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時分6點20分,新加坡民防部隊將會通過全島公衆警報系統啓動鈴聲警報,提醒全民隨時做好准備。
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事實上,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1942年的今天,是新加坡的什麽日子。
那是英國向日本投降,新加坡淪陷的日子。所以今天,大概有1000多人出席了第51屆悼念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祭禮暨2018年全面防衛日紀念活動,出席者中不乏當年痛失親人的新加坡人。
一齊來回顧一下新加坡的這段曆史吧!
曆史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開啓。日本的目標是要通過攻占東南亞,來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日本當時資源匮乏國力低下,如果不是靠著掠奪東南亞各國的資源,經濟早就崩潰了。另外作爲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軍必須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南洋華人在抗戰初期直接彙款回國給家人加上義捐之數達到50億元,而1939年國民政府全年戰費不過18億,更有許多華僑回中國投身抗戰一線。因此日軍對華僑十分的仇視,新加坡被攻陷後,居住于此地的華裔也遭到日本的報複。
日軍于1941年12月8日(爲珍珠港事件隔天)開始入侵馬來半島(史稱馬來亞戰役),首先在馬來半島北端暹羅領地北大年府登陸並且擊退駐守該地的暹羅憲兵,目標是向西南越過馬來—暹羅邊境進攻馬來半島西部地區。同年12月11日亦有一支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這與日軍在暹羅的北大年府及宋卡港所實施的登陸行動相配合。
英國皇家海軍派來了Z艦隊包括航空母艦不屈號、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卻敵號、及4艘驅逐艦,該艦隊在戰爭爆發前已到達該區並由海軍上將湯馬鄞·菲利浦斯指揮,目的是攔截准備登陸哥打峇魯的日軍,但是不幸地該艦隊航空母艦不屈號在途中擱淺,不得不回航。由于日軍擁有空中優勢,導致英國皇家海軍于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被日本空軍轟炸機在彭亨、關丹外海擊沉,這使得英屬馬來半島的東海岸門戶大開,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經此役後更無力對抗日軍的登陸行動。
日軍利用快報廢老舊輕型坦克快速地突破了駐守在叢林裏面的英軍傘兵坑防線,因爲在馬來半島上英軍連一台坦克都沒有,坦克被英軍參謀認爲不適合在叢林地形作戰,故英軍在馬來半島上沒有配置坦克。當時擁有9萬余人占了人數優勢的馬來半島駐守英軍卻持續敗退,最後不得已只能撤至新加坡,撤退時英軍順勢將連接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兩地的柔佛長堤炸毀、隔絕兩地,讓整個新加坡島瞬間變成一座要塞方便防守。1942年1月31日,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占領了整個馬來半島。
華人開始備戰
新加坡當時和馬來半島等東南亞區域一樣,也是英國殖民地,駐有英國軍隊,不過新加坡當地居民以華僑爲主。面對日本的即將入侵,新加坡的華人積極開展准備活動。一些華人組織的“華僑抗日義勇軍”成立後,正式成員人數達到數千,包括黨員、工人、學生在內的新加坡各地人民。12月30日,新加坡華僑的各派人士成立了“新加坡華僑抗敵後援會”,對“華僑抗日義勇軍”的抗日行動進行資助。1942年2月初,日本開始進攻新加坡。英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白思華隨後宣布新加坡攻防戰開始,並決定防守前線,駐新加坡的英軍開始與日軍交戰。與此同時,千余名“華僑抗日義勇軍”隊員,在“保衛星洲”的口號下,由馬來亞共産黨黨員林江石率領開往前線協助英軍作戰。當時的英軍宣布新加坡的“華僑抗日義勇軍”將是隸屬于馬來半島英軍司令部的“星華義勇軍”,待遇和不列顛印度軍隊以及英屬澳洲軍隊一律平等。
