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發起主辦全球資産管理中心評價指數(首期)發布會暨2021中歐資産管理論壇。現場揭曉了首期《全球資産管理中心評價指數報告(2021)》,同步推出《上海全球資産管理中心發展報告(2021)》。
從指數排名結果來看,經過了多年的資管中心建設,上海此次位列第八。紐約以明顯優勢的綜合評分位居全球第一,倫敦、波士頓位列其後。值得指出的是,倫敦雖然名列第二,但與紐約有近8分的差距,且僅領先波士頓僅2分,說明第二梯隊實力相近,且與第一梯隊差距較大。香港、新加坡、巴黎、洛杉矶、上海、芝加哥和東京等七個城市的評分差距在2分以內,總體上實力相當,屬于第三梯隊。此外,盧森堡、都柏林、多倫多、法蘭克福和蘇黎世等城市的競爭力也十分接近,有望未來進入前十大全球資産管理中心之列。
洞悉指數主要特點和創新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盛松成指出,在8個細分領域中,不同資管中心的優勢各異。紐約在多個方面領先,但在ESG業務和另類資産配置上並不突出;盧森堡、都柏林等歐洲資管中心則正好相反。除了資産供給和底層資産,上海在其他領域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香港在營商基礎和人才儲備方面表現優異。
值得一提的是,該指數有三大“亮點”值得關注。一是采取客觀定量指標進行評價,數據來源均有據可查,48個指標中僅2個是定性指標,其他46個定量指標均可定期更新,最短的每月更新,最長的每年更新,這就避免了指數的模糊性和不可追溯性,保證了指數的中立、客觀和嚴謹。
二是,指標權重設計突出了核心指標(即資産管理規模)的重要性。8個細分領域的權重分別爲資金供給10%、營商基礎10%、人才儲備20%、底層資産20%、資管機構及開放式基金爲30%、ESG業務和另類資産10%。
三是指數突出交易所在資産管理中的基礎設施功能。資産管理業務是以資本市場爲主要基地開展的,而交易所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指數中的“底層資産”指標和“開放式基金”中的ETF指標都來源于各大交易所。
緣何編制全球資産管理中心指數
之所以此次首次編制全球資産管理中心指數,是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了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的資産管理行業也已形成可觀規模:上海各類資産管理規模約占全國1/4左右,其中保險資管、公募基金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30%。隨著我國金融業不斷擴大開放,上海資産管理領域誕生多個全國第一。
據記者統計,有70余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參與上海QFLP試點,近50家參與QDLP試點。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33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有29家落戶上海。根據我們的統計,全球排名前20的資管機構已有17家、排名前50的資管機構已有31家在上海設立主體並展業。
但不能忽視的是,與成熟的資産管理中心發展水平相比,上海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盛松成表示,研究也發現,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可分爲中介型、海外型和均衡型三類。在分別將上海與三類領先的資管中心進行細項比較後發現,上海與巴黎綜合實力相當,且能提供更大規模的資金和底層資産;上海在營商基礎和人才儲備方面與香港還存在明顯差距,在營商基礎、人才儲備、資管機構等三個領域均與倫敦、紐約有較大差距。
今年上海市政府在5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幹意見》和8月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中都明確指出:力爭到2025年,把上海打造成爲資産管理領域要素集聚度高、國際化水平高、生態體系較爲完備的綜合性、開放型資産管理中心,打造成爲亞洲資産管理的重要樞紐,邁入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上海上升空間巨大
未來,在資産管理規模、營商環境、人才儲備、ESG等方面,上海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盛松成也建議,上海仍需考慮降低稅收、人員的自由流動等所謂的投資壁壘。同時,資産規模是衡量一個國際資管中心最關鍵的指標之一。目前,以上海爲總部的前10家資管機構規模總和僅2萬多億美元,而以紐約爲總部的前10家資管機構規模總和達到23萬億美元,這種差距也是因爲總部設在上海的國際資管機構占比仍然較少。前50大資管機構中,總部設在紐約的就有10個,波士頓5個,蘇黎世2個,洛杉矶3個,但是設在上海的爲0,更多設立的是分支機構,這也是上海努力的方向。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則表示,“要吸引國際資金,還要推進資本和金融賬戶下的開放,這關系到未來全球資管中心的開放度和便利性,尤其是人民幣國際化。另外還涉及人民幣自由兌換和人民幣彙率形成機制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等,這都是在未來開放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事實上,未來中國資管行業的增量空間就很大。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資産管理邁入新時期。2020年底中國個人金融資産已達205萬億元,創下曆史新高,每年增速約10%。預計未來仍將維持10%的增速,2025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332萬億元。同時,人們的風險偏好出現差異化。人們更加冷靜地關注資産組合的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之間的平衡,增值、保值、避險、傳承、公益等訴求更趨多樣性。
報告提及,建議上海在建設全球資管中心過程中,應該注意把握“三大方向”:一是引進機構。推動綠色資管産品的創新,引導境內外領先的資管機構配置我國綠色資産,爲我國“雙循環”戰略服務;二是引進資本。推動資本雙向流動和人才流動,發展中介型服務,成爲全球資産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全球布局。拓展我國金融集團海外布局,爲國內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銀行以及個人提供海外投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