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
新一輪國家治理掀起的輿情中,一篇《風向變了!到了認真向德國學習的時候了》的文章,提醒全社會重視實體産業,重視高端制造。
要說學習德國,中國企業學德國源遠流長。山東制造業發達,和德國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尤其頻繁。日前在青島舉辦的2021跨國公司領導人峰會上(以下簡稱青島峰會),有不少德國企業參會。他們對于中國的洞察和投資路線提醒人們,現在正到了第四次産業革命的“中國時刻”,曾經那些中國企業的學習對象,正積極加入中國組局的創新鏈,向全球輸出中國方案。
1.
對標德國叠代史:從“工匠精神”學起
縱觀中國區域經濟結構,最像德國的省份無疑是山東——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發達,擁有衆多隱形冠軍。
今年1月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突出制造業主戰場,對標德國制造,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強省”,這是山東省首次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對標德國制造”。
爲什麽要對標德國制造,大衆日報一篇評論總結了這幾條德國制造的先進經驗——
1. 強調制造業重要地位,明確工業4.0發展方向。
2. 以隱形冠軍爲代表的中小企業發達,大中小企業間分工合作緊密。
3. 多元主體的創新體系奠定制造業持續發展的技術基礎。
4. “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人才保障。
5. 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了紐帶橋梁作用。
這五條經驗從對標“德國制造”出發,分析“山東制造”需要學習的地方。而本文開中提到學習德國模式,觸及的是國家治理層面的宏大話題,通過探討德國模式分析當下中國如何應對教育、養老、住房等現實問題。“德國藥方”用在中國到底靈不靈?本文在這裏不做討論,不過,在長期對山東企業的采訪中,記者見證了中國企業學習德國制造的“進化史”。
德國模式的金字招牌無疑是“德國制造”,中國企業學德國,是從“工匠精神”學起的。2012年,濰柴作爲産業投資者入主德企凱傲和林德液壓。林德液壓是全球高端液壓件生産商,2014年林德液壓在濰坊的工廠開工,很多員工是從濰柴轉過來的,首先學的是德企的“工匠精神”。而一向刻板、嚴守規則的林德液壓也提出“爲成功而改變”的理念,開始主動適應中國市場,建立了快速供貨機制。
2011年,德國首次在全球提出工業4.0這個概念,中國企業學德國,必定要去漢諾威工業展打卡,參觀德國智能工廠的典範西門子安貝格工廠。
這幾年,工業互聯網作爲中國制造轉型的抓手,正深入融合到實體企業改造中,一個又一個應用場景創新層出不窮。
作爲第四次工業革命基石,工業互聯網被視爲國家競爭的重要賽道。去年,由德國牽頭的歐洲“新基建”歐洲聯邦雲(GAIA-X)計劃,不光SAP、西門子、博世、寶馬等德企加入,德國方面也邀請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海爾卡奧斯加入,希望雙方合作在中國建一個實驗中心。
爲什麽GAIA-X計劃希望跟海爾合作?因爲德國不可能脫離中國這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工業場景的國家去搞工業互聯網。從全球“燈塔工廠”的分布和數量來看,中國是全球“燈塔工廠”最多的國家,也是創建“燈塔工廠”最活躍的力量,山東以海爾、濰柴、青啤3座“燈塔工廠”位居全國第二。
去年4月國家出台關于要素市場進一步市場化改革的決定中,提出要在中國建設一批像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這樣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促進科研與産業發展有機對接。這個歐洲最大科研機構由此成爲中國最新研究和學習對象。
今年青島峰會上,總部位于慕尼黑的德國萊茵科斯特有限公司亮相。這是一家智能裝備研發與工業服務、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開發于一體的國際企業,與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開展了工業4.0智能物聯網傳感器雲系統與工業4.0人才培養認證方面的戰略合作。現在,萊茵科斯特正立足山東,建設運營8個中德智能制造産教融合服務平台和雙跨培訓中心,由此輻射北京、江蘇、湖南、遼甯、廣東、安徽等多個地區。
在中國熱火朝天地進行智能化改造時,萊茵科斯特和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戰略合作,服務中德智能制造産教融合,不能不說這家德企對中國市場把脈能力之准。
2.
