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隨著中國內地及海外企業通過De-SPAC方式(被收購企業裝入殼公司成爲普通上市公司的過程)在美上市案例的增多,港交所也在謀劃引進SPAC制度,自去年9月港交所刊發關于SPAC的咨詢文件以後,市場對港版SPAC公司上市進程尤其關注。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SPAC制度落地以來,上半年共有2家SPAC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而目前市場上排隊等待上市的公司約有11家。
據悉,2022年1月1日,香港交易所全資附屬公司香港聯交所引入新規則,設立全新SPAC上市機制,並決定自當日起生效,這成爲繼美國、新加坡等資本市場後,又一個引入SPAC上市機制的資本市場。
SPAC簡單說就是一家空殼公司,其設立的唯一目的是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進行集資,並以集資所得收購合並有經營活動的目標公司,從而達到合並後的繼承公司成爲上市公司的目的。
對中國內地企業而言,SPAC制度聽起來似乎有些陌生,但其實SPAC並非一個新鮮事物,其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在美國各交易所出現大量SPAC上市案例。
之後,2021年SPAC新股上市在美國交易所實現了量的突破,統計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共有298只SPAC新股上市,集資額達970億美元,總體看,無論是新股數目還是集資額,2021年第一季度的規模都超過了2020年全年水平。
對比美國市場SPAC火爆,港交所自今年1月1日正式引入SPAC制度後,半年時間僅有2家SPAC新股上市,在資本市場人士看來,港版SPAC可能難以複制美國SPAC熱潮。
對于市場這種預判,7月7日,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何兆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港版SPAC公司主要聚焦在亞洲地區,特別是大中華市場,其關注領域包括新經濟、綠色環保、新消費等領域,這決定了短期內港版SPAC不可能出現美國市場那麽大的體量。
此外,與已建立超過20年的美國SPAC制度相比,香港的SPAC制度才剛實施,對于市場參與者來說,他們尚需要時間來適應。
“從今年上半年的表現看,目前一些有意參與香港SPAC的金融機構仍處于觀望態度,大家希望有更多的前行者來開路,這也導致上半年順利上市的公司比較少,但樂觀看,隨著市場對SPAC制度優勢的熟知,後續規模會逐漸增加。”一位資本市場人士分析。
在該人士看來,相比美國SPAC制度,香港的SPAC僅限于專業投資者(美國、新加坡則是允許散戶參與),同時集資規模要求更高,並購交易規定也更嚴格,這降低了發起人及初創企業的積極性。
根據港交所要求,香港SPAC首次公開發售僅面向專業投資者,且在SPAC公司與目標並購公司完成合並前,強制要求SPAC向外來獨立的PIPE(私募基金)投資者取得資金,以完成SPAC並購交易。
其中對PIPE的相關規定包括,所有PIPE投資者必須是證券及期貨條例定義下的“專業投資者”以及至少50%PIPE投資必須來自至少3名資深投資者。在投資比例方面,PIPE投資的比例至少是繼承公司預期市值的7.5%至25%。
何兆烽認爲,基于上述條件,未來家族辦公室參與SPAC或成爲趨勢。“目前在香港排隊上市的多家SPAC發起人都有個人或家族背景,SPAC的出現也爲這些家族辦公司投資新興領域企業提供了成爲並購標的的可能性。”
這似乎表明,香港SPAC制度的重點並不在于數量,而是在于質量。
何兆烽告訴記者,長遠看,市場對香港SPAC制度的發展仍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因此,只要參與者圍繞SPAC制度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SPAC制度也會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
u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去年美國市場SPAC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增長,但隨著美聯儲逐步釋放出緊縮信號,2022年市場流動性減少的可能性在加大,受此影響,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加強了對SPAC的監管,這使美國資本市場SPAC上市開始降溫。
n 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上半年共有67家公司通過SPAC達成上市,募資規模約120億美元。相比2021年上半年SPAC上市公司數量達394家,募集資金總額高達1132億美元,同比分別減少了83%和89%。
對此,上述資本市場人士預測,美國加強對SPAC制度監管後,一些優質且具規模的投資者或將目光轉向香港市場,對香港來說未來或許存在一些機會。
(編輯:孟慶偉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