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款壽險産品擺在你面前,你會選哪種?
第一款産品,出險賠錢,不出險錢就歸保險公司了;
第二款産品,出險賠錢,不出險,錢到期還會返還給你;
第三款産品,出險賠錢,不出險,到期不但要返還,還要給你分紅。
從表面來看,第三種産品無疑更有吸引力,如果你選擇了這一款産品,那麽恭喜你,你做出了和大多數國人相同的選擇。
三款産品分別對應消費型定期壽險、兩全壽險以及分紅型壽險,相對于後兩者,前者可謂最基本的死亡風險保障産品,其保費低廉、保額高,具有超高杠杆的作用,以較低的保費就能撬動較高的死亡風險保障。不過由于消費型定期壽險基本不具備任何返還功能,對于風險保障意識不足的國人而言,總有種不如返本型産品劃算的感覺,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
保險公司也缺乏動力推動消費型定期壽險,因爲同樣的保額,銷售定期壽險得到的保費要顯著低于其他返還型産品,不利于保險公司擴大保費規模。
其結果就是,定期壽險雖然早已有之,但知道的人卻不多,願意主動去推銷的保險營銷人員就更是少之又少。
不過近年來,情況已經有所改觀,隨著中介以及網銷渠道的發展,簡單、易懂的定期壽險産品終于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尤其是進入2017年以來,監管反複強調“保險姓保”,鼓勵發展風險保障型産品,中小新險企紛紛推出各自的定期壽險産品,定期壽險的春天似乎是真的來了……
1
默默無聞數十載,定期壽險漸成“網紅”
縱觀人身保險産品發展曆程,商業人身險從無到有,從主推高定價利率壽險産品,到投連、萬能、分紅各領風騷,再到分紅險一險獨大,再到2013至2015年間萬能險無限風光,這期間似乎從未看到過定期壽險的影子,直到2017年,在監管政策向保障回歸的導向下,定期壽險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第一階段: 養在深閨人未識
定期壽險撬動高保額的能力如此之強,以至于在很多發達保險市場,定期壽險都成爲了最爲主流的壽險産品之一:
在美國,根據美國壽險行銷調研協會的統計數據,每賣出10張人壽保單,其中大概就有近4張是定期壽險保單,定期壽險按照保費計的市場占比約爲20%,而死亡風險保額占比卻高達70%。
在新加坡,定期壽險甚至被看作當地的“政策性保險”……
然而在國內,定期壽險卻長期默默無聞,雖然很多公司也都早早推出了定期壽險産品,但卻始終未能成爲主流産品類型:
保險公司不願意力推:件均保費低、保額高,與險企的規模沖動背道而馳;
營銷員不願意推,保費低,意味著傭金低;
消費者也根本不願意買,因爲國人保本思想嚴重、諱談生死,難以接受定期壽險。
第二階段: 贏得中介網銷薄幸名
保險中介公司由于掌握多家公司産品,往往有著更加敏銳的嗅覺。2011年,定期壽險第一次在業內引發關注,明亞保險經紀聯手人保壽險推出了一款帶有創新性質的定期壽險作爲主力産品進行推廣——人保壽險精心優選定期壽險。
該産品第一次將投保人群按照健康狀況進行分類,給予不同的費率;在核保上,雖然是100%體檢,但可以提供醫生上門抽血體檢服務。該産品以其差別定價以及便捷核保,推出後很快受到了來自業界專業人士的肯定。
此後,網銷渠道漸興盛,標准化程度高、容易理解且保費相對低廉的定期壽險産品開始在網絡渠道頻繁的出現,新華2013年推出了i守護定期壽險、陽光2015年推出了人生隨e保定期壽險、弘康人壽2016年推出了大白定期壽險……
通過網絡銷售的定期壽險産品節約了銷售費用,所以保費低廉,同時隨著80、90後保險意識的加強以及網絡消費習慣的形成,該群體成爲互聯網渠道購買定期壽險産品的主力軍。
第三階段:政策轉向,險企力捧
進入2017年,定期壽險終于迎來了更大的發展契機,監管力推“保險姓保”,對行業影響巨大的“134號文”更是支持保險公司開發定期壽險,並鼓勵在進行費率厘定時,區分被保險人健康狀況、吸煙狀況等情況進行差異化定價。
于是乎,以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爲代表的純風險保障型産品開始受到更多追捧,尤其是很多中小新險企,紛紛推出了自身的定期壽險産品,借助互聯網渠道進行銷售。
“資産驅動負債型險企”利用保障型産品彰顯轉型決心:渤海人壽推出了優選定期壽險、上海人壽推出了小蘑菇定期壽險。
新公司希冀借助定期壽險、互聯網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橫琴人壽聯合互聯網保險平台“悟空保”推出優愛寶定期壽險、華貴人壽聯合“小雨傘”推出擎天柱定期壽險、中華人壽推出愛無憂定期壽險……
當然,傳統保險公司也沒有落後,例如,新華保險就推出了i守護定期壽險,中信保誠人壽近期也聯合互聯網保險平台“唐僧保”推出了祯愛優選定期壽險。
雖然目的各不相同,實際效果可能也相差甚遠,但定期壽險似乎終于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過整體來看,定期壽險的銷量依然有限,以下是借助互聯網保險銷售平台整理在售定期壽險産品後的統計結果:
從以上的列表可以看出,定期壽險産品的銷售數量還較少,並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另外大部分保險公司在其官網、APP或者其他直銷渠道均有定期壽險産品,但並沒有將其作爲主推産品。
2
保額越來越高,保費越來越低
雖然定期壽險依然占比不高,但隨著險企熱情的高漲,市場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如今的定期壽險産品相較于之前的已經出現了顯著的改良:
保額越來越高。目前網銷定期壽險最高保額從最初的10萬、20萬直奔100萬大關,各保險公司都將提高線上可投保金額作爲自身産品的核心競爭力。
保費越來越低。網銷産品由于節約了銷售費用,相比于傳統渠道産品費率本來就低,在將被保險人進行健康狀況的細分後,針對優選體的費率更有競爭力。
以中信保誠人壽、渤海人壽以及弘康人壽三家公司的産品爲例,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定期壽險産品保障範圍以及保額已經相較以前的定期壽險産品有了顯著的提升。
三款産品的費率也一款比一款具有吸引力:
單位:元
投保流程越來越便捷。目前的網銷定期壽險産品基本無需體檢,只需要按照投保提示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節約了被保險人時間成本,非常便捷,在提升銷售成功概率的同時,也提升了消費體驗。
3
春天或爲時尚早,風險已然顯現
定期壽險産品的頻繁出現,讓不少人驚呼“定期壽險的春天來了”,但在各險企依然爲“保費規模”馬首是瞻、消費者風險保障常識依然不足的情況下,定期壽險真的能爆發嗎?
假設一個客戶,需要100萬的壽險保額,如果投保返還型壽險産品,一年可能需要繳納2萬元保費,如果是投保定期壽險,可能只需要2000元,同樣是開發一個客戶,保險公司當然會更傾向于首先向其推薦返還型産品。
當然,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消費者,雖然80後、90後爲代表的年輕一代正快速成長爲保險消費主力軍,其對于保險的認識相較父母輩也有所提升,但在缺少保險銷售人員力推的情況下,主動投保消費型定期壽險依然存在不小障礙。
縱觀目前很多推出定期壽險産品的險企,與其說是“轉型”或者“力推”,倒不如說是表明一種態度,監管語境轉換,且不斷對市場主體加壓,表明態度顯然相當重要。
與此同時,原本發展方向呈分化狀態的大中小型險企,在“保險姓保”的要求下,注定又要走上同一跑道,市場競爭加劇,中小新險企何以突圍?通過互聯網渠道,首先力爭成爲一個網紅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看到,很多險企新推的定期壽險産品主要都是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銷售的。
不過無論出發點如何,費率低、保額高的定期壽險産品的大量出現,對于豐富壽險市場供應大有裨益,假以時日,其也一定能成爲主流的壽險産品。當然也要注意到,在定期壽險産品大量出現的同時,一些風險也若隱若現,很多定期壽險産品在定價、核保技術以及渠道推廣方面還有改進空間。
雖然費率越來越低,但整體來看定價依然較高。影響定期壽險産品定價的因素主要包括定價利率、死亡率以及附加費用率。定價利率越高産品費率相對越低,而國內壽險産品目前的定價利率嚴格按照政策監管水平執行,低于香港、歐美國家的定價利率,導致産品價格較高。
從死亡率來看,一張生命表的完善往往需要上百年的積累,目前國內的生命表尚無法做到這一點,導致大部分保險公司特別是新保險公司無法實現對于死亡率的精細化管理。
目前,保險公司爲了盡可能降低定期壽險費率,往往會采取與再保險公司合作的方式,采用再保險提供的可接受的死亡率進行定價假設。爲了降低風險,保險公司往往會將大部分業務安排分保,只自留很少的部分。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個現象是,爲了提升定期壽險産品的用戶體驗,不少保險公司不斷放松核保規則以及産品免責條款,這實際增加了逆選擇風險。
例如2011年推出的“精心優選定期壽險”,要求全面體檢;2016年産品升級後,將免體檢保額下降至60萬,超過該額度才要求體檢;而2017年以來險企最新發布的定期壽險産品基本都是通過線上直接投保,無需體檢,只要求如實勾選健康告知,在保額較高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帶來逆選擇風險。
對比國外同類産品的貢獻度,國內定期壽險未來還具有可觀的發展預期,但是機會中也夾雜著挑戰,其既取決于“保險姓保”行業轉型的速度與成效,也取決于整個國民保險意識的增強以及保險知識的普及,更取決于作爲市場主體的保險公司對于風險的精細化管控、核保技術的不斷提升……定期壽險的春天或許仍然沒有到來,但冬天都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