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外資對國營輪胎企業的投資改造,就不得不提一個輪胎圈的編外牛人——黃鴻年。
說起黃鴻年, 你或許沒聽過這個名字, 近些年來,他似乎也有意淡出商業圈子,這也讓他更加的神秘。他的商業故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在新加坡,僅十年時間就將公司價值翻了60倍;在中國,僅一年多就收購了200多家國有企業,“中策現象”的締造者;
有人說他是中國撈金第一人,曾在90年代”卷走“幾十億;也有人評價他是中國資本運作的第一導師,是帶領中國企業家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先驅;在資本市場,他又被人譽爲“股市金手指”,以精准的投資眼光爲大家所了解。
黃鴻年是第一位把“資本經營”這個概念帶到中國來的國際商人。對中國企業界影響之深遠,曾有不少中國企業家形容,一個黃鴻年帶給中國企業關于資本運作的知識,勝過百本教科書。黃鴻年嫁接改造的成功案例也被許多國內及歐美知名大學列入MBA教程。
最難忘的十年
祖籍福建泉州的黃鴻年(Oei Hong Leong),1948年生于印尼蘇拉威西島望加錫一個顯赫家庭,他的父親黃奕聰是印尼首屈一指的,與林紹良齊名的財團領袖。
在黃鴻年出生時,他的父親黃奕聰就已經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富豪。在富裕環境下長大的黃鴻年,完全是個任性的少年,從小就惹是生非。在1960年,望子成龍的 父親黃奕聰一句“我管不住你,讓‘偉人’來管你”,就把12歲的黃鴻年送往了中國讀書。
60年代在中國受教育期間,黃鴻年多次下鄉插隊學習,那時的黃鴻年的確是“小小少年行遠方,紅旗飄飄中成長”。在他高二的時候,文革開始了,他追憶:“那時我充滿激情和鬥志,歌頌毛主席的歌我都會唱,毛主席的詩詞和語錄我都會背。直到現在,我還經常用毛主席的語錄做演講得開頭——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他說:“那個時代的人,人人都很有朝氣,有理想,有鬥志,雖然日子過得窮,穿得爛衣爛褲的人民群衆,都在討論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怎樣爲人民服務,沒有人考慮個人的利益,更沒有人想過要發財。”
文革爆發後,黃鴻年成了“黑五類”,但他沒有放棄,主動選擇同北京的知青到山西的小山村接受改造。他每天的任務就是整理莊稼、掏大糞、掃雪;白天辛苦勞動,晚上和八位熱血青年擠在一個炕上睡覺;唯一的露天廁所設在屋外,上廁所時冷徹心骨的寒氣讓他至今刻骨銘心。水,要從500米深的老井往上打,先洗臉,後洗頭,再洗腳,最初有一年多的時間,沒有洗澡,只能抹抹身子。鄉村裏沒有電,只有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伴隨遠處傳來的狗叫聲。
插隊的日子,讓黃鴻年對中國農村和農民有了比較深刻的領悟,“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小農意識是不少中國人的心態,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意識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國民意識。這也使得他後來重返中國,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時候,非常能夠了解對方的動機和心態。他坦言, “這不能不說是上山下鄉的一部分功勞。”
過往的經曆也讓黃鴻年能更好地同中國各個層面的人溝通。他說:“交朋友通常有三項基礎,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認知。到中國的卡拉OK,國內的領導常常點鄧麗君的歌給我唱,而我高聲唱出來的卻是革命歌曲。” 青年時代的共同回憶和經曆,即刻讓陌生化爲熟悉,爲黃鴻年在中國的人脈的建立和擴展奠定了基礎:“現在回想那10年,不僅覺得沒有浪費,反而是一個無形的寶貴資産。”這段獨特的經曆爲他締造“中策現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讓黃鴻年前往中國發展時,能夠很快的和中國的領導人達成一致。
第二個十年,將聯合工業資産擴大60倍
1970年,22歲的黃鴻年被接回印度尼西亞 ,由于他是父親黃奕聰的小兒子,所以只繼承了父親的部分生意。參與家族企業的這段時間, 黃鴻年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父親黃奕聰一樣,做個實業家,而是 想要用“寸金”收購別人的“寸光陰”,去做投資業務。
漸漸地,黃鴻年在參與家族企業之余,開始實行自己的想法。不久之後就從美國房地産中發現商機,收購一棟大廈後的第二年轉手,賺了1.6億新幣。
80年代的新加坡正值經濟騰飛之際,賺取一筆資金後的黃鴻年很快把目標轉向新加坡市場,開始收購倒賣新加坡的房産,很快又進賬3億多新幣。
1978年,30歲的黃鴻年開始在新加坡大展拳腳, 收購了“聯合工業” ,這個從事洗衣粉制造的 價值1700萬新元 的小公司。黃鴻年通過不斷地收購和轉讓, 在1981年到1991年這十年間 , 將“聯合工業”的資本增至10億新元 ,公司業務擴展到采礦、種植、貿易、酒店、房地産投資等領域。
十年間,他走完了其他企業可能百年間才能達到的水平,這起新加坡的商業收購傳奇一時傳爲佳話。
不斷挑戰,不斷進步幾乎刻在了他的骨子裏。新加坡的巨大收獲並沒有讓他停留,他又把目光瞄向了中國市場。
第三個十年,在中國一年收購200多家國企
1991年,43歲的黃鴻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他在香港收購了一家處于虧損狀態的“紅寶石”公司,並改名爲“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簡稱“中策”。並拉來李嘉誠的和黃集團、美國的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的投資入股。正是這家公司,在中國輪胎業掀起近10年的血雨腥風。
恰逢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乘著這股東風,黃鴻年的中策集團開始大踏步收購中國企業。
