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産業可以分爲若幹階段,我們從前經曆了仿制、跟隨的階段,當前階段最重要的是創新。在創新過程中,技術轉移非常重要。但國內的技術轉移,沒有一個正規的渠道,而是主要靠‘挖人’,挖到人就有了技術轉移。因此,國內汽車行業迫切需要一個技術轉移平台。”11月16日,在江蘇張家港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汽車技術轉移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如是說。
汽車是一個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和資金密集的産業,尤其是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成爲未來汽車産業和出行方式的主要趨勢時,産業的創新需要大量技術、人才、資金,同時也更需要能夠會聚、融合並且催化創新要素的平台和機制。在當天的大會上,來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等單位的産學研代表,共同討論了如何促進汽車技術成果供方、需方及資本方的協同合作,以及如何進行科技成果轉移與轉化的議題。
■産業創新要實現閉環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表示:“技術是無形的,技術只有流動、只有轉移、只有和資金及設備這些有形資産進行融合才能産業化,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和市場價值,也才能成爲推動産業進步的第一生産力。”當前,國內每年産出的技術成果不計其數,同時也輸出了很多新的産品,但成波談到:“這對于整個汽車産業總體的提升,力度還遠遠不夠,因爲我們存在嚴重的技術孤島問題,這致使産品和整個産業競爭力不足。”
成波分析認爲:“産業創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狹義理解的技術創新;第二個階段是産品創新;第三階段是商業創新。完成了這三個階段,才形成一個閉環。具體來看,第一個階段創新的主體應該是大學,它解決的是核心技術的突破問題,是要把知識變成技術的一次開發;在産品創新上,要完成二次開發,讓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結合,然後形成方案和産品;第三,産品要創造價值,其開發過程要緊密結合市場,這時候只有企業成爲創新主體,才能實現技術的商品化。”
産業創新的成功與否,要解決的問題是實現産品、技術和市場、資本、商業模式的結合。因此,在成波看來,大學形成的專利成果,只有走進應用、走進市場,才能激發它第二階段的創新動力。
■智能汽車技術應用前景大
正如董揚所言,在技術後發展時期,技術引進是一種主要方式,當前我國部分産業正從原來跟隨型、趕超型轉變爲與國外並駕齊驅型,有的甚至已領先一步,比如華爲的技術開發已經進入無人區,進入到後現代化時期;又比如,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清華大學機械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楊殿閣在會上詳細介紹了清華大學在智能汽車、無人駕駛領域的部分成果。他介紹,長安汽車去年開展了“無人駕駛進京”項目,其中出重慶和入北京兩個環節是由清華大學提供的相關技術支持,“我們還負責策劃2022年北京冬奧會智能汽車的示範項目,具體講,就是在北京賽區、延慶的奧運村和河北張家口的奧運村進行無人駕駛公交車示範運營。”
今年“6·18”期間,京東在部分地區使用的物流貨運無人車受到廣泛關注,楊殿閣介紹,其中所有的無人車技術都是由院校的創業團隊提供。他認爲:“智能汽車正在改變世界、改變生活。以無人車爲例,其好處是把無人工操作的運輸和物流結合起來,一旦這種技術運用在奧運會等國際性盛會時,不僅能體現高科技,還能解決語言問題,爲人類生活帶來更多方便。”
會上,江鈴新能源汽車、上汽大通、新加坡新科動力等多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還圍繞“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動力電池”等核心議題展開討論,分享了企業在技術研發、産品布局、市場開拓等方面的經驗與戰略。
(編輯: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