日軍進攻新加坡
1942年2月1日,負責指揮日軍的陸軍中將山下奉文采用聲東擊西戰術先派一部隊在新加坡島東北部和近烏敏島一帶水域,成功吸引了駐守在該地區英軍的注意力,然後在新加坡島西北部的日軍趁機用充氣皮艇渡過馬來半島柔佛海峽並在莎琳汶、克蘭芝、林厝港和裕廊的海灘登陸。日軍受到星華義勇軍和盟軍的聯手抵抗,揭開了新加坡保衛戰的序幕(新加坡之戰)。
1942年2月13日,日軍第18師以猛烈火力攻打[關鍵詞屏蔽]山(巴西班讓),爆發[關鍵詞屏蔽]山戰役,是爲日軍攻打新加坡最激烈的一次戰鬥。由于日軍第一次攻擊失敗,戰亡400人,所以決定喬裝成英國印度兵。守軍于[關鍵詞屏蔽]山上、僅剩42人的第一馬來軍團的阿南·賓·賽義德·迪上士識破了敵人的詐術,對日軍展開攻擊。最後,馬來軍團寡不敵衆,全部壯烈犧牲,阿南上士遭俘虜。日軍爲了泄憤,把阿南的四肢砍掉,並將他用麻袋裝起來倒挂在樹上,用刺刀朝他刺了幾十刀。阿南死時僅27歲。
星華義勇軍
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例如裕廊前線、巴西班讓沿海防線、武吉知馬沿海海岸等地,義勇軍都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激戰,曾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而義勇軍隊員也有很大傷亡。但英國由于以保衛遭受法西斯同盟德國侵略的本土爲主,除1月下旬曾有少量從馬半島退守的援軍抵達新加坡外,並沒有向駐新加坡的英軍提供其它任何實質上的軍事援助,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力量勢單力孤。再加上由于訓練和裝備等問題,新加坡英軍節節敗退。在多次敗于日軍後,英軍總司令部決定投降。由于此時“星華義勇軍”仍在繼續抗日,英軍總司令部于2月13日下令解散“星華義勇軍”。
英軍投降
白思華中將(Lt. Gen. Arthur ErnestPercival)在1942年2月15日,農曆新年當天,向大日本帝國陸軍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投降,並在新加坡武吉知馬的福特汽車廠親自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正式將新加坡的主權交給日本。約130,000個印度、澳洲和英國士兵成爲戰俘,當中許多遭遣送到緬甸、日本、朝鮮、滿洲國修蓋鐵路,部分被俘虜的英國士兵,被遣送至當時也是被日本占領的台灣,在台北州基隆郡瑞芳街金瓜石設立的金瓜石戰俘營,強制進行采礦等工作。
日本攻下了新加坡,日軍將領“馬來亞之虎”山下奉文將之改名爲昭南島(意指南方光明之島,或昭和天皇在南洋獲取的領土)。在行政上,新加坡則成爲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爲“昭南特別市”。因此,新加坡日治時期也被稱爲昭南時代,並由大達茂雄擔任第一任昭南特別市市長,內藤寬一是第二任市長(也是最後一任)。
日軍勒索華僑
新加坡淪陷後,日軍開始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日本人成立了南洋華僑協會,要七十多歲的華僑長老林文慶博士擔任會長,並要他以協會的名義去籌錢。新加坡要負責一千萬元。林文慶已是72歲的垂暮老人。日本侵略軍占領新加坡後,急需利用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領袖人物來爲其服務,而當時公認的華僑領袖如陳嘉庚等人,早已出走,銷聲匿迹。于是年逾古稀的林文慶在劫難逃,被迫出面組織了“華僑協會”,並籌集5000萬元的“奉納金”獻給日軍最高指揮官山下奉文,作爲願對日本的軍事統治加以合作和支持的一種表示。
林文慶被迫無奈,受盡煎熬。但他也利用“協會”及其“會長”身份,營救了一些愛國華僑。如“南僑總會”財政李振殿被日本憲兵拘捕後,就是由林文慶簽具保證書而獲釋的。據當時在“華僑協會”當秘書的陳育嵩回憶,當李振殿被保釋出來時,日憲兵隊長水摩指著林文慶對他說:“呶!這位是你的救命恩人,快上去向他跪謝!”李當即跪下去,林文慶不知所措,兩位曆盡滄桑的老人,相對無言,老淚橫流。又如古晉僑領黃慶昌等被日本水上憲兵拘捕,也是由“華僑協會”出面保釋的。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當局豁免對他的譴責。
