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即結關、清關,是指進出口貨物和轉運貨物,進出入一國海關關境或國境必須辦理的海關規定手續,只有在辦理海關申報、查驗、征稅、放行等手續後,貨物才能放行,放行完畢叫通關。同樣,載運進出口貨物的各種運輸工具進出境或轉運,也均需向海關申報,辦理海關手續,得到海關的放行許可。貨物在結關期間,不論是進口、出口或轉運,都是處在海關監管之下,不准自由流通。通關便利化是貿易便利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底達成的《貿易便利化協定》中,90%的內容與通關問題直接相關。
所謂通關便利化,主要是指貨物貿易中涉及的相關部門,例如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在針對貨物通關的相關程序中,通過簡化通關手續,縮短通關時間,降低貿易成本等方式以加快貨物跨境流動的一系列措施。在國際貨物貿易中,一國口岸的通關時間長短,是衡量一國貿易便利化程度、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有關專家曾試驗過,進口通關時間每延長10%可導致自貿區內農産品貿易額下降5.68%。因此,通關便利化制度的完善對一國國際貿易營商環境的提高,以及一國貿易便利化制度體系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來,我省在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采取多項措施,整體通關時間取得了長足的成績。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由2017年的126.94小時壓縮至2018年12月底的52.05小時(北京56.84小時,上海54.72小時,天津40.57小時),壓縮59%,2019年1月、2月又分別壓縮至49.42小時、46.13小時(2019年2月全國平均50.70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由2017年的108.41小時壓縮至2018年12月底的3.48小時(北京3.8小時,上海3.34小時,天津6.36小時),壓縮96.79%,目前已穩定在5小時以內(2019年2月全國平均5.26小時)。
但對標國內其他自貿區和國際上發達自貿港,我們在通關便利化上仍有進步的空間,通關效率和手續、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遠未達國際發達水平。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賦予了海南新的曆史使命。自貿港作爲當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我們一定要站在更高的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以制度創新爲核心,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學習和借鑒國際和國內先進經驗、通行慣例,努力把海南打造成開放層次高、營商環境優、輻射作用強的開放新高地。
一、國際自貿港的主要經驗做法
新加坡自貿港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69年,新加坡在裕廊工業區的裕廊碼頭內劃設了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如今新加坡已逐漸發展成一個高度開放的自貿港,目前共有8大自由貿易區,分別由新加坡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和樟宜機場集團管理。新加坡自貿港采取的是公司化運營管理體制,並以法律條文形式充分體現。從第一個自貿區建立開始,新加坡政府就通過了《自貿區法案》,明確規定了自貿區的體制、政策、模式和功能。同時,法律還規定新加坡自貿區的政府管理體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爲政府和主管機構,財政部負責宏觀規劃、自貿區設立、指定經營管理機構,具體開發管理職能則由自貿區主管機構負責。作爲世界上知名的擁有轉口貿易功能的現代化國際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新加坡擁有全球高效的海關系統貿易網絡,與進出口(包括轉口)貿易有關的申請、申報、審核、許可、管制等全部手續均通過該系統進行,進出口商通過電腦終端10秒鍾即可完成全部申報手續,10分鍾即可獲得審批結果。
新加坡1989年推出的貿易信息網,是世界上第一個用于貿易文件綜合處理的全國性EDI網絡,于1990年建成。貿易信息網把全國5000多家國際貿易機構連接到同一網絡中,將商貿企業、銀行、運輸等服務機構聯系在一起,形成貿易交易網絡平台;進而連接新加坡海關、稅務等35個政府部門,形成面向企業服務的單一窗口。新加坡與進口、出口(包括轉口)貿易有關的申請、申報、審核、許可、管制等全部手續均通過貿易網進行。使用系統之後,企業和貿易商只需要遞交一份完整的電子文件,就可以完成通關的所有程序。通關處理時間由之前的2至7天縮短到不足10秒鍾。在系統受理電子報關之後,貨物放行只需15分鍾。
1984年開始建設的港口信息網把航運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港口用戶、港務集團、貨主集裝箱中轉站和卡車運輸業等7000家用戶聯系起來,同時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形成7000萬宗以上的年交易量。同時使港口用戶獲得船只進出港信息、艙位安排、貨物在港所處的狀態、預定艙位、指定泊位、起重機布置、集裝箱實時跟蹤等信息。