SAP這樣洞察中國
7月16日,中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啓動,很多參會的跨國公司都在密切地關注著在上海落地的首場交易。
SAP中國電力與公用事業行業首席行業專家孫福傑在峰會上透露了一組數據:7月15日上海本地碳交易市場收盤價40元/噸,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後首筆交易成交價52.76元每噸,一夜之間漲了30%。目前,歐洲碳交易價格大約每噸40到50歐元左右。
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的是2000余家發電企業,碳排放總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這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啓動,就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孫福傑說,中國碳排放構成中,電力和熱力占了51%,工業領域排第二,占比28%;交通占比10%,電力和熱力占了中國碳排放的大頭。
山東目前的能源結構,正在進行的新舊動能轉換,吸引了很多跨國企業前來尋找合作機會。
“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已經迎來技術創新紅利的時代,SAP希望能夠深度參與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 SAP全球副總裁、中國辦事處總經理胡安德說。
如何深度參與?你得深刻了解中國市場。SAP中國首席數字化轉型專家孫惠民演講開場不談數字化,而是分析“大勢”。
孫惠民用兩大變局來分析中國目前的戰略導向:一個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的産業大變局;二是中國正在通過重構能源結構,來重構産業競爭新格局,實現換道超車,提出中國方案,中國路徑。
“從去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火得一塌糊塗,爲什麽?未來要爲新能源電力找到落地的應用場景。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燃油車市場正逐步走向弱化。” 孫惠民判斷。
孫惠民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他對中國時局、經濟發展模式的洞察,出于典型的德企視角。汽車産業是德國的支柱産業,從2007年起,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爲大衆汽車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這場能源革命對德企影響巨大,此次青島峰會,SAP,巴斯夫、拜耳、漢高、大陸集團等德企巨頭悉數亮相。
“雙碳”目標下,整個社會的産業結構布局、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組織運行機制都要做出巨大改變和深刻調整。德企如何面對現在的中國市場?
2020年上半年,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電網的新能源占比才超過50%,這還是疫情下才達到的了不起的成就。孫福傑說,中國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對電網的沖擊和壓力非常大。
而構建一個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在儲能、氫能技術、自能電網技術、碳捕捉等關鍵領域進行新突破,這將刺激和帶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電動汽車等新興産業快速發展。
孫福傑舉例說,在工業領域,清潔能源要代替化石能源,要發展循環經濟;交通領域,電動汽車發展充電樁,以及建築,新型建築材料、裝配式建築、智能家居等。他展示了SAP開發的Climate21系統,這款ERP系統能夠幫助企業准確計算碳排放量,參與碳交易,還能運用于整座城市的碳排放運營和決策,目前已經用在新加坡的城市碳排放管理上。
“雙碳”目標提出後,孫福傑接觸的很多中國能源和電力企業,制定的“十四五”計劃非常激進,大量項目開工建設,買賣兼並,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以風電和光伏爲主的新能源的局面。
按照孫福傑的計算,“十四五”期間,中國五大電力集團加上地方能源企業,在清潔能源上的投入大約10萬億,每年2萬億,而以前中國所有電力企業全年投資大約8000億。
正在召開的2021中國企業家年會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監事會監事長潘躍龍透露,“雙碳”目標將驅動我國電力需求剛性增長,預計2025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達到9.5萬億到9.8萬億千瓦時,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用電量年均新增超過4000萬千瓦時,相當于法國一年的用電量。
3.