物資短缺
由于資源嚴重缺乏,米價從一斤五元漲到五千元。于是,日本軍政府定量供應糧食,成人每月可領4.8公斤,兒童2.4公斤,致使許多民衆不得不在自家花園裏種植木薯、番薯、香蕉等農作物。同時,政府也發行新的軍用票(俗稱“香蕉票”),使其與殖民地時代的叻幣同值使用。可是隨著軍政府的濫印鈔票,其價值貶到100叻幣可換2380元軍用票。
星華義勇軍
新加坡被日本占領後,由于新加坡保衛戰中“星華義勇軍”堅持抗日,再加上此前新加坡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例如新加坡的南洋機工曾在中國接受軍事訓練,然後派往滇緬公路服役,與中國國內機工共同抗日等),日軍對新加坡抗日的華人進行了許多報複和整肅,尤其是殺害了許多義勇軍隊員。新加坡人民的保衛戰在日本的猛烈攻擊下最終失敗了,一共堅持了八天。不過,隨後一些義勇軍成員開始了遊擊戰術,將抗日行動一直持續了下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抗日力量也對新加坡的抗日力量進行過大量援助。
進行屠殺
在1941年12月到隔年2月,日軍侵略軍發動了馬來新加坡戰役。在抵抗作戰中,最爲勇敢就是馬來人民抗日軍。這是由馬來亞共産黨領導的主要由華僑組成的抗日武裝,有兩個旅,大約4000人。他們在金馬士(Gemas)重創了日軍25軍戰車第一聯隊以及安藤支隊。南洋的華僑們爲祖國做了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他們出錢出人支援祖國的抗戰,不管是親共的陳嘉庚先生還是親國的胡文虎先生,他們都是爲了祖國不受日寇蹂躏。當時的日軍第25軍司令山下奉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不是有華僑的支援,早就解決中國問題了。這就是新加坡大屠殺的思想根源。
隨著2月15日英軍乞降,新加坡淪陷。馬來新加坡戰役以日軍的完全勝利而結束。日軍占領新加坡幾天後便出示一份布告,要求所有新加坡18歲至50歲華人男子到四個地方集中以領取“良民證”,但是到了集中地點等待著華人的是蒙著面罩的原英國警察,印度警察和馬來亞共産黨的變節分子的對所謂“反日分子”的指認。被指認出來的華人未經任何審判程序就被日軍捆綁赴海邊,慘遭重機槍掃射。到後來爲了節約子彈,幹脆把人綁成一串裝上船,到離海岸十公裏左右的地方將人推到海裏。
日軍屠殺被“指認”的華僑,手段極其殘忍:有將人互相捆綁推入海中用機關槍掃射的,有令其掘坑服毒自盡或用機槍射殺、軍刀砍殺的,種種花樣令人發指。多年來,對于日本修改教科書、派兵海外維和以及首相、政界人物頻頻參拜供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東南亞一些國家和中國、韓國一樣,總是予以密切關注乃至譴責。其原因在于,它們都曾經遭受日本的野蠻侵略,對于日本複活軍國主義的動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尤其是新加坡,由于經曆過日軍的大“檢證”、大屠殺,所罹受的傷害更深,反應也更加強烈。
屠殺目標
1942年新加坡的淪陷是對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的一次沉重打擊,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戰後回憶說,整個二戰期間,新加坡失守是他最感痛心也是情緒最低落的時刻。這個號稱永不會陷落的“遠東堡壘”的淪陷震驚了所有還沉浸在帝國殘夢中的英國人。如果說新加坡失陷對于英國殖民者來說是一記沉重的心理重拳,那麽對于生活在這個彈丸小島上的數十萬華人而言,則是一場真實的噩夢。日本軍部早就對星洲華人欲除之而後快。占領新加坡後,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便與參謀長鈴木宗作中將、參謀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要求全島日軍在三天把人員肅清。