碼頭系統則整合、規劃和管理貨櫃碼頭所有的貨櫃作業。在此系統下,通過全程自動化無紙作業,集裝箱通過大門通道只需要25秒鍾。
迪拜是中東地區唯一的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屬于典型的集加工貿易與轉口貿易于一身的工貿結合型的自由貿易港。阿聯酋對港口、自由貿易區、海關采取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管理機構是迪拜港務局。迪拜港務局是政企合一的實體,對港口和自貿區進行統一管理和統一經營,由王室指派董事會主席,主席對協商事宜具有最終裁定權。迪拜港務局成立于1991年,爲迪拜政府直屬部門,在政府領導下對迪拜港口進行管理,同時又是獨立的港口經營機構。在自由港區內,迪拜當局取消了繁瑣、分散的管理程序,取消了平行的多頭機構,而對如海關、銀行、交通、安全等行政管理部門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辦公,辦理審批進出口手續、簽證等,可在24小時內辦妥;辦理投資審批手續7天內即可審批完畢。通過實行統一管理模式,推出一站式服務,極大的縮短了辦事流程,提高了辦公效率,爲自貿港貿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香港自1981年6月7日宣布成爲自貿港以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成爲迄今最自由、自開放的自由貿易港。無論是航運還是空運,香港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香港特區政府在區內提供各項便利設施,加強海陸空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並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如簡化海關稅制、減免關稅等,爲不斷增長的貿易提供服務。在香港,報關手續便利,成本低廉。報關可于貨物輸出或輸入後14日內通過電子渠道完成。根據WTO資料,香港報關所需的文件要求簡易,貨物過境的開支僅爲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高收入國家的五成。這些便利有利于企業降低貿易成本,並有利于中小企業參與國家貿易活動。在香港豁免報關的商品有轉運貨物、過境貨物、船舶補給品、飛機補給品,除汽車外的私人行李、價值4000美元以下的任何郵包等。此外,香港特區政府還對一些貨物提供暫准進口證。香港通關渠道多樣、便捷。除常規方式外,香港海關還推出包括“海易通計劃”、“認可經濟營運商計劃”等一系列便捷的通關模式。
二、國內其他自貿區的經驗做法
自2013年我國設立上海自貿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通關便利化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實踐。之後,各個自貿區都以上海自貿區的經驗爲藍本,結合本地實際,對通關便利化措施進行了摸索實踐。
上海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規定針對境外入區的貨物,可以先憑借進口艙單進入自貿區,再辦理報關手續。即可以先將貨物運到工廠,開展進行存儲、加工、生産,再分步辦理報關手續。這極大的提高了通關效率,既有利于企業節省等待報關時間,又節約了物流、倉儲成本。據測算,“先入區,後報關”模式,企業貨物入區通關時間可縮短兩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減少10%。
天津自貿區
天津自貿區的做法與上海類似,企業進出境備案清單的隨附單證,申報時可不提交,待海關需要時再提交;且區內企業可以使用經海關備案的車輛自行運輸貨物,憑原産地證書電子數據向海關申報優惠通關。
福建自貿區
福建自貿區主要針對對台業務的通關便利化措施進行創新,創設了兩岸海運快件平台,簡化兩岸電商過境貨物和個人自用物品的通關手續,實現兩岸快運中心的無縫對接。同時,福建自貿區還針對台灣地區特定貨物創新了快速通關措施。
廣東自貿區
廣東自貿區發展功能定位爲促進粵港澳貿易自由化,實行三地通關合作,相關檢測業務互認和跨境電商業務互動發展,開始實施“一次認證、一次檢測、三地通行”,適度放開港澳認證機構進入自貿區開展認證檢測業務,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配套平台建設,提高單一窗口與口岸一站式驗放系統智能通關水平。打造前海蛇口片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貨物經陸路口岸進出香港的物流直通通道,建設深港檢驗檢疫合作示範區,支持創新前海灣保稅港區貨物國際中轉配送監管模式。