中國布鏈者來了
7月20日,時速600公裏的磁懸浮列車在青島成功下線。官方介紹,這是當前可實現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這個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開辟了一個龐大的技術創新平台。
在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支持下,由中國中車組織,中車四方牽頭,彙集國內磁懸浮、高鐵領域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産學研用”聯合開展了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的研制。
2016年,國家從最基礎的原材料攻關,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用材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材料、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十個重點突破的領域,建設20個國家新材料生産應用示範平台,以提升這十大關鍵領域整體水平,其中中車四方承擔了高鐵材料平台建設,組織了17家單位組成超強戰隊聯合攻關。
中車的這種創新,需要大規模組織技術,需要超大規模市場,中國在這兩方面獨步天下,相關企業一旦參與到這樣的創新鏈中,會快速拉動企業成長,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創新體系的重構,使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創新能力加強,也使全球産業鏈價值鏈發生重構。當年,西門子的高鐵系統風靡全球,現在全球高鐵産業的創新中心轉向中國,高鐵作爲中國制造新名片,在中國設計,中國制造,全球銷售,這就形成了孫惠民在演講中說的,現在,中國正在通過雙循環模式,吸引全球的資源要素來中國落地,形成中國方案和中國路徑。
濰柴去年推出的50%以上熱效率柴油機,就是濰柴與博世集團以及全球其他供應商、全球研發咨詢機構展開合作,全球産業鏈協同創新,解決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才攻克的,但整個創新鏈是以濰柴爲主導的。現在濰柴推出系列産品,都是國內和國外專家組成團隊協同研發協同設計,協同創新,之後根據不同市場的自然環境再進行適應性應用開發,很多産品都是在中國開發完成,再去配套歐洲或北美市場。
現在,濰柴已經完成在新能源産業的布局。今年4月,濰柴動力牽頭承建的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批複,這是全國唯一一家燃料電池技術領域的國家創新中心。5月,濰柴未來科技試驗檢測中心項目開工,總投資20億元,規劃建設150余個試驗室。
從跟跑到成爲布鏈者,現在在濰柴周圍聚攏了産業鏈上的全球頂尖企業,而越來越多跨國巨頭將他們的研發中心搬到中國,比如拜耳把研發總部落在了上海,巴斯夫在上海建立了亞太區先進材料與聚合物的研發基地,博世在蘇州的研發和制造中心,是它在全球範圍內最大的研發和制造中心之一。
這些企業的最大市場在中國,它們需要聚攏在中國這個全球産業漩渦中心完成必須的進化。
這就是孫惠民說的,“想從海洋時代躍遷到陸地時代生存,就不能用海洋時代的鰓去呼吸,必須進化出一個肺,這意味著什麽?面對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所有的商業組織必須進行自我的變革,未來比拼的是你的進化能力。”
如何進化出一個肺?那你要到陸地上去,一直在海裏遊很難完成物種進化。這才是當下風向,不是中國去學習德國模式,而是全球化浪潮下,投身于一個開放的創新體系,在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贏局面下完成進化。
所以,在這篇《風向變了!到了認真向德國學習的時候了》傳播的同時,還出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一連串密集信號顯示:中國正在“德國化”,德國正在“中國化”》。
4.
比拼進化能力,要入“中國局”
這一點在SAP身上同樣體現。
作爲全球最大管理軟件供應商,SAP積累了全球500強很多實踐經驗來開發它的産品,在中國有著不錯的市場占有率。但隨著中國數字化轉型深入,現在,像東方電器、北汽、濰柴等也開始共用SAP軟件和浪潮雲ERP軟件。
這個苗頭意味著什麽?去年疫情期間,浪潮集團副總裁魏代森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數字化浪潮下,中國大企業都在進行組織管理變革和創新,步子邁得很非常快,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外大企業,中國的管理軟件能快速根據中國企業的管理創新對産品進行叠代,這就給了國産軟件廠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這意味著,跨國巨頭如果不積極參與到中國最新數字化改造場景中,一不留神就會掉隊。
目前,SAP在青島建立了SAP的青島創新賦能中心,在濟南建立了中國北方智慧企業賦能中心,這兩座城市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雙核”。
巴斯夫在中國很忙,不光投入100億美金,在廣東湛江建設它的全球第三大生産基地,一周之內不光參加青島峰會,又參加了在淄博舉辦的綠色化工新材料産業發展大會。在支柱産業化工和陶瓷産業被關停一半以上後,淄博正在挺過落後産能的“出清期”和新興産能的培育期,淄博需要巴斯夫,巴斯夫也需要淄博。
而德意志銀行落戶青島,正在爲青島財富管理中心的建設“添磚加瓦”。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