和"諾福克"號明智地避免與"俾斯麥"號和現代化的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正面交鋒,但她們的雷達帶來了極爲寶貴的報告,使得在德艦脫離接觸之前英軍追擊艦隊一直在縮短與德艦的距離。對雷達的有效使用也證明了英國重巡洋艦在戰時的職能有所增加這一重要變化。在北角海戰中(1943.12.26),"諾福克"號再次利用雷達,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攔截盟軍船隊前搜索其行蹤。伯內特海軍中將(旗艦爲"貝爾法斯特"號)利用火控雷達給了敵人出其不意的一擊,"諾福克"號命中兩彈,打壞了德艦的雷達並摧毀其指揮儀。盡管德艦撤出戰鬥,但其雷達的損失卻成爲了戰鬥的轉折點,也最終使得英軍可以追上並擊沉她。如同擊沉"俾斯麥"號一樣,"諾福克"號又一次在最終之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副激動人心的畫作描繪了1941年5月27日“多塞特郡”用魚雷給“俾斯麥”號最後一擊時的場景。但也有爭議認爲當時“俾斯麥”號的艦員已經開始鑿沉戰艦,而“多塞特郡”只是送她快點上路。
除了缺少裝甲保護外(這也是同時代巡洋艦的通病),英國重巡洋艦在戰爭最初幾年裏真正的弱點在于她們面對空襲時十分脆弱。1942年4月"康沃爾"號和"多塞特郡"號遭到了日軍艦載機的攻擊並在數分鍾內相繼沉沒。在挪威和地中海,也有重巡洋艦被敵機所攜帶的炸彈和魚雷所傷。直到她們安裝了充足的近程防空炮,再加上雷達預警和火控系統的部署,這些重巡洋艦才有足夠的手段保護自己和負責護衛的船只。
結語
我們可以說英國重巡洋艦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戰艦的設計受限于條約的掣肘,這個問題也在長達6年的苦戰中持續困擾著她們。盡管有著種種缺點,這些宏偉、莊嚴的戰艦還是很好地完成了設計者賦予她們的使命。作爲航運的守護者和遠距離獵殺者,她們被證明是盟國海軍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參考資料:
《British Cruisers: Tow world wars and after》 Norman.Friedman
《British Heavy Cruisers 1939-45》 Angus.Konstam
《Nelson to Vanguard》 David.K.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