1992年4月,在政府牽頭下,“中策”用現金和太原橡膠廠合作成立新公司,“中策”控股51%。
太原項目不久,黃鴻年到杭州一次收了4家企業,有效益好的西湖啤酒廠和杭州橡膠廠,也有一家政府要求“搭購”的虧損企業。收下這幾家企業後,黃鴻年開始被關注,“中策現象”之說陸續見諸報端。
從1992年收購山西太原橡膠廠開始,中策集團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間斥資4.52億美元購入了196家國有企業,總投資超100億人民幣,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大手筆。
在泉州,黃鴻年創下了一晚收購一個城市的全部國有企業的神話!在大連,黃鴻年完成了“一攬子收購計劃”:一次性收購大連101家輕工行業國有企業。
黃鴻年的這種大手筆的投資收購國企,打包在海外上市的行爲被人們稱爲“中策現象”。
1993年7月1日,“中策”將在國內收購的橡膠和輪胎企業打包,于百慕大注冊爲“中國輪胎公司”並成功在美國紐約上市,募集資金1億多美元,並且用這筆錢收購 重慶、大連、煙台、銀川四個輪胎與橡膠廠。中策也收購了北京、杭州等多家啤酒廠,並以“中國啤酒控股”在多倫多上市。
當年被納入中策旗下的國有企業,大多都能轉虧爲盈。
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損失慘重的黃鴻 年開始逐漸出手 自己在中策集團的股份 , 在2000年徹底退出中策集團。在這之後的黃鴻年開始轉向新加坡金融投資。
有人問黃鴻年,爲什麽他比較傾向于通過收購合並的資本運作,而不是通過具體的營運管理去逐步建立起商業王國。他的回答是, “條條大路通羅馬”,就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一樣,每個人認爲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也就是他最適合的生活方式。
“我認爲人生非常短暫,只有幾個十年。一年365天,如果單單靠自己,你得用多少青春才能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企業?”
“兼並看起來是買賣公司,其實也可以理解成用金錢買時間。生命是個體驗的過程,兼並企業的過程中,豐富了我對金融市場、各個行業的認知和了解,也濃縮了生命的過程。”
2000年將銀川中策出讓給了新加坡佳通輪胎私人有限公司,銀川橡膠廠再次易主。同期,香港中策收購的山西太原橡膠廠(後改名雙喜輪胎,被風神收購)、杭州橡膠廠(現爲中策橡膠集團)、重慶橡膠廠(現爲重慶佳通輪胎)紛紛易主,如今發展現狀各不相同。
1992年,杭州橡膠廠與香港中策投資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杭州中策橡膠(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打開國際市場,在2005年,“朝陽牌”成爲了中國馳名商標。
轉向金融投資領域
2000年,黃鴻年轉讓得信佳“借殼”給李澤楷上市;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響,新加坡股市低迷,黃鴻年又一手主導了“大衆鋼鐵爭購戰”,讓大衆鋼鐵起死回生;2005年,他再次出手讓盛隆環保起死回生……
由于他精准的眼光,高超的手段, 在資本市場被人譽爲“股市金手指”。但黃鴻年的金融投資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 的影響,在花旗銀行進行的外彙和債券交易中, 虧損超過46億人民幣。
雖然虧損這麽多,但黃鴻年的 心態依然很穩定 ,還在第二天開起了聚會,很開心地和朋友聊天。對此,黃鴻年曾表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遇到大風大浪,多多少少會斷手斷腳,只要不會斷頭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成就大事者,多是盡人事而順天意。做金融投資,最要克服的是人性的貪婪和恐懼,投資的時候要量力而爲,貪婪會産生患得患失的心態,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對于投資風險的管理,最重要的是預防,盡量不要讓危機發生,把“敵人”消滅在搖籃裏,一旦投資失敗,甯願“壯士斷臂”。
說起投資, 黃鴻年認爲:“見好就收是很關鍵的,你永遠不可能在最低時買進,也永遠不可能在最高時賣出,低到自己認爲值就買,高到認爲值就可以賣,留些空間給別人賺,何樂而不爲?
“我買股票之前,一定研究它的內在價值,我比較注重企業的淨資産值、現金持有量和成長潛能,而不是單純看本益比,因爲後者並不能准確和全面的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
我經常請金融專業人士和專家吃飯聊天,雖然我是不少金融機構的大客戶,本來應該是他們請我。但我請他們吃飯,是一個尊重的問題,我充分尊重他們,真心和他們交往,他們都是很有層次的人,每句話都很有價值,他們掌握的資産,一天之間的價格波動就可以高達數億美元,他們提供的信息,不是內幕交易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經驗和研究得出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跟著賺很多錢。這個過程訓練和提高了我對市場的判斷和解讀能力。不過,大家好像總是看到我賺錢的一面,但我也有很多虧錢的時候。投資不是萬無一失的。
許多人問我在商場成功的秘密,其實用六個字就可以總結:識人,用人,誠信。我想自己命中注定了就是要從商,我理想中的商業王國必須是靠自己來建立的,這就像打一場球,只有自己打贏了,才會覺得很過瘾,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但不能每場球賽都自己打,所以用人是很關鍵的。但要用能人,才能少用人,但越能的人,對自我的評價和認識比較高,所以我們需要更尊重他們。真誠的交友爲我累積了人脈資産,也爲投資帶來的便利。
我從商已經多年,真正的快樂不是賺來的錢,而是在一次一次的角逐中實現自我價值和贏得勝利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