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財經》主辦的“2018三亞·財經國際論壇”的分論壇“科技賦能金融保險産業創變之路”中,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指出,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中,壽險業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其發展超過了GDP,平均年增速達到27%,但現在也遇到瓶頸期,産品同質化,服務空心化。銷售人力增長幾乎達到峰值,高投入模式不可持續,嚴監管下粗放增長模式得到限制,基礎儲備不足,回歸本源壓力大,投資回報高的時代已經結束。
科技的變革可能會是創新中國壽險業引擎,也是解決所面臨問題的主要工具,如健康險和養老金業務的突破。科技對壽險業的改變可能是根本性、實質性的改變,經營成本會有實質下降,運營效率會大大提高,風險承接能力會超過以往任何時期,銷售模式會從推銷向服務轉變,公司管理層將會壓縮到最小級,産品的定價會越來越個性化。
不過,商敬國同時表示,科技在保險業的運用還處于很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在,碎片化而非系統化,投入和産出不成比例,各部門的分工協作不理想,管理層缺乏戰略性思維,更多的是作爲輔助工具,且沒有改變經營管理的實質。
保險業本質上是對不確定性進行預測,然後進行風險轉移的定價,這一過程,天然與信息、大數據、數據計算相關,近幾年逐步形成了一個以保險爲中心的科技保險的産業鏈。
原招行行長馬蔚華在上述論壇上表示,我們進入了一個以信息革命爲主要內容的工業革命,在這場盛大的風景中,有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就是金融狂熱的追求科技,而科技不斷地賦能金融。
在馬蔚華看來,金融和科技的緊密結合近年來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有體現。宏觀上,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紛紛開始建立金融、科技雙中心。倫敦正在打造東倫敦的技術城;紐約正在打造紐約東部的科技重鎮,其技術人員僅次于硅谷,增長速度是一般城市的5倍;新加坡在打造亞洲創新之都,給科技人員很多優惠的政策;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打造金融科技城。
微觀層面的表現,比如移動支付已經取代現金、信用卡,在中國尤其明顯,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是美國的50倍。
背後的原因,從金融的角度而言,某種程度上也是行業博弈的自然均衡,金融對産業資本有天然的誘惑。高技術公司念念不忘進軍金融界,反過來借助大數據、雲計算服務到傳統金融業不能到的地方,對傳統的金融又構成了實際上的挑戰。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