三、海南自貿區(港)通關便利化措施完善建議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通關便利化工作,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務院口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多次對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等工作進行部署。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整體通關時間要再壓縮三分之一。當前,我國各自貿區均在努力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通過推進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探索多環節合一、扁平化的口岸管理新模式,推行海關、邊檢、海事一次性聯合檢查和國際航行船舶聯合登臨檢查;落實海關與檢驗檢疫業務全面融合,實現“五統一”:統一申報單證、統一作業系統、統一風險研判、統一指令下達、統一現場執法,努力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此外,以海南爲例,通關口岸各有關單位都在積極創新舉措,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如,各口岸查驗單位推出7×24小時服務制度。海口海關推廣應用“提前申報”模式,實現對無需檢驗檢疫、無布控查驗或驗估等事中監管的報關單,在海關確認運輸工具抵運報告後可直接放行。海口邊檢總站推行“無間隙服務”,實現船舶邊防檢查通關手續“零等待”;簡化境外船舶在境內港口間移泊邊防檢查手續。海南海事局推出船舶在抵港前實行船舶網上預報預檢,對集裝箱班輪的開航前檢查和安全檢查,實行提前申請,約時檢查,進出口手續合並辦理,等等。但正如上文所述,我們在通關便利化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們省在軟硬件設施方面對標上海、天津等地更是有所不足,因此,在自貿區(港)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建議:
一是進一步推進“單一窗口”的應用與完善。“單一窗口”制度于2014年6月在上海自貿區正式上線,之後各自貿區的“單一窗口”系統也相繼運行,目前作爲可複制改革試點經驗已在全國鋪開。我省也已全面推廣應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准版,並上線運行海南特色版。申報人通過“單一窗口”一點接入、一次性提交標准化單證和電子信息,口岸查驗單位提供一站式審批服務。但總的來說,我們的“單一窗口”制度具備基本的框架和能力,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如新加坡“單一窗口”系統在提交單證等數據後在15分鍾內即可獲得反饋。爲此,我們建議在繼續推行“單一窗口”制度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溝通支持,從頂層設計上不斷完善“單一窗口”制度。新加坡的“單一窗口”從最初的Trade Net發展到現在的高效系統,也正是國家層面的推動,最終建成綜合各部門管理事項的監管系統。我省自貿區(港)“單一窗口”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及各部委的支持,來打破現有的繁雜交叉的部門管理系統。
二是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與加密國際航運網絡。當前省內不少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如定位爲國際航運樞紐的洋浦港,直到2018年才啓動15萬噸級單向深水航道和錨地工程建設。而同期國內大多已在建設25萬、30萬噸級以上。在座談中我們了解到,由于深水航道小且少,一些大型貨輪往往在香港、上海等地卸貨後再換成小貨輪發往海南。同時,由于直達航線較少,有時還需在國內其他港口另行中轉。
三是加快推進和完善電子口岸建設。近幾年來,我省口岸現代化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是相較新加坡等自貿區仍存有不小差距。如新加坡除只需遞交一份完整電子文件即可完成通關的所有事項外,其港口信息網更是讓貨主在船只尚未入港時即可預定艙位、指定泊位、起重機布置、集裝箱實時跟蹤等信息。
四是針對特定貨物或地區創新快速通關措施。比如福建自貿區針對對台業務創新兩岸海運快件平台,對台灣地區特定貨物創新快速通關措施。昆明海關針對鮮活貨物及特色農産品等出口商品實行快速通關、優先驗放、預約通關等措施。
五是進一步加強海關合作與交流。建議參照粵港澳三地貿易自由化的做法,加強與擴大與北部灣等沿海口岸海關區域通關模式合作範圍,推行多地通關合作、相關檢測業務互認,探索試行“一次認證、一次檢測、多地通行”。參照香港“認可經濟營運商計劃”,充分發揮海關國際合作的平台作用,推進與東南亞、港澳等周邊國家與地區海關在“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信息互換”方面的合作,在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的同時,充分發揮海南在“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支點的地緣優勢。
六是進一步提升軟環境水平。新加坡、迪拜、香港等國際自貿港和上海等國內自貿區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關便利化除需要提升基礎設施等硬件水平外,更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一流的運作和管理水平、以及與貿易相配套的金融、保險等成熟的軟環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