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李科文
編輯 | 謝欣
繼今年5月歐洲、美洲等非流行地區爆發猴痘疫情後,猴痘疫情現已在亞洲多地被報告發現。
6月24日,中國台灣地區報告發現了境內第一例猴痘病例。據“台灣疾病管制署”于24日公布的消息,台灣首例境外輸入猴痘確診病例,爲台灣南部20多歲的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台,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采檢及通報,6月24日確認猴痘確診陽性。
“台灣疾病管制署”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患者正在居家檢疫,密切接觸者共19人,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人員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
此前在當地時間6月22日,韓國疾控機構報告,該國報告發現了2例猴痘病例,其中1人已確診,爲東亞首例,1人爲疑似,均爲近日入境人員。防疫部門將韓國猴痘疫情預警級別上調至“注意”。
確診患者是韓國公民,他于6月22日從德國返回韓國,向韓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機構報告,自己在飛機起飛前有些頭痛,進入韓國時出現發燒、喉嚨痛及皮膚損傷,目前正在仁川醫療中心接受治療。疑似患者是一名外國人,他于6月20日入境韓國,在出現水泡等症狀後被送往釜山市醫院,據報檢測呈陰性。
6月21日,新加坡衛生部門深夜宣布確診一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爲東南亞首例,患者爲英國機組人員。患者爲一名英國男子,是英國航空公司的機組人員,他從英國倫敦出發,途經澳洲悉尼,于6月19日入境新加坡,在出現皮疹、頭痛和發燒症狀後就醫。新加坡衛生部表示,已追蹤到13名密切接觸者。新加坡當局要求同機組的2名飛行員和9名乘務員隔離21天。
此外,當地時間6月25日晚,法國法蘭西島大區衛生機構宣布一名兒童感染猴痘病毒,這是全球發現的首例兒童猴痘病例。據了解,該病患是一名小學生,病情已得到控制且沒有惡化的風險。
據世衛組織此前介紹,猴痘的臨床症狀通常持續2至4周,在一般人群中的病死率曆來在0%到11%不等,在幼兒中的病死率較高,近年來約爲3-6%。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自2022年1月1日至6月22日,世衛組織收到了來自五個區域50個國家/地區的3413例實驗室確診病例和1期死亡病例的報告。其中,發現猴痘病例最多的地區爲歐洲。
自6月17日以來截止今日(6月28日),共報告了1310個新病例,其中有8個新國家報告了病例。當地時間6月25日,世衛組織宣布,現階段猴痘疫情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不過,爲何本次猴痘病毒會超預期傳播?《自然醫學》雜志6月24日發表的一篇來自葡萄牙裏斯本國立衛生研究院戈麥斯(João Paulo Gomes)等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與當前全球暴發的猴痘疫情有關的猴痘病毒株,較其親本株發生了大約50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突變,這遠遠超過人們對這種相對穩定的正痘病毒的預期。
上述研究顯示,50個SNP突變中的15個存在人際傳播。“許多突變影響了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蛋白,我們假設這可能會産生某種免疫逃避。”研究人員表示,“現在我們希望能進一步研究這些多重突變對病毒傳播的作用。”
研究人員指出,有證據表明,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過程中,病毒持續進化和適應的發生速度比預期的要快,這可能是病毒傳播顯著加速的原因。
此外,6月16日, 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呼吸醫學系的一隊學者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通訊,表示不能排猴痘病毒有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
6月28日,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告訴界面新聞,上述研究發現的突變增加了猴痘病毒人際傳播的風險。不過,目前發現的猴痘感染事件都以零星散發的小規模聚集性爆發形式發生,無需過度擔心。從臨床特征來看,主要通過接觸傳播,主要的感染者是男性,女性感染者較少。至于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概率仍然很低。
常榮山介紹,猴痘病毒是一種有包膜的雙鏈DNA病毒,屬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目前觀察暫處于流行初期。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曆史上猴痘傳的播性不高,RO值(基本傳染指數)小于1,即平均一名猴痘患者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的基數小于一人,不太可能在世界範圍內有大流行趨勢。
常榮山表示,雖然兒童是猴痘病毒的易感人群,但因爲猴痘病毒的傳播方式限制,兒童被感染的幾率並不大。本次法國首次發現兒童感染猴痘病毒,可能的原因是因爲粘膜的損傷或黏膜的免疫保護能力下降,如呼吸道黏膜感染、鼻腔黏膜感染。他推測,可能因爲疫情防控期間人群長期戴口罩,導致了部分人群的呼吸道上皮黏膜免疫下降。
隨著歐美國家持續上升的猴痘病例數,猴痘疫苗的熱度迅速上升。繼加拿大蒙特利爾、多倫多等城市開始提供猴痘疫苗接種後,美國紐約市于6月23日開始提供猴痘疫苗接種。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暫無治療猴痘感染的特效藥,只有抗病毒藥物、牛痘免疫球蛋白可以被使用,包括特考韋瑞(tecovirimat)、西多福韋(Cidofovir)、布林西多福韋(Brincidofovir)、牛痘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廣譜抗